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720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 滑 轮.docx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后同步练习苏科版九上112滑轮

11.2滑轮

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

提优点:

1.能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知道滑轮的实质

1.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使用滑轮的实例,如图所示,分别用拉力F1、F2将物体A匀速提起,则拉力F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1,使用这种滑轮的好处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沿力F1、F2和F3方向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W.

3.如图甲、乙所示,物体的重力都是100N.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当用力分别匀速提升物体时,F甲=N,F乙=N;若滑轮重均为20N(不计摩擦),当用力分别匀速提升物体时,F甲=N,F乙=N.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1m,则图甲中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m,图乙中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m.

4.学校旗杆顶装有定滑轮,这样做()

A.既省力,也改变施力的方向

B.省力,但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C.不省力,但改变施力的方向

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5.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其中最省力的是(“”为滚木)()

6.(2017·河南)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铁块,由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重6N的沙桶相连且保持静止.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使用定滑轮是为了省力

B.铁块受到绳子的拉力为6N

C.铁块对桌面的压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剪断绳子,铁块由于惯性将向左运动

7.(2018·武汉江夏区期末)某种活动黑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两块形状相同的黑板的重力均为G,其上端分别用两根绕过两只定滑轮的细绳相连.当其中一块黑板沿竖直方向匀速运动时,另一块黑板同时做等速反向运动,不计滑轮重和一切摩擦力,图中绳子A、B两处的拉力分别为()

A.2G和0B.G和G2

C.2G和GD.G和2G

8.一辆小汽车陷进了泥潭,司机按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方式安装滑轮,均可将小汽车从泥潭中拉出.你认为图甲方式中滑轮的作用是W.设两种方式将汽车拉出的最小力的大小分别是F1、F2,则F1(填“>”“<”或“=”)F2.若按图乙方式,人拉绳自由端移动了1m,那么小汽车被拉动了m.

9.(2017·济宁)小可在A端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匀速提起200N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则人拉绳子A端的动力为N;实际测得A端的拉力为110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滑轮重为N.

10.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1、F2、F3、F4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1=F2B.F3=F4

C.F1=12F3D.F2=12F4

11.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A.20NB.25N

C.30ND.32N

12.(2018·安达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拉力为F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物体重为G1,动滑轮重为G2,不计绳重及各种摩擦.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F1=F2B.F1>F2

C.F1=12G1D.F1>G1+G2

13.(2018·镇江京口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物体A所受的重力为100N,滑轮所受的重力是20N,当整个装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34N,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物体B所受的重力是()

A.40NB.60NC.64ND.7N

14.小科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动滑轮的重为1.0N,每个钩码重为0.5N;实验过程中,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及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并将其填写在设计的记录表中.

动滑轮重G0/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所挂钩码重G/N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0.8

1.0

1.3

1.5

1.8

2.0

2.3

2.5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钩码的重G以及动滑轮的重G0的关系为;

(2)根据小科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谈谈对“使用动滑轮能省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8·成都成华区一模)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m3(m1>m2)的物体通过轻绳和弹簧连接起来,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自重、绳重和摩擦,关于此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对m1的拉力大小为m1g

B.绳子对m2的拉力大小为m2g

C.弹簧中拉力大小为(m2-m1)g

D.地面对m2的支持力大小为(m2+m3-m1)g第

课时滑轮组

提优点:

1.了解滑轮组的特点2.掌握滑轮组的省力规律和绕线方法3.会分析滑轮组的应用

1.用如图所示装置提升重物,优点是既能,又能改变力的W.若物重为90N,动滑轮重10N,不计摩擦,则所用拉力F=N.

(第1题)

(第2题)

2.(2018·曲靖)如图所示,体重为500N的小强站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向下拉动绳子使600N的物体匀速上升2m,绳端向下移动的距离为m;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小强对地面的压力是N.

3.(2018·江苏泰兴期中)下列关于滑轮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一只定滑轮能省力

B.使用一只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离

D.使用滑轮组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4.(2017·台州)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N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人将绳子拉过1m,物体也上升1m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N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第4题)

(第5题)

5.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为20N,绳重及摩擦不计.用它匀速提升重为10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F是()

A.50NB.60NC.70ND.120N

6.(2018·乌鲁木齐)如图所示,每个滑轮的重力相等,不计绳重和摩擦力,G1=60N,G2=38N,甲、乙两种情况下绳子在相等拉力F作用下静止.则每个动滑轮的重力为()

A.3NB.6NC.11ND.22N

(第6题)

(第7题)

7.如图所示,在A处或B处的虚框内添加一个滑轮,利用三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使用时最省力.添加滑轮并完成滑轮组绕法.

8.小明和小杰握住两根较光滑的木棍,小华将绳子的一端系在其中一根木棍上,然后如图所示依次将绳子绕过两根木棍,小明和小杰相距一定的距离握紧木棍站稳后,小华在图中A处拉绳子的另一端,用很小的力便能拉动他们.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机械相当于W.若小华所用的拉力为10N,则小明和小杰受到的拉力分别为N、N(摩擦忽略不计).

9.某同学用滑轮组探究匀速提升物体时,加在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F与被提升物体所受重力G的关系.请你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出拉力F与物体所受重力G的关系式:

F=.

G/N

1

2

3

4

5

6

F/N

0.9

1.4

1.9

2.4

2.9

3.4

10.如图所示,某人拉着绳子的自由端匀速向左运动时,牵引测力计B的示数是600N.在不计绳和滑轮重以及摩擦的情况下,牵引测力计A的示数和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1200N,1800NB.1200N,1200N

C.1800N,1800ND.1800N,1200N

11.(2018·郴州)如图所示,不计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弹簧测力计拉力FA、FB、F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FA∶FB∶FC=3∶2∶1

B.FA∶FB∶FC=1∶2∶3

C.FA∶FB∶FC=6∶3∶2

D.FA∶FB∶FC=2∶3∶6

12.分别用图中所示的装置甲和乙把同一重物吊到同一高度时(滑轮相同)()

A.用装置甲或装置乙吊起重物所用拉力相同

B.用装置甲吊起重物比用装置乙省力

C.用装置乙吊起重物比用装置甲省力

D.用装置乙吊起重物,动力移动的距离比用装置甲小

(第12题)

(第13题)

13.如图所示滑轮组,挂上重物a、b后,恰好处于静止状态,若a、b下面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将出现()

A.重物a下降B.重物a上升

C.两重物仍静止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4.小军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小军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动滑轮的重力为1.0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实验过程中,小军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了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并将其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动滑轮的重力G0/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所挂钩码的重力G/N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0.8

1.0

1.3

1.5

1.8

2.0

2.3

2.5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

(1)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填“省力”或“不省力”).

(2)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钩码的重力G以及动滑轮的重力G0的关系为W.

15.电气化铁路的高压输电线,无论在严冬还是盛夏都要绷直,才能使高压线与列车的电极接触良好,这就必须对高压线施加恒定的拉力.为此,工程师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恒拉力系统,其简化原理图如图2所示.实际测量得到每个水泥块的体积为1.5×10-2m3,共悬挂20个水泥块.已知水泥块的密度为2.6×103kg/m3,g取10N/kg.

(1)请指出图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2)每个水泥块的重力是多少?

(3)滑轮组对高压线的拉力是多大?

16.滑轮组承担动滑轮和货物的总重的绳子共6段,若一个动滑轮的重力是10N,作用在绳子的自由端的力是50N,摩擦和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不存在没有绕绳的动滑轮,则货物重应是()

A.150NB.270NC.300ND.900N

17.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质量为30kg的吊篮内,他至少用N的拉力拉住绳子,才能使自己和吊篮在空中保持静止.(g取10N/kg,不计滑轮重和摩擦)

二、滑轮

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

1.等于改变力的方向2.乙F1=F3>F2

3.100501006012

4.C5.B6.B7.B

8.改变施力的方向>0.5

9.10020解析:

因为动滑轮有两段绳子吊着物体,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拉力F=12G=12×200N=100N;若不计绳重及摩擦,实际测得A端的拉力为110N时,根据F=12(G+G动)得G动=2F-G=2×110N-200N=20N.

10.B解析:

甲图是一个动滑轮,F1竖直向上,能够省一半的力,故F1=12(G物+G动);拉力F2与竖直方向有夹角,由于夹角越大,拉力越大,所以F2>F1;乙图是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故F3=F4=G物.故选B.

11.D解析:

动滑轮之所以省一半的力,是因为其相当于杠杆的变形,轮的直径相当于动力臂,轮的半径相当于阻力臂,这样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自然就省一半的力了.而这一关系成立的前提是:

必须竖直向上拉绳子且不计摩擦.如果像本题中这样拉绳子,动力臂会减小,自然动力就会增大了.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2段绳子承担,则有2F=G物+G轮,故当沿竖直方向拉动时F=30N,此题拉力方向不沿竖直方向,因此所用拉力变大,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32N.

12.A解析:

因为绳子可以大小不变地传递拉力,所以F1=F2,故A正确,B错误;若不计绳重及各种摩擦,则F1=12(G1+G2),故C、D错误.故选A.

13.D解析:

定滑轮两侧拉力是相等的,再加上B没有与地面接触,拉力F=GB,由受力分析可得,2GB+G轮=F弹,GB=F弹-G轮2=34N-20N2=7N.故选D.

14.

(1)F=12(G+G0)

(2)当所挂钩码重小于或等于动滑轮重时,不省力;当所挂钩码重大于动滑轮重时,省力

解析:

(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拉力等于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即:

F=12(G+G0).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当所挂钩码重小于或等于动滑轮重时(前2组数据),拉力F大于或等于钩码的重力,不省力;当所挂钩码重大于动滑轮重时(后面几组数据),拉力F小于钩码的重力,省力.所以,若要使用动滑轮省力,所挂物体的重G要大于动滑轮重,即G>G动.

15.A解析:

如图所示,根据定滑轮工作特点可知,绳子对物体m2的拉力等于物体m1对绳子的拉力,等于物体m1的重力,所以,绳子对物体m1、m2的拉力大小均为m1g,故A正确、B错误;对物体m2进行受力分析可知,F弹簧拉+m2g=m1g,故F弹簧拉=(m1-m2)g,故C错误;对物体m2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体甲受到弹簧的拉力、绳子的拉力、自身的重力,地面对物体m2的支持力大小为0.故D错误.故选A.

第2课时滑轮组

1.省力方向502.4200

3.D4.C5.B

6.B解析:

由图知,使用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分别为:

n1=3,n2=2,每个滑轮的重力相等,设动滑轮的重力为G轮,不计绳重和摩擦力,则拉力分别为:

F1=13(G1+G轮),F2=12(G2+G轮),由题知F1=F2,所以13(G1+G轮)=12(G2+G轮),即:

13(60N+G轮)=12(38N+G轮),解得动滑轮的重力:

G轮=6N.故选B.

7.如图所示

8.滑轮组6070解析:

从使用的情况看,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简单机械是滑轮组;小华的拉力是10N,由题图可见小明那端木棍有6段绳子相连,因此小明受到的拉力为10N×6=60N;小杰那端木棍有7段绳子相连,因此小杰受到的拉力为10N×7=70N.

9.0.5G+0.4N

10.A

11.B解析:

根据每段绳子承担的力的情况,分析三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A、FB、FC的关系,如图所示.

设每段绳子承担F的力,FC承担3段绳子的拉力,FC=3F;FB承担2段绳子的拉力,FB=2F;FA承担一段绳子的拉力,FA=F.故FA∶FB∶FC=F∶2F∶3F=1∶2∶3,故B正确,A、C、D错误.

12.C解析:

甲图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2股,则F=12G.乙图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有3股,则F=13G;故用装置乙吊起重物比用装置甲省力,动力移动的距离甲图为2h,乙图为3h,故A、B、D错误,C正确.

13.B解析:

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和摩擦,a所在的滑轮为动滑轮,动滑轮省一半的力,b所在的滑轮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a与b质量相等,由G=mg可知重力相等,将a拉起只需b重力的一半即可,所以若a、b下面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则a上升,b下降.故选B.

14.

(1)不省力

(2)F=12(G+G0)

15.

(1)见解析

(2)3.9×102N(3)2.34×104N

解析:

(1)由图可知,A、B的转轴固定,A、B为定滑轮,C可以左右移动为动滑轮.

(2)G=mg=ρgV=2.6×103kg/m3×10N/kg×1.5×10-2m3=3.9×102N.

(3)悬挂20个水泥块,F1=20G=20×3.9×102N=7.8×103N;

因为F1=13F2,

所以F2=3F1=3×7.8×103N=2.34×104N.

16.B解析:

摩擦和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说明只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G物=nF-G动.而滑轮组承担动滑轮和货物的总重的绳子共6段,这就说明了滑轮组的装置是:

三动两定或三动三定.所以G物=nF-G动=50N×6-10N×3=270N.

17.200解析:

由题图可知,滑轮受到向下的总拉力F总=(m1+m2)g=(50+30)×10N=800N,站在吊篮上的人所需用力F人=14F总=14×800N=20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