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262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题 国际经济学.docx

复习题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一、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四、关税的特点

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六、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七、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八、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九、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十、主要的直接利用外资方式

十一、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项较多)

十二、经济全球化表现

十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项较多)

十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点

十五、外汇的作用

十七、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十八、外汇市场的职能

 十九、影响外汇市场的主要因素

二十、国际储备的构成

二十一、国际储备的作用

二十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二十三、国际收支平衡的判断标准

二十四、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的影响

一、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一个国家考虑对外贸易应该采取什么政策,首先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当前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多少好处;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的相对阶段,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③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一个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地实现其转变和增长。

国家应该干预对外贸易,通过保护关税措施发展本国的工业;④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所以保护是有条件的:

只有刚刚开始发展而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但保护有期限,如在期限内被保护的工业仍不能发展起来,就不应再予以保护;⑤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是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而对进出口贸易所制定和实行的政策。

它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为该国经济基础和政策服务的。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总政策,即一国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并根据其在世界经济总体格局中所处地位而制定的政策,通常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加以贯彻执行。

(2)进出口商品政策,以对外贸易总政策为基础根据本国的经济结构和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制定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给予不同的待遇。

如使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来限制某些商品进口,有意识地扶植某些出口部门以扩大本国此种商品的出口;(3)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即区别对待政策,指一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结合国际经济格局及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不同政策。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指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进口制成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提出该战略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制成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农矿产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初级产品出口,使国民收入、国民投资、国民消费及政府税收都随之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只能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起步而在短期内采用。

由于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且合成替代品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使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大减少,因而初级产品的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境况。

片面依赖初级产品出口不但经济增长潜力有限,而且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难以享受工业化所带来的动态利益。

因此,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很多发展中国家已开始改变这种战略。

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其围绕工业化所采取的贸易战略可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战略,就是在保护本国工业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建立生产能力,发展本国的工业制成品以替代同类商品进口,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有利于扶植、培育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采用贸易保护政策,为本国幼稚产业提供了一个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使其工业得以迅速成长,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化所带来的动态利益。

一国经济的工业化可以促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发明、创新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等等,因而可以不断地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动态发展的利益。

2.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

进口替代战略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是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因而会促使发达国家为了绕过贸易壁垒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外资的流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出口替代战略

所谓出口替代战略是指采取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鼓励出口的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出口替代战略的贸易保护措施比较宽松,并且与鼓励出口措施相结合。

与进口替代相比,出口替代战略的开放度要大一些。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也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第二阶段转向机器设备、电子仪器等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四、关税的特点

关税除具有一般税收的性质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关税的课税主体和客体有其特定的范围。

关税与一般国内税不同,其课税主体是进出口商,课税客体是进出关境或国境的货物。

当商品进出国境或关境时,进出口商根据海关的规定向当地海关交纳关税,海关根据关税法及有关规定,对各种进出口商品征税。

(2)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关税属于间接税,因为关税虽由进出口商交纳,但作为纳税人的进出口商可以将关税额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分摊在商品的销售价格上,当货物售出时收回这笔垫款,由此可见关税最后终将转嫁给买方或最终消费者承担。

(3)关税具有调节贸易和保护新兴产业的职能。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调整关税税率来调节其进出口贸易。

在出口方面,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并通过征收较高关税防止自然资源的大量外流;在进口方面,通过税率的高低、增减来调节商品的进口。

对国内新建立产业的同类进口产品,规定较高的进口关税,可以起到保护和促进该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

(4)关税是对外经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税措施体现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关税税率高低,影响着一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税既是争取对外友好贸易往来的手段,也是对外进行经济斗争、反对贸易歧视、争取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贸易往来的武器。

因此,长期以来,关税一直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一样可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但非关税壁垒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1.1灵活性。

一般来说,各国关税税率的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如要调整税率,需要通过繁琐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难以适应。

同时关税的调整还要受到世界贸易组织或其他贸易条约或协定的约束,因此关税壁垒的灵活性很弱。

而非关税壁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采用行政程序,制定和修改都比较迅速、简单,能随时针对某个国家或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1.2有效性。

关税壁垒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削弱其竞争能力,间接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当面临出口国生产成本降低或进行商品倾销、出口补贴等情况时,关税就会显得作用乏力。

而有些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事先规定进口的数量或金额,超过量绝对不准进口,因而其限制作用是绝对的,比关税更加直接和有效。

1.3隐蔽性。

一般来说,关税税率确定后,往往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众,依法执行。

而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复杂的标准,使出口商难以适应,因而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1.4歧视性。

每个国家只能有一部海关税则,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样适用。

而非关税壁垒可以针对某个国家或某种商品制定相应的措施,因而具有差别性和歧视性。

六、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1.管理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对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评审,以保证其合法性。

2.组织职能。

为实现各项协定和协议的既定目标,世界贸易组织有权组织实施其管辖的各项贸易协定和协议,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3.协调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4.调节职能。

当成员国之间发生争执和冲突时,世界贸易组织负责解决。

5.提供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成员国提供处理各项协定和协议有关事务的谈判场所,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以帮助其发展。

七、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

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条款中,各成员之间以及在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之间进行歧视是非法的,各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产品,必须给予不低于给予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待遇;任何国家不能给其他成员以特殊的贸易特权或对他进行歧视,所有成员都处于平等的基础上。

国民待遇条款要求一旦货物已经进入某个市场,它们必须获得不低于相同的当地制造商品所获得的优惠待遇。

2.公平竞争原则。

各成员的出口贸易经营者不得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尤其不能采取倾销和补贴的方式在他国销售产品。

3.关税减让原则。

关税减让谈判一般在产品主要供应者与主要进口者之间进行,其他国家也可参加。

双边的减让谈判结果,其他成员按照最惠国待遇原则可不经谈判而适用。

4.透明度原则。

要求各成员将有效实施的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加以熟悉,各成员政府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签署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协定和条约也应加以公布。

5.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

在进行有关进出口的购买或销售时,应只以商业上的考虑作为标准,并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参与这种购买或销售的充分竞争机会。

6.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在货物贸易方面,禁止使用非关税壁垒,尤其是以配额和许可证为主要方式的数量限制,仅允许进行关税保护。

但禁止数量限制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

八、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1.垂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发展迅速。

所谓的垂直专业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连续数个阶段;

(2)至少两个国家以上,每个国家从事一个专业化生产阶段,但不专业化所有的生产阶段;(3)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有某一个阶段跨越国界。

即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垂直专业化还可以有另一种模式的安排:

由多个国家的多个独立的跨国公司通过生产的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上下游产业垂直专业化的生产链条。

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既是国际间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也是国家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2.产业内分工成为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

很多情况下,一个国家往往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的商品,这种产业内的贸易反映了产业内分工的存在。

产业内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得到长足进展。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商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人们的需求偏好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商品的牌号、款式、质量等都是不同的,如果某国的消费者对外国同类商品的某一种特色有需求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

正如中国出口低档的纺织品和服装,同时又必须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档的纺织品和名牌服装,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动机。

跨国公司追求规模经济,实行内部专业化分工的范围如果超越了国界,就形成了产业内分工和贸易。

第三,需求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社会消费需求结构越相似,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3.公司内部的分工和贸易。

公司内部的贸易主要发生在跨国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贸易。

目前公司内部的贸易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把公司内部的分工看作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内部化现象——以企业内部的协调来代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九、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零部件,如轻纺、食品加工等,其表现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的普遍建立和“三来一补”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也由初级产品为主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随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工等,早期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位,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它们的现代工业部门己经大部分处于资本密集型阶段或重化工阶段。

随着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的中间型、非核心复杂技术工序和零部件生产。

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业转移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

2.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

首先以具备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它先是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四小龙”,接着又从“四小龙”转移到东盟四国和中国。

再如消费类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先是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接着日本急起直追,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之后韩国紧跟日本步伐,接替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目前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也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3.国际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

纵观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史,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一般都是以加工贸易为开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加工基地,输出装配技术和中间产品,再把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随着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干中学经验的积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就会增加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本地的采购,这又刺激发展中国家零部件和原材料产品生产的发展。

最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落户发展中国家。

此时,发展中国家才算真正的从发达国家手中接替了该产业,而且相关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也实现了转移和接替,完成了产业的升级。

而此时发达国家已压缩或淘汰了这个产业,发展了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业。

4.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水平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

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时产品的技术趋于稳定,技术投入很少,成本优势成为竞争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的“崭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的“崭新”阶段,企业具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因为这一阶段产品的价格的需求弹性很低,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在国内生产可以不断改进产品并保持同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采取出口贸易的形式;在产品的“成熟”阶段,由于生产技术趋于成熟,产品基本定型,产品出口量急剧增加,生产技术扩散到国外竞争者手中,仿制品开始出现,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逐渐接近并超过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竞争开始转向了生产成本方面,因此,创新国家的企业需要到与本国需求类型相接近的国家投资设厂,以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以后,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基础仅仅是价格的竞争,其结果是产品的生产或装配业务逐渐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发明国则转为从国外进口该产品。

因此,当国际产业转移最终完成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技术,产业转移接受国依靠的主要是低成本的竞争力。

而发达国家则投资于新的产品研发。

事实上,在产品处于“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

十、主要的直接利用外资方式

1.合资经营类利用外资。

合资经营是指东道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原则,以一定的投资品,包括现金、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经营渠道、场地使用权等,作为出资额或者股本,组织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并依据合资双方出资额的大小或者股本持有比例来确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合资经营利用外资方式,可以从国外企业直接引进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也有利于合资双方共担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但是这类利用外资会涉及企业控制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产生负面效应。

2.独立经营类利用外资。

独资经营是指外国企业以全部自有资本投资于东道国创立独立经营、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

这类企业一般属于跨国公司的分支或者子公司,具体组织形式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股权结构单一,收益全部归外商所有。

这种利用外资方式对有效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资源、弥补商品缺口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也伴随着技术垄断、独占东道国市场、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等方面的问题。

3.股份制利用外资。

股份制经营是指东道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外国企业出资购买东道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票,并取得相应的控股权和经营管理权。

这种利用外资,可使东道国企业获得无需还本的外汇投资和管理公司的先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由控股权和收益分配权所引发的对东道国企业发展的不利的一面。

4.并购重组类利用外资。

并购重组类利用外资是指外国企业采用购买、合并、分立、承担债务、注入新资产、买断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权等方式取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兼并东道国企业,使其变成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

这种利用外资,如果不属于过分压低东道国企业的资产价值、实施恶意收购的话,那么对于解除东道国企业的债务负担,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都是有益。

5.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类利用外资。

补偿贸易主要是指外国企业向东道国企业注入资本或者提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材料等,然后由东道国企业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支付外国企业的投资。

加工装配主要是指外国企业向东道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然后由东道国企业进行组装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在转让给外国企业外销。

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类利用外资方式不会给东道国企业造成偿债的风险与困难,有利于东道国扩大就业、赚取劳务费。

但是它也存在着诸如税赋转嫁,以及外商利用补偿贸易渠道进行大规模走私的问题。

6.BOT项目类利用外资。

BOT是英文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其基本含义是一国政府将某项公共设施的特许权授予给国际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限内负责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负责收回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限结束后承包商再将项目所有权转移给东道国的政府或者企业。

BOT利用外资方式把项目负债与承包商负债分开,由承包商经营并且承担项目的风险,不会增加东道国的政府的外债,但是承包商在经营期间一定会设法收回项目的建设成本与利润,从而造成项目的使用费用很高,外商盘剥、买路钱极为昂贵的问题。

十一、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体看,外资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1.外资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如下积极作用:

(1)推动经济增长。

在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中,约有30%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和间接贡献。

外商投资经济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2)促进资本形成。

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平均每年约为12.5%。

(3)提高工业产值与增加值,促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约为30%。

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约25%。

利用外资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

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

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4)提升出口规模。

外资企业出口金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约为50%。

(5)创造外汇。

(6)缴纳税收。

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占中国税收总额的比重约为21%。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

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7)提供就业机会。

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员占中国城镇劳动人口的比重约11%。

(8)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率提高。

外资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巧。

外企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项目,不仅弥补了中国与外界的技术差距,还开发出许多新产品。

外资企业平均规模比国内企业大很多,资产对劳动的比率较高。

除采用更多资本外,外企比国内企业资本生产率更高,劳动生产率也比国内企业高许多。

在利用国内稀缺资源方面,外资企业更有效率。

(9)产生外部效应。

跨国公司的进入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一家跨国公司进入,60%的配套商跟进,促使国产化和员工的本地化。

(10)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

外资企业推动了中国市场竞争,其先进技术和优良业绩对中国国内企业带来了压力,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11)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一系列成熟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特征,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2)促进了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变。

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这些企业的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口活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

2.外资对中国经济深层次贡献也很大:

(1)推动了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

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制度转轨,经验证明,这光靠内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部的改革推动力。

外资进入越深的行业,制度建设越好,行业管理也越规范;相反,对外资限制越多、管理越谨慎的行业,问题也越多。

(2)加速了企业制度变迁。

外资投资与国有企业嫁接后,直接切断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脐带,摆脱了许多行政干预,劳动、人事、分配、进出口经营权和投资自主权等落实到位,内资企业可以直接学习外资企业的治理制度、管理理念,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拉动了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一般而言,与内资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普遍较高,而且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

这种收入分配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外企职工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锅饭体制,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纳入收入分配范畴,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加速行了源配置方式转变。

外商投资形成市场供给,迅速改变了短缺的市场结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冲击,市场准入扩大,有利于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加速行政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加速旧的经济体制灭亡和新体制确立。

(5)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外资首先推动了有形资产之间的重组。

通过外资控股、购并,不仅一些国有企业成功地减持了投资比重,或从竞争性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