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01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总复习精编.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总复习精编

《小石潭记》总复习

1、主题: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写法:

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③动静互衬。

如写鱼: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④虚实相生。

如写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3、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自然段: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2自然段:

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

第3自然段:

写小石潭的水源。

第4自然段:

写四周的环境和气氛。

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同游的人。

4、选文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和潭的概貌。

写出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的特点。

可分两层,开头到“水尤清洌”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三层,并概括各层意思。

……水尤清洌‖……为岩‖……第一层写小石潭被发现的经过,第二层写潭的概貌、石底和石岸,第三层写潭边景物及幽静的环境。

5、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依次写了竹、水、石、树、鱼、溪流。

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的。

从发现小石潭写起,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再接着写潭中景物,着意描写鱼河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件。

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

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

写景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毫不散乱。

另:

填空题。

本文写景顺序: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6、第一段怎样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

本段一开始就从侧面突出小石潭“石”的特点,“如鸣佩环”的清越的响声正是由于水击石;“水尤清洌”正是因为小石潭的“全石”结构。

然后作者又从正面描写全石为底,石岸边的坻、屿、嵁、岩等,突出了石潭“石”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披拂。

”作者选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树(翠蔓)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9、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之”的原因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__。

④小石潭的构成、形状有何特点?

(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缘由是什么?

本文名为《小石潭记》,有如下文字可作依据:

)全石的为底……为岩。

⑤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⑥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潭水清冽的?

潭中鱼可百许头……

然不动。

⑦第一段中描写小石潭四周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⑧小石潭四周的环境、气氛如何?

四面竹树环合……以其境过清

⑨表明作者坐潭上时的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⑩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⑾“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⑿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其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10、对“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写出了鱼猛然看到游人后的快乐情趣。

            

B、表现鱼在和游者相互取乐。

C、写出了因为游者的到来而引起了鱼的欢乐,于是游者也跟着一同快乐。

D、传达出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感。

11、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语句是(c)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④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⑧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A.①②⑤B.④⑤⑧C.③⑥⑦D.③⑥⑧

12、下面是对课文的理解,其中不当一项是(D)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一种抑郁心情。

B.小石潭的特点是:

水清、水曲、水寒。

C.文中写鱼,一可表现水的清,二可反衬作者的“神”凄。

D.全文是按作者的参观路线记叙的。

13、选文的第二段写出了水“清澈”的特点,试用现代汉语说出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一特点的?

用的是什么方法?

(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请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点的?

此段从字句上看仿佛皆是写鱼,并没有写水;然而,此是实写鱼而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是写鱼在水中游,可是从“可百许头”中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从“若空游无所依”中领悟到水清澈见底,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来依托的水,造成“无所依”的感觉。

这正是为文者的高明之处。

下面“日光下彻”至“似与游者相乐”一长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活泼可爱。

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都能看见,也是在写水清。

尤其是“似与游人相乐”,写得最好,正因为鱼和人之间没有一点遮挡,才会如此情趣相通,真可谓神来之笔。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心情?

烘托凄清寂静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忧伤的感情。

15、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游记。

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心情压抑痛苦。

作者见景生情,看到小石潭环境清幽,气氛凄凉,使自然联系自己的身境,写出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句子,以表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郁闷与痛苦。

16、作者游小石潭,先是愉快的心情,后来是抑郁忧伤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文章先写“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写“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两者是否矛盾?

]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详解:

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珮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17、分析“以”“为”在本文的几种不同用法?

以:

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

为:

①全石以为底:

作为、

②为坻,为屿:

成为

18、本文是“山水游记”,除了景与情融合、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详略分明、实中有虚之外,还有写异常鲜明的景物时的前后照应,试找出多处照应的句子。

①伐竹取道、青树翠蔓→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人迹罕至)

②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水特别清亮、透明)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岸势犬牙差互(自然的原始风貌)

④全石以为底→影布石上(小潭背景)

⑤明灭可见→“斗折蛇行”的溪,“犬牙差互”的岸(视界异常鲜明)

19、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2、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23、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4、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侧面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

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岳阳楼记复习资料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2、主要内容(文章主旨):

文章叙述了作者应友人之托为重修岳阳楼之事作记,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友人的规箴和慰勉之意。

3、思路

(1)文章由叙事引出写景,再转入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思路

叙事:

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作记缘由。

描写:

岳阳楼周围景色引出览物之情全景—阴冷之景—悲晴明之景—喜

议论抒情:

阐述作者的观点

五、理解默写

1、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

衔、吞。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

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退”是指:

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

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

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

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  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六、问答

  1、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2、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4、“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5、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

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6、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

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7、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8、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9、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以物喜,以已悲。

10、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

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10、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以物喜,以己悲。

11、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2、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

“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20、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21、“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2、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23、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醉翁亭记

四、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六、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

(1)滁人游

(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

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

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简答题

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

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答:

作者写了五种乐: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2.怎样理解《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作者既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有治理好滁州的得意,还有寄情山水排遣贬谪后的心中的郁闷的感情。

3.写出从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说说它们现在的意思。

答:

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醉;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4.“醉翁之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

相同点:

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

《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已悲”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6.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

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7.“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

示例①:

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9.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

10.“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1.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围绕“在逆境中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