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733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docx

生物论文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

生物论文:

人体常见寄生虫论文

人体常见寄生虫

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

在生物界里,有一些低等动物不能在外界自生生活,必须暂时或永久性的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积内,获取营养,并给其他的生物带来了损害,这些低等的动物被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损害的生物称为宿主。

而人体寄生虫指以人体为宿主的低等动物,本文就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形态,寄生部位,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史及防治进行详细阐述,目的是加深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的认识,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提高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Abstract:

关键词:

寄生虫雌虫雄虫治疗预防

 

在生物界里,有一些低等动物不能在外界自生生活,必须暂时或永久性的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积内,获取营养,这些低等的动物被称为寄生虫,而人体寄生虫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专指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的低等动物。

已报道的人体寄生虫多达千余种。

【1】其中医学原虫和医学蠕虫有156种,医学昆虫其种类也多达数百种,(现只统计寄生于人体(包括腔道内)并且国内已有病例报告的医学节肢动物;而对那些传播虫媒病的媒介节肢动物,以及依靠刺蛰、吸血或毒性分泌物接触人体或虫体抗原物质使人致敏、发生变态反应的医学节肢动物,均未统计在内)【2】。

它们广泛寄生在人体内,掠夺宿主的营养,损害人体器官,引起各种寄生虫病,长久以来,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就有不少寄生虫方面的研究记载,例如关于蚊、虱、臭虫等的形态和生态观察,古代文献有记录。

如公元2-3世纪我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有《疟论》、《刺疟》等有关疾病的专论,对疟疾的症状有详细的记载;又如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即用槟榔驱除绦虫、百部灭虱。

由此可见,人们很早就对寄生虫有了认识并对其采取了防治措施。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所引起寄生虫病还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解放前,仅血吸虫病人估计就有1000万人左右,在该病流行的区域,此病造成大量居民死亡,致使该区人口衰退,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的悲惨景象。

黑热病当时也是猖獗流行,全国黑热病人达60万,仅山东省就有21万。

丝虫病仅山东省就有500万病人之多。

疟疾流行更为广泛,每年约有3000万病人。

上述事实,说明了寄生虫病的流行,是何等的猖獗!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黑热病已基本消灭以及一些县、市也基本上消灭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

例如1958年,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江西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该病。

到了1979年,又有200个左右县(市)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寄生虫的防治力度,使我国不仅在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他不少种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大幅度下降。

但是,在开展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之后发现,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棘球蚴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3】。

总体来说,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又呈现出上升趋势。

鉴于此,本文针对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进行系统的阐述,旨在加深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的认识,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提高人们对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防范意和能力,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1.医学蠕虫

1.1蛔虫

蛔虫,成虫的形态为雌虫长20-35cm,有的可达49cm,尾直;雄虫长15-31cm,尾向腹部弯曲。

形似蚯蚓,活时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

0.2mm,后端向腹侧卷曲,有一根交合刺。

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时,便逐渐向下移动,经结肠而至直肠,多在晚间宿主入睡后爬出肛门外产卵,约经6小时,虫卵即发育为含有成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卵被人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移行至回盲部,附着在肠粘膜上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性虫卵至发育为成虫约需四周,雌虫寿命一般为1个月左右。

当雌虫在肛门外产卵时,刺激肛门发痒,因搔抓而引起局部炎症,患儿常有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现象。

在女性患者中,雌虫产卵后爬入阴道、子宫、输卵管而引起上述器官的炎症。

蛲虫偶可寄生在阑尾引起阑尾炎。

蛲虫分布甚广,常流行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或多儿童的家里。

因此,需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

而对患者的治疗,内服药物有扑蛲灵、驱蛔灵、甲苯咪唑、噻嘧啶等,外用药如蛲虫膏等。

1.4鞭虫

虫体活时呈淡灰色,外形似马鞭状,虫体前3/5细如毛发,内由一串念珠状排列的细胞所形成的食管,后2/5粗大。

雌雄异体,雄虫长3040mm,尾部卷曲,末端有一根交合刺。

雌虫略粗大,长3550mm,末端直而钝圆。

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

虫卵多以污染食物或饮用水的方式,经口使人受染,进入小肠内,幼虫从卵内孵出后,附着在肠黏膜上,吸收营养,进行发育,约10天左右,虫体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持续5年,其以血液及溶解的肠黏膜为食,因此,能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及慢性炎症反应。

轻度感染者多无明显症状;重度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泻、大便潜血或带有鲜血,身体虚弱和贫血等。

鞭虫病不易彻底治愈,但一般服药后,可使寄生虫数减少,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常用的驱虫药有碘化噻唑青胺和甲苯咪唑等药物来治疗。

治愈后,为避免再次感染,还应采取对鞭虫的预防,例如:

注意个人的卫生,养成吃食物前洗手的习惯和加强粪便的管理。

1.5旋毛虫

旋毛虫,成虫虫体细小线状,前端较后端细,雌雄异体。

雌虫大小约为3-4×0.06mm,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5处,成熟幼虫自阴门排出。

雄虫大小为1.4-1.6×0.04mm,无交合刺,生殖器官也为单管型,其射精管与直肠开口于泄殖腔内之交配管,尾部末端有两个叶状小片为交配附器。

雌、雄虫发育到性成熟阶段,交配好后,绝大多数雄虫由肠道排出,雌虫继续长大,在感染第五天后,雌虫开始排幼虫,大量的幼虫到达身体各部,但只有到横纹肌内才能发育。

感染后约一个月,在横纹肌肉形成囊包,6-7个月后,囊包的两端钙化,以后整个囊体钙化,并可包括幼虫在内。

在成囊后也有部分幼虫生存很久,甚至达10年以上。

当人食入含有活旋毛虫包囊的猪、犬等肉后,囊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数小时内,幼虫自包囊内逸出,立即侵入肠黏膜,24小时内又钻回肠腔,然后在钻入小肠末端及直肠内发育为成虫。

旋毛虫对人致病的轻重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寄主的机能状态,对旋毛虫的免疫力等。

轻度患者可无临床表现。

重者可在患病的第4-7周死亡,国内报道的死亡率为3%左右。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快速而及时的治疗本病,成为重中之重。

医学上,可用噻苯咪唑等药物来治疗患者,疗效也较好。

另外,也可通过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猪肉、狗肉和扑灭老鼠来预防本病。

1.6肝吸虫

成虫体形狭长,虫体扁薄,半透明,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外形似葵花籽,淡红色,死后灰白色。

大小为1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在虫体前端,后者在虫体前1/5处。

消化道简单,包括口、咽、食管和两个肠支。

雌雄同体。

一个卵巢,边缘分分叶,位于虫体中部,受精囊椭圆形,位于卵巢之后。

劳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

两个睾丸,位于卵巢受精囊之后,分枝状排列,故称华枝睾吸虫。

成虫产卵后,随胆汁进入消化道,由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落入水中,在26-37℃下可存活3周到1个月。

此时如被第一中间寄主豆螺、涵螺、沼螺等吞食后,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等无性增殖阶段,生成许多尾蚴。

尾蚴成熟后陆续逸出螺体进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虾等侵入其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下含有活囊蚴的鱼虾后,囊蚴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消化,囊壁破裂幼虫逸出,称为童虫,继而侵入胆道,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的虫数少时,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胃肠症状。

如果虫数较多时,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伴有乏力、轻度浮肿、肝肿大、发育障碍等症状,在虫数多时,病期长的重症患者除有明显的胃肠症状外,伴有消瘦、贫血、血浆蛋白降低等。

重症患者可导致肝硬化,出现腹水、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甚至死亡。

发育障碍严重患者可出现侏儒症。

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是减少传染源的积极措施。

疗效较好的药物有六氯对二甲苯,氯喹、呋喃丙胺、硫双二氯酚。

预防本病时,一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是群众了解肝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鱼虾,注意饮食卫生,切生菜、熟菜的刀板要分开。

二要加强粪便的管理,厕所不要建在鱼池边上或坑塘边,以免粪便污染水源。

结合积肥挖塘泥已灭螺。

2医学原虫

2.1痢疾阿米巴

虫体外形多变,体积差别很大,直径自12-60微米不等,而以15-30微米为常见,内外质分界明显。

在光学显微镜下,虫体作定向的“阿米巴”运动。

内质呈颗粒状,内含细胞核及食物泡,有时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

经苏木素染色后,核染成蓝黑色,其中有细小的核仁,多位于中央,核膜内缘有一圈染色质粒,大小均匀,排列整齐。

其包囊呈圆球形,分为有1-2个核的未成熟包囊和具有4个核的成熟包囊,痢疾阿米巴的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

人由于食入了四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受感染,包囊经口进入胃肠道,在小肠下段,囊壁变薄,虫体活动,使四核的阿米巴脱囊而出,随即分裂为四个较小的滋养体。

从小肠移行至大肠,以二分法进行繁殖。

一部分滋养体可随宿主肠内容物向下移动,由于肠内环境的改变,虫体团缩。

分泌囊壁形成包囊。

成熟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再感染新宿主。

痢疾阿米巴感染人体后,一般在人体机能状态良好的条件下,滋养体在肠腔内不断分裂,不断形成包囊,不侵犯组织,对人体无损害,也无临床症状。

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痢疾阿米巴分泌溶组织酶及借其伪足运动侵入肠壁黏膜层及下层,生长繁殖,引起组织溶解与坏死,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还可连绵成片。

当溃疡内的坏死黏膜组织,血液和滋养体一齐落入肠腔,则患者发生阿米巴痢疾。

主要症状有:

腹泻、腹痛、粪便含脓血,具腥臭味。

如果肠壁破坏严重,可引起肠穿孔而导致的腹膜炎。

对由痢疾阿米巴引起的疾病,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甲硝咪唑:

为目前对各型阿米巴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可杀灭组织及肠腔内的原虫,由于口服后吸收良好,结肠浓度偏低,单纯用于带虫者,效果不太理想。

(2)氯喹:

对阿米巴滋养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口服后,在肝脏浓度很高,故适用于治疗阿米巴肝脓肿。

(3)吐根素:

对滋养体效果较强,适用于急性肠内或肠外阿米巴病人,但不易根治且毒性较大,宜住院治疗。

(4)喹碘方:

对肠内滋养体也有效,适用于急慢性阿米巴痢疾的治疗。

(5)卡巴胂:

常作为控制急性症状以后的根治药物。

(6)抗菌素:

巴龙霉素具有直接杀灭肠腔内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7)中草药:

大蒜、鸦胆子、白头翁等都是很好的抗阿米巴药物。

预防措施:

(1)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厕所要远离水源,防止雨水冲刷流入污染。

(2)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做到饭前洗手的习惯,饮用开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等。

(3)灭蝇,灭蟑螂,切断传播途径。

2.2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又名黑热病原虫,虫体形态有利杜体(无鞭毛体)和细滴形(前鞭毛体)。

前者为圆形或椭圆形,无游离鞭毛。

虫体微小,平均为4.4×2.8mm。

经瑞士染色后,细胞质呈浅蓝色。

细胞核一个,呈红色圆形团块,常偏于一侧,核对侧尚有一个杆形动基体,呈紫红色。

而前鞭毛体由利杜体发育而来,梭形,长度为11.3~15.9微米。

有一个大而圆的核,近前端有一个杆形动基体,由基体发出一根鞭毛伸出体外。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为传播媒介,雌性白蛉叮咬黑热病患者或患病动物时,血液及皮肤内含有无鞭毛体的吞噬细胞可被摄入蛉胃。

吞噬细胞被消化,无鞭毛体散出。

在胃内发育繁殖成为鞭毛体,约一周后,白蛉胃、食道、口腔都充满鞭毛体,这时白蛉再叮咬一健康人时,鞭毛体就可侵入人体,脱落鞭毛成为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能抵抗吞噬细胞的消化,并在其内大量繁殖,而后吞噬细胞被胀破,大量的无鞭毛体散出,散出的鞭毛体又被其他吞噬细胞吞入,继续繁殖。

病人如被雌性白蛉叮咬时,即将血中的无鞭毛体吸进白蛉胃内,重复其白蛉体内的发育繁殖过程。

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吞噬细胞遭到大量破坏和大量增生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而引起脾、肝、淋巴结肿大,尤其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脾越肿大,而细胞减少越显,血液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普遍减少,患者出现不规则的长期发热,贫血,鼻,牙龈出血和皮下出血等症状。

有的黑热病还可伴有皮肤损,皮肤上出现丘疹和结节,皮肤增厚,称为皮肤黑热病。

在我国黑热病虽然基本消灭,但还有个别病例,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抓紧防治。

对疑似患者应仔细检查,一旦确诊时彻底治疗。

特效药物为葡萄糖酸锑钠。

对皮肤型黑热病人用戊烷脒治疗效果较好。

预防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如皮肤裸露部分深擦驱避剂,睡眠使用蚊帐,最直接的预防措施是消灭白蛉。

2.3贾第虫

贾第虫其滋养体呈倒置梨形和瓢状,体长10~18mm,两侧对称,背面隆起,腹面成吸盘状陷窝。

铁木素染色可见滋养体有一对并列在陷窝底部卵圆形的泡状细胞核及一对轴和4对鞭毛。

虫体便借毛的挥动来进行运动,活动力强时可作直线运动,同时不断地翻转,活动力弱时虫体在原地左右摆动。

滋养体主要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肠内,但有时也可在胆囊内,利用吸盘吸着肠壁,的二分裂法繁殖。

滋养体落入肠腔而随食物到达肠腔后段,它们就变成包囊,在囊内进行一次分裂,成为四核包囊,在感染阶段,感染方式是由于吃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包囊在十二指肠内脱囊而成滋养体。

一般认为虫有致病性,大量的滋养体吸着在肠粘膜时,影响其吸收功能,而引起腹泻、腹痛、厌食等症状,粪便稀而有粘液。

寄生在胆管系统可引起胆囊炎和胆管炎。

也有感染而无症状的第虫者。

对病人和带虫者治疗时,常用灭滴灵、阿的平等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较常见,儿童感染率极高。

感染通常是伤口感染,预防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用不清洁的食物。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

3医学昆虫

3.1虱

体呈深灰色或灰白色,雌虱体长2.8~3.0mm,雄虱1.5~2.0mm。

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呈菱形,前端钝圆,有触角一对,分为五节。

触角后有突出的复眼一对。

眼与触角之间的部分是额。

头前端有可伸缩的刺吸式口器。

平时藏于头内,吸血时伸出。

胸部三个胸节融合不能区分。

在中胸背门两侧有气门一对,足三对,其末端有坚硬弯曲的爪与胫节末端的指对突起形成抓握器,用以寄生在宿主的毛发和内衣纤维上。

腹部有9节组成,但只有7节可见,各节边缘有角质黑片。

第1~6节各有一对气门位于黑片上。

雄虱腹部末端钝圆成V型,且外生殖器中的交尾刺缓缓伸出。

雌虱末端分两叶作W型凹陷,且在第八腹节的腹面上有一对钝圆状突出的生殖足,雌雄虫交配后,雌虫1~2天产卵。

产卵时分泌一种胶液,使产出的卵沾于毛发或衣服纤维上。

卵经5~9天发育成若虫,若虫从卵盖处钻出,数小时后,若虫即能吸血,如果在24小时内不能获的血食便易死去。

若虫期为8~9天,经三次蜕皮变为成虫。

成虫每天要吸血数次,且有边吸血边排粪的习性。

其叮咬人体时,在刺咬部位可产生斑点,剧痒,进而因为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

如发生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一种急性感染病。

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健康的人感染是由于虱吸血时或吸血后,挤碎虱体,虱肠内的立克次氏体进入叮咬处,磨损处,抓伤处,或把虱粪中的立克次氏体擦入伤口而。

虱不能由吸血传播立克次氏体,导致流行性斑疹伤寒。

回归热的病原体为回归热螺旋体,其也是经伤口而使人感染。

3.2蚤

蚤俗称跳蚤或疙蚤,体积短小,长1~4mm,两侧扁平。

全身具有很多向后突生的鬃和刺,故能在宿主的体表穿行和吸血。

蚤无翅,足长,粗壮发达,适于跳跃。

成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

较小,从侧面看略称三角形。

两侧各有单眼一个,呈黑色,有的种类无眼。

1对触角位于触角窝内,分3节。

从基部起依次分为柄节、梗节、棒节。

棒节最长,呈圆形,椭圆形成棍棒状。

口器位于头部前端腹面,为条状,适于刺吸。

头部有很多鬃。

有些蚤类在颊部腹面有坚硬而向后生长的黑色粗壮的刺,称为颊栉。

胸部:

分3节,即前胸、中胸、后胸。

每节由一块背板、一块腹板和左右两块侧板组成。

胸节的侧板和腹板有的融合为腹侧板。

中胸和后胸的侧板上通常有侧板杆。

背侧板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称为前侧片和后侧片。

有些蚤类胸背板的后缘有向后生长的前后栉一排。

背板和侧板上有鬃。

胸部有气门两对,位于中胸侧板的前后,每一胸节附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后足特别发达,适于跳跃。

足上生有很多刺毛。

腹部:

有十节组成,前一节为正常腹节,每节有气门一对,位于背板的两侧,后三节变态为外生殖器。

跳蚤腹部末端钝圆,内有受精囊,其可分为头尾两部。

雄蚤末端较尖,其第九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上抱器和下抱器,在交尾时有雄蚤的作用。

下抱器成v字形。

在繁殖期,雌、雄蚤交尾后,雄蚤不久即死去,雌蚤则开始吸血,吸血后开始分批产卵,卵在适宜温度(温度18~27℃),约经2~14孵出幼虫,幼虫蜕皮三次,经9~15天吐丝作茧化蛹。

蛹不活动,经14~21天或短则三天,长则一年成熟后,破茧而出,变成幼虫。

蚤对人体的危害,除吸血、骚扰和潜入皮下寄生外,主要传播鼠疫和鼠型伤害。

当蚤吸有病的动物(鼠类)血液后,鼠疫杆菌随血液被吸入,病菌进入蚤前胃,进行繁殖,最后将胃堵塞,当蚤再次吸血,又将细菌带入宿主伤口中,使宿主感染。

而地方性伤寒,此病是鼠与鼠间及人与鼠间的感染病,蚤吸入的立克次氏体,在蚤胃的上皮细胞内发育繁殖,细胞破裂后至胃内,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擦入伤口使人感染。

 

 

名称

拉丁文名称

分类

寄生部位

分布

 

 

蛔虫

 

 

Ascaris

线虫动物门;胞管肾纲;蛔目;蛔科;蛔虫属;蛔虫。

小肠、胆道、肝脏、阑尾、胰腺

遍及全世界,我国各地都有,农村更为严重

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duodenale

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原线虫目;

小肠上段

遍及全世界,我国各地均有

 

蛲虫

 

Pinworm

线虫动物门;胞管肾纲;尖尾科;蛲虫属

肛门、阴道、膀胱、盲肠、结肠、回肠

流行于全世界,儿童聚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幼儿园等

鞭毛虫

Flagellate

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刺嘴目;鞭虫属

盲肠、阑尾、结肠、回肠

世界性分布,我国南北方均有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线虫动物门;

无尾感器纲;

毛形目;

毛形科;

毛形属;

十二指肠、

空肠、

腓肠肌、

膈肌、

舌咽肌、

喉肌

世界性分布,

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多次发生流行

 

肝吸虫

 

iecorisDENS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后睾科;支睾属。

 

肝脏、胆管

国外主要在日本、朝鲜、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流行,国内分布广泛

 

 

 

痢疾阿米巴

 

Amebicdysintericis

 

 

消化道内

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农村高于城市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

 

主要寄生在内脏巨噬细胞

地中海沿岸及中西亚;东非;印度;孟加拉;拉丁美洲。

我国长江以北15个省市、自治区

贾第虫

Giardia

十二指肠、胆囊

分布呈世界性,我国也较常见

 

 

 

Pediculus

 

毛发或内衣缝隙处

 

世界性分布

 

 

 

Pulicem

 

昆虫纲;蚤目

 

 

寄主体表

 

世界性分布

 

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