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47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0

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易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慰藉(jiè)绽开(zhàn)相机调控(xiàng)锐不可当(dāng)

B.卖弄(nèng)哺育(fǔ)外溢效应((yì)一气呵成((hē)

C.栅栏(zhà)尴尬(gà)重装上阵(chóng)心无旁骛(wù)

D.骸骨((hái)确凿(záo)给水系统(jǐ)参差不齐(cēn)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识。

B项,“卖弄(nèng)”中的“弄”应读“nòng”;“哺育(fǔ)”中的“哺”应读“b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仗义营改增来势汹汹洗耳恭听

B.荣膺获得感荒草萋萋无可置疑

C.辛辣新常态鸦雀无声变幻莫测

D.崔巍地条钢故名思义味同嚼腊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辨识。

D项,“故名思义”中的“故”应写为“顾”;“味同嚼腊”中的“腊”应写为“蜡”。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辨识。

C项,“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此句用来形容戏曲广播体操的表演,感情色彩不相符,语境也不符合。

4.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

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

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成分的辨识。

A、B、D三项,都是做定语;C项中“给我们”做补语,其它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定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

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识。

A项,因为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

“曦和”代指太阳。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周梅森用“人民的名义”为篇名,代表两种含义:

一是人民必须是为政者的坚实信仰。

二是少数人以“人民”为伪饰,谋取私利,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B.金承志先生创作了诸如《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等合唱作品,内容贴近当下生活,形式新颖别致,引起了广泛共鸣。

C.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

共享设施如何配置?

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的辨识。

A项,篇名“人民的名义”应用书名号,如《人民的名义》。

7.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识。

A项,双层否定句“不能否认”表肯定是“承认”,语句的意思为“但谁承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与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

B项,主语是“琴棋书画”,“纵横线条”指的是“书画”,“黑白方圆”指的是“棋”,句中没有涉及“琴”的表述,因此是错误的;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去掉“虽然”。

8.名著阅读(5分)

(1)《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唐僧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

上文中的甲指(河名),乙指(动物名)。

【答案】通天河金鱼

【解析】此题考查对《西游记》的阅读与积累情况。

认真阅读名著或看电视剧,根据文段“老鼋相助”“莲花池里”提示,很容易答出。

(2)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思美人》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人名)为原型创

作的,其代表作有《》《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他。

【答案】屈原离骚

【解析】此题是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解题时,可以根据“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他”提示,“他”就是屈原。

第二空是对屈原作品的把握,这需要靠平时的积累,他最杰出的文学成就就是创作了《离骚》。

9.默写((5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4)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依然孤高不驯、坚贞不屈的句子是,。

(5)《少年游·润州作》“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请写出一句相关原诗:

【答案】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青草池塘处处蛙(3)使引诗情到碧霄(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5)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

第①—③句为直接性默写,第③句中的“霄”不要写成“宵”,第④⑤句为理解性默写。

第④句中的“碾”不要写成“辗”;第⑤句,要求写出词中化用的前人诗句,从“对酒卷帘邀明月”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的意境相似,可以判定化用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风露透窗纱”与“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意境相似,可以判定化用了“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诗句。

注意不要写错字。

10.综合性学习((6分)

六月,毕业季。

蔷薇花盛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

洒落一地的回忆。

(l)学校组织毕业演出,拟定了节目方案(如下表),请你按照序曲和尾声主题的格式,结合节目内容,概括其余两个板块主题。

(2分)

序曲

忆往昔

播放师生学习生活的视预。

第一章

(A)

合喝: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舞蹈:

《老师妈妈》

相声:

《家访》

诗朗诵:

《献给琴校的歌》

第二章

(B)

爵士舞:

《快乐崇拜》

时装秀:

《春天的色彩》

武术:

《风云》

歌曲:

《青春修炼手册》

尾声

展未来

舞蹈:

《让梦飞起来》歌曲:

《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诵:

《少年中国说》

【答案】示例:

A.颂师恩B.炫青春

【解析】此题考查活动设计的能力。

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毕业演出”和(A)(B)中的内容,(A)内容与“歌颂老师的恩情”有关,(B)栏目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同时还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及简单易行等。

因此,可以定为A.颂师恩B.炫青春。

(2)节目的序曲部分,播放师生三年来学习生活的视频,请你写一段解说词,作为画外音。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答案】示例:

忆往昔,岁月如歌。

朵朵白云记录了人学的铮铮哲言;茵茵绿草闪烁着竞技的滴滴汗水;依依杨柳倾听过青春的甜甜畅想……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解说词的能力。

题干要求为节目的序曲部分“播放师生三年来学习生活的视频”写一段解说词,解答时抓住关键“序曲部分”“三年来学习生活”,带有“感恩”“畅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地写一段解说。

但是还不要超过30字,这就要求解说词精炼,还要符合要求。

(3)节目组的同学准备在活动中送给老师们一副对联,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组。

()(2分)

A.毕生心血哺新秀桃李成荫四海春

B.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

C.汗水染成千顷绿一代桃李谱华章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对联。

对对联,要注意其常识,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协,宽对即可。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针对节目活动中学生送给老师们,以表达情感为主来拟对联。

分析材料可知,对联针对对象是学生和老师。

A项,侧重于“桃李成荫”即学生;C项,侧重于“一代桃李”即学生,只有B项,涉及到师生双方的情感。

由此,可选出答案为B项。

二、阅读(40分)

(一)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

【答案】示例:

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解析】此题考查描绘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中“颔联”“颈联”的主要景物(如“晚籁”“斜阳”“棠梨”“叶落”“荞麦花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的特点。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外,还要注意题干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要求。

1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

【答案】示例:

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此题是对诗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认真研读本诗,诗句中“兴长”“惆怅”很明显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从“村桥原树似吾乡”一句中,写出了睹物思乡,看到他乡景色与家乡景象相同,激起了作者思乡愁绪,心情自然有很大的变化。

(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且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3.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解题时,先分析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的用法,即“表转折,却、但是”。

A项,表顺接,相当于“并且”;B项,表转折,却、但是;C项,表顺接,相当于“并且”;D项,表顺接,相当于“并且”。

ACD三项表顺接,因此选B。

1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3分)

【答案】示例: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解析】本题考查国学名著特点的考查。

解答此题,先分析题目要求,一是,集合选段;二是,内容和形式方面,对《论语》特点进行概括。

明确这些以后,可以先从内容进行分析,如,以上选段简短的几句,对“学习与做人(或修养)”方面富有内涵,意蕴无穷,给人以警示。

在形式方面,“子曰”的形式是语录体,话语简短,精炼,是孔子思想精髓的提炼。

最后,加以概括总结。

(三)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常平:

官仓名.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1)甫冠,名闻四方()

(2)讽富人自实粟()

【答案】示例:

(1)成年

(2)规劝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符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

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男子成年。

“讽富人自实粟”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16.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C.闻寡人之耳者D.父利其然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

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

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

A项,沿着;B项,腰配,名词用作动词;C项,听,是古今异义现象。

D项,“利”是“以……有利可图”,属于意动用法。

故选D。

17.翻译下面句子。

(2分)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答案】示例:

任齐州长官,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

如,句中“知”——任;“治”——惩处;“疾奸急盗”——恶势力、盗窃犯;“本”——工作。

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18.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3分)

【答案】示例:

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先找出文中表现“仁”的句子,如,“岁饥……讽富人自实粟”,可概括“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从“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可概括“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从“会江西岁大疫,……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一出其力。

”分别概括为“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最后加以整合。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四)亭

朱千华

①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凡舞辛,邮辛,圈辛,并取此义为名。

这是汉代许慎对亭的定义。

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

园亭,就是指园林。

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

以五亭桥最为有名。

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

亭与桥结合,形成辛桥。

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

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反面。

清人黄惺庵赞此桥: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②亭虽小,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

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章没有句读,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山色轩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

大有江南风景。

”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

”四周群山郁苍。

群木荟蔚。

景致殊美。

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已摆点酒莱,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问,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

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

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

苏轼说:

“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

古人作画,亦多里亭,为点级。

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五空亭,他写下名句:

“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

“石滑岩前雨,泉香树秒风。

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

(节选自《雨打芭蕉落闲庭》,有删改)

19.第①段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五亭桥,为什么这样写?

(2分)

【答案】写五亭桥别具一格,突出中国造亭艺术高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艺术性。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所介绍内容的作用。

文中第一段从地位、外形特点、韵味等各个方面对五亭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有可读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而且“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

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写了五亭桥外形的美,很有艺术性,也写出了国造亭艺术高超。

20.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

(2分)

【答案】示例:

打比方,引用;把园林和亭比作文章、句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亭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引用原文,增强说服力,提升文学文化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辨析和作用的分析。

依据题干从第②段“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句中,把园林比作文章,亭比作句读,可以判断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然后根据打比方的基本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从本段“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处,写了亭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从引用明代袁中郎游香山的诗句,可以判断采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然后根据其基本作用,结合内容,引用部分表现出亭的文化底蕴,更富有说服力。

21.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分)

【答案】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约典雅,流畅生动。

【解析】此题是对说明文语言特色的考查。

本文说明对象是“亭”,本身就蕴涵着古代文化,是古代文化的象征。

因此作者在进行说明的时候,很注重突出文化韵味,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文资料,穿插在白话文中,形成了“文白相间”特有的语言特点。

在文句“亭与桥结合,形成辛桥……形成完整反面”“山水之问,有亭可憩.……激石有声,铿锵如琴”中,体现出整散结合的特点,流畅生动。

(五)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时……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⑤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果的棘条,一两滴被嫡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氛氢,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一幅杰作。

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

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⑨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⑩“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11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

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12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

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13仔细想想,或许确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

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操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

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

日出了!

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

14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黄山、游五岳什么的:

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

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来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见了,和预期的一模一样。

你会突然惊醒:

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15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

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那光线永远照

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16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