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92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docx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

《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案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审计独立性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审计独立性的基本含义,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标准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了解不同审计意见的区别。

(二)内容提要

1.审计的概念;

2.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

3.审计的目标;

4.标准审计报告;

5.审计意见。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审计的本质;

2.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

3.财务报表审计目标。

本章难点:

1.对审计独立性的理解与判断;

2.对审计目标中关于“公允性”的理解;

(四)授课提示

1.在讲解审计概念时强调:

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

2.在讲授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基础时强调受托责任理论。

3.在讲授财务审计目标时,强调“公允性”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

4.在讲授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时,列举英国南海公司材料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正式诞生。

5.在讲授标准审计报告的内容时,利用“审计了”、“合理保证”、“公允地”等专业术语,引到学生关注审计用语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认真的态度。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2学时。

2.教学活动设计

(1)在第一节课中布置讨论题---如何看待审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写出书面发言提纲。

并规定在本章内容讲解结束后利用30分钟讨论,到时随机点名发言。

讨论过程中,要求同学相互点评,最后老师小结讨论过程和结果。

(2)请每位学生在报纸上收集一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尽量避免同一上市公司),比较不同审计意见的区别,说明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

3.教学环节设计

(1)在具体讲授课程内容之前,以“你对审计的初步了解有多少”、“你所知道的审计是什么”等为内容向多个学生提问,抓住他们表述不完整或者错误观点导入课程内容。

(2)以“夫妻”店为例说明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加深对受托责任理论的理解。

(3)在讲授审计目标之后,提问:

中美审计准则关于财务报表目标的表述有何不同?

其原因何在?

4.板书设计

(1)在讲解审计三方面关系人时要求学生板书三者之间的关系。

(2)板书本章的有关重要名词的英文对照、国内外与审计相关的机构名称等。

5.教学手段设计

(1)以多媒体为主展示课程主要内容。

(2)主要通过老师讲解、提问、讨论及真实审计报告展示等完成本章教学任务。

(六)讲稿内容

见审计课件

(七)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审计的本质?

区分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性的意义何在?

2.如何理解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

3.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意义何在?

为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4.如何理解审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警察”?

5.为什么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6.审计三方面关系人及其关系是什么?

7.如何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8.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其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9.审计意见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理解不同审计意见的含义?

10.如何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和审定财务报表的关系?

第三章审计法律责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及会计师事务所被控告的可能原因,了解美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

掌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以及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措施和对策。

(二)内容提要

1.CPA法律责任的相关概念;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3.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5.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措施。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4.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

5.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对策。

本章难点:

  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区别;

2.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区别;

3.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应负的审计责任;

4.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之间的区别。

(四)授课提示

1.明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相互不能减轻、替代或免除”这一观点,同时强调此处的“管理层责任”只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不包括经管责任等其他责任。

为加深学生印象,可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查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有关管理层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条文。

2.说明“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这一观点,同时提出“审计期望差距”和“深口袋责任概念”,说明报表使用者在遭受损失后将注册会计师告上法庭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问:

为什么注册会计师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是否存在重大疑虑?

3.说明“违反法规行为”中的“法规”是指除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之外的法律法规,进而比较美国和我国对违反法规行为的不同表述并说明原因。

此处可提问:

被审计单位的违反法规行为一定会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错报吗?

4.用“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说明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之间的区别,在后面的内容中还可以厄特马斯案为例,说明注册会计师在习惯法下由于普通过失或重大过失对第三者承担的不同责任。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为自学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业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掌握业务准则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掌握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内容,了解质量控制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

了解职业道德的定义,掌握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二)内容提要

1.业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

2.业务准则体系及主要内容;

3.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

4.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三)本章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业务准则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2.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

3.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本章难点:

1.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内容;

2.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

(四)授课提示

1.在开始介绍本章内容之前,首先介绍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在注册会计师执业中的作用,区分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

在介绍审计准则发展时,列举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

2.在讲授业务准则中,可以提出以前准则体系中的独立审计准则,谈及改进的目的。

3.在讲授质量控制准则中,可以提出以前准则体系中的质量控制准则,谈及两者的区别。

4.在讲授职业道德准则中,可以引用具体思考题或问题(如:

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情形包括哪些?

执行鉴证业务的CPA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应当向所在事务所声明,并实行回避?

5.在讲授职业道德准则中关于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时,列举了“第一滴血”的案例。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为自学。

第五章审计计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审计计划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理解重要性的定义、重要性的运用,及重要性的评估,明确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理解审计风险的定义,明确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初步审计策略的组成要素,明确初步审计策略与业务循环的关系。

(二)内容提要

1.审计计划的定义、作用、编制与审核;

2.重要性的定义、运用及评估;

3.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4.初步审计策略。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审计计划的定义和作用;

2.重要性的定义与运用;

3.审计风险的定义、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4.初步审计策略的组成要素。

本章难点: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2.重要性的评估,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3.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与重要性、审计证据的关系;

4.初步审计策略方法,初步审计策略与业务循环的关系。

(四)授课提示

1.说明注册会计师可以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和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但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2.说明注册会计师应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可容忍误差。

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程序的可容忍误差。

3.强调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重要性水平不同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越重要,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

4.说明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5.强调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估,可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

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越高,注册会师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程序,并着重考虑其性质。

6.初步审计策略不是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审计程序的详细安排,而是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方法做出的初步判断。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1学时 

2.教学活动设计

授课之前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将电子课件、相关阅读资料等传给学生,要求他们结合教材预习本章主要内容。

在讲解本章具体内容之前,要求学生预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等资料,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下次课提问。

(六)讲稿内容

  见审计课件

(七)思考题

1.试述审计计划的作用。

2.试述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3.什么是重要性?

什么是审计风险?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

4.为什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处理?

5.为什么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

6.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汇总错报或漏报?

7.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

8.试述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内部控制及其评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和要素;理解内部控制和会计报表审计的关系;掌握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执行的程序、记录方法;掌握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了解管理建议书的性质和内容。

(二)内容提要

1.内部控制概念与内容;

2.了解内部控制;

3.控制测试;

4.控制风险的评价;

5.管理建议书。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和要素;

2.控制测试的概念、种类;

3.控制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4.控制风险初步评价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情形;

5.控制风险再次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6.管理建议书的性质、出具管理建议书的条件及其与审计意见的区别。

本章难点:

1.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2.控制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3.控制风险评价结果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4.管理建议书的性质

(四)授课提示

1.讲授时,运用上市公司舞弊案中相关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列举分析要点,指出分析程序的作用与步骤;

2.用图示的方法,介绍重要性运用步骤;

3.用“矿泉水”质量控制类比审计风险要素的构成。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共1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2.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中,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直观展示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的过程。

3.板书设计

(1)展示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运用步骤图;

(2)展示内部控制的文字说明书、问卷表、流程图。

4.教学手段设计

(1)以多媒体为主展示课程主要内容。

(2)主要通过老师讲解、提问、讨论及真实审计报告展示等完成本章教学任务。

(六)讲稿内容

   见审计课件

(七)思考题

(1)注册会计师评价某项认定的控制风险时,必须遵循哪些步骤?

注意哪些事项?

(2)注册会计师评价控制风险时,应注意哪几点问题?

记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于2006年4月18日李亚朋接受了德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委托,现正在进行编制审计计划前对德华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

要求:

①李亚朋可以采用哪些程序对德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

②李亚朋可以使用的控制测试程序有哪些?

第七章、第八章自学

第九章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审计证据的定义、特性、分类与收集方法,熟悉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要求。

(二)内容提要

 1.审计证据的涵义及审计证据的分类;

2.审计证据的特性与收集;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5.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审计证据的特性;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3.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本章难点:

1.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四)授课提示

  1.将前面已经学过的审计概论、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规范体系、法律责任、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等内容融汇贯通,指出要实现审计目标,就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形成任何审计结论与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

  2.说明为了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并非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3.强调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不一定要选取最有力的审计证据。

但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如无法取得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4.指出因查阅者误用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2学时

2.教学活动设计

授课之前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将电子课件、相关阅读资料等传给学生,要求他们结合教材预习本章主要内容。

在讲解本章具体内容之前,要求学生预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等资料,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下次授时课提问。

(六)讲稿内容 

1.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信息和其他信息。

(1)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

是指是指通过实地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

2)书面证据。

是注册会计师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一类证据。

它包括与审计有关的各种原始凭证、会计记录、各种会议记录和文件、各种合同、通知书、报告书及函件等。

书面证据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3)口头证据。

是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一类证据。

一般而言,口头证据本身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往往需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但有利于发掘线索。

4)环境证据。

也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主要包括:

有关内部控制情况、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

(2)审计证据的特性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审计证据的数量应能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判断证据是否充分,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第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审计人员对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与所需证据的数量成正向关系,即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越高,则所需收集的证据的数量就越多。

第二,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第三,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经验。

第四,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第五,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较高,则注册会计师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应增加。

(审计证据质量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反比)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是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

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程度越高,则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

如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第一,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是指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联。

注册会计师通过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包括:

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在审计期间是否得到一贯遵守。

第二,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指审计证据应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A.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B.内控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C.注册会计师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D.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E.从原件获取的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注册会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这些信息生成与维护相关的控制的有效性。

(3)审计证据的获取

  1)检查记录或文件。

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

  2)检查有形资产。

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

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和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3)观察。

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

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并且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相关人员从事活动或执行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4)询问。

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

     

  5)函证:

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状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

6)重新计算:

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和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

  

7)重新执行:

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控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8)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数据做出评价。

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4)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由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推论出的众多具体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就要使用各种审计程序来获取各类审计证据。

通常一种审计程序可产生多种审计证据,而要获取某类证据,也可选用多种审计程序。

因此,审计程序同审计证据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

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准确性: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截止: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分类: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

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权利和义务:

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计价和分摊: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注册会计师对列报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

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5)审计程序的分类

1)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了解的程序。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程序。

 (6)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

1)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意义。

注册会计师为了使收集到的分散的、个别的审计证据,变成充分而适当的证据,以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才能对各种审计证据合理地进行审计小结,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形成整体的审计意见。

2)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分类、计算、比较、小结与综合。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应注意的问题。

2.审计工作底稿

(1)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与分类

1)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

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2)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

3)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普遍使用的专业工具,编制或取得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的最主要的审计工作。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1)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

形成方式:

直接编制,以及取得。

2)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第一级复核(详细复核),项目经理执行,对下属审计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逐张复核。

第二级复核(一般复核),部门经理执行,对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复核。

既是对详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重点把关。

第三级复核(重点复核),主任会计师执行,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

是对前两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和质量的重点把握。

(3)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注册会计师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规定,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规整为最终审计档案。

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

我国现行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档案的所有权属于承接该项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除下列情况外,事务所不得对外泄露档案中涉及的商业秘密及有关内容:

1)法院、检察院及其他部门在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可依法查阅。

2)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时,可查阅。

3)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经委托人同意,办理手续后,可要求查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