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08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57单元复习笔记加Word格式.docx

9.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有着“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

天游峰被称为“武夷第一峰”,我想用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来赞美它。

二、《最大的麦穗》

1.苏格拉底的独到之处:

充满智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2.文中的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到弟子们态度认真。

“埋头”“低着头”体会到弟子们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他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到弟子们不能立足眼前,把握现在。

3.“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句话表达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失去机会,两手空空的惋惜之情。

4.“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前一个“最大的”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一粒最大的麦穗,是客观存在的。

后一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能摘到的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到的。

5.课文最后一自然分析:

(1)“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A麦地中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正如人生路上到处都是机遇;

麦地里只许进不许退正如人生路上只能向前走,没有后悔药。

B“最大的一穗”指远大的理想抱负。

(2)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A“颗粒饱满”的“麦穗”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遇。

(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含义: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目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6.苏格拉底用“最大的麦穗”告诫弟子:

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7.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8.关于机会的名言警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三、《山谷中的谜底》

丧sà

ng(丧失)sāng(丧事)柘(柘树)拓(开拓拓展拓宽)

ng篷(帐篷)蓬(蓬乱)

(二)课文分析

1.《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散文,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

就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揭开这一景观之谜的是两个旅行者,课文通过这一奇异的景观,告诉人们:

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谜面:

这条山谷的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

谜底:

东坡雪大,其它杂树因为没有雪松能弯曲、反弹的本领而丧失了生机;

西坡雪小,少量的雪压不断树枝,除了雪松之外,其它杂树也都存活了下来。

3.“这个本领”指弯曲、反弹的本领。

“反复地积”说明压力大。

“反复地弯”说明雪松承受压力大,同时作出退让。

“反复地落”说明雪松退让成功。

“反复地弹”是说雪松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4.“弯曲”只是暂时的退让,是应变的一种策略。

“弯曲”在文中的意思是雪松作出适当的退让,在重雪积压时暂且弯曲一下。

雪松“弯曲”的最终目的是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

5.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意思:

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迂回的战术,先作适当的让步,找适当的机会再去战胜,变通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方法。

6.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最终取得胜利。

7.赞美雪松的成语:

不屈不挠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坚强不息能屈能伸。

8.“正面抗争”指的是与敌人面对面的抗争。

正如文中的柘、柏、女贞等杂树,“弯曲”在文中的意思是雪松作出适当的退让,在重雪积压时暂且弯曲一下。

9.赞美雪松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0.学会退让的古代名人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报国,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苏武牧羊十五年,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现代故事:

红军长征时为了保住革命力量,避开强大的敌人,以退为进,最终取得胜利。

11.学会退让的名言警句、俗语: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前能跑马。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小不忍则乱大谋。

12.揭示道理的自然之谜:

①水滴石穿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②成熟的麦穗低着头,启示我们要谦虚;

③蚂蚁抱团逃火海,启示我们要团结;

④乌鸦反哺,启示我们要孝亲敬长。

四、《练习5》

1.理解成语意思:

水滴石穿一心一意感激涕零百感交集深思熟虑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鉴往知来莫衷一是迷途知返恍如隔世

(1)匪夷所思:

夷,平常。

鉴往知来:

审查过去,就可以推断未来。

时光荏苒:

时间渐渐过去了。

白驹过隙: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2)水滴石穿和一心一意,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和坚持不懈。

时光荏苒和白驹过隙,形容时光易流逝,学习要抓紧,不能浪费时间;

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深思熟虑的好习惯;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迷途知返。

大家在讨论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可用“莫衷一是”来形容。

2.成语积累:

(1)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的:

水滴石穿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2)形容时光易逝的:

时光荏苒白驙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形容人的情感的:

百感亠集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感激涕零

(4)如何对待过错的:

迷途知返知错就改负荆请罪洗心革面

第六单元复习笔记

一、《广玉兰》

1.《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2.“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谈谈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

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A写花瓣时,作者抓住广玉兰的色彩、质感,突出广玉兰的洁净高雅。

B“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这样说是为了描写的同时,传达作者的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C“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说明了在作者眼里、心中,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语的,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有了它的衬托,广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

A写叶片时,作者抓住富有光泽、终年不败的特点写。

4.“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告诉我,作者喜欢广玉兰是因为它的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也告诉我,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赞美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5.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A花开的四种形态:

①含羞待放②刚刚绽放③完全盛开④凋谢

B“数世同堂”的意思是几代人都生活在一起,在文中指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在同一株树上共同存在;

“生生不息”的意思一代一代地繁衍,不停息,在文中指广玉兰的花开了一朵又一朵。

6.文中描写广玉兰的词语有:

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纯洁

7.赞美广玉兰的成语:

美不胜收,沁人心脾、生机勃勃

8.表现广玉兰生命力旺盛的句子:

A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

B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C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D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E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二、《夹竹桃》

(一)字词

1.夹jiā(夹板)(夹层)(夹击)

jiá

(夹被)(夹袄)gā(夹肢窝)

榆树逾越忠贞不渝

zhà

初来乍到狡诈爆炸栅栏

2.无×

不×

无孔不入、无恶不作、无微不至、无奇不有、不坚不摧

3.参差:

长短、高低。

乍:

突然。

1.《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夹竹桃》作者是季羡林,他被誉为“学界泰斗”。

他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4月,93岁的他还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

“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3.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①夹竹桃红白相映,奇妙有趣;

②花开三季,韧性可贵;

③月光下花影迷离,引人幻想。

4.第三自然段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夹竹桃的谦逊、花朝长。

5.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这段话写了夹竹桃韧性可贵的特点。

从①谦逊、不张扬②花期长、生命力旺盛两方面表现。

6.课文第5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

“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此”指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7.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8.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有两个特点:

一是叶影参差,二是花影迷离。

9.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

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A作者喜欢月下的夹竹桃,因为:

①香气浓烈②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B“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夹竹桃的香气浓烈。

10.文中“无……不……”和“无不”都是双重否定,起强调的作用。

文中用院子春、夏、秋三季的花朵,花开花落来衬托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

11.造句

无……不王小华学习刻苦,考试无一次不名列前茅。

提起我们伟大的祖国,无人不感到自豪。

我们语文老师上的课生动有趣,全班同学无一人不爱他上的课。

无不听了这位烈士先进事迹的报告,全场听众无不激动万分。

听说要放假,同学们无不兴高采烈。

听了他讲的故事,大家无不啧啧赞叹。

12.“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这句话表现了夹竹桃不爱张扬,谦逊的品格。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作者在这儿用“韧性”这个词赞颂夹竹桃坚韧、顽强不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古诗两首》

《石灰吟》

1.《石灰吟》、《墨梅》都是:

咏物诗。

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竹石》《秋菊》。

2.《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若等闲:

好像平常的事。

清气:

清香之气。

满乾坤:

弥漫在天地之间。

《石灰吟》的诗意:

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作者写石灰的目的:

托物言志:

借石灰抒发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

5.诗人借“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表达做人的志向,由这首诗想到一个成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石灰的诞生注定了它具有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性,具有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

7.赞颂于谦的成语:

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8.“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9.具有石灰品质的人:

包拯、孔繁森、任长霞

10.《石灰吟》的“吟”《长歌行》的“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墨梅》

1.《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

作者善画梅,也喜欢咏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2.《墨梅》的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诗的前两行写实,运用白描的手法。

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素净雅洁。

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要别人夸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留梅花的香气在天地之间。

4.“淡”字刻画了梅花素净、雅洁,傲立于严寒的风骨。

“清”写出了梅香充盈激荡。

5.《墨梅》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作者所画梅花的风骨,也反映了作者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6.王冕:

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号煮石山农。

他是个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

7.梅花的特点:

傲霜斗雪、凌寒独放、冰清玉洁、润泽透明、坚贞不屈。

8.托物言志诗: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练习6》

1.搜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语。

春季:

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春暖花开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姹紫嫣红

夏季:

绿树成荫挥汗如雨烈日当空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汗流浃背

秋季:

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秋菊傲霜丹桂飘香硕果累累一叶知秋

冬季:

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傲霜斗雪白雪皑皑滴水成冰

2.《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

其内容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的意思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

从诗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可看出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3.古诗:

描写春天景色的: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描写夏天的: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秋天的: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描写冬天的: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七单元复习笔记

一、《莫泊桑拜师》

1.《莫泊桑拜师》课文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

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2.莫泊桑:

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名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3.福楼拜: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短篇小说《一颗简单的心》。

他被称为“十九世纪文坛巨匠”“文学大师”。

4.第七自然段分析

A三个“不”表明福楼拜毫不留情地给予否定,后两个“不”连同感叹号加重否定语气。

B文章这一自然段用了9个问号,可以看出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严厉和轻微的责备,更多的是耐心的指导。

C这一自然段是福楼拜针对莫泊桑提出“没有什么好写”进行回答。

D从这一自然段看出福楼拜是一位循循善诱、提携后辈、耐心指导、要求严格的老师。

E这一段在写作上给我的启发是写作要仔细观察。

5.第九自然段分析

A这段要求我们写作四要点:

仔细观察、写出特色、善于写下、持之以恒。

B“画家的手法”指对某件事某种特点进行深入刻画。

“精神”:

注音jīngshen,这里指风采和神韵。

C虚心求教、执着追求、孜孜以求的莫泊桑

D这这一段在写作上给我的启发是写作要持之以恒,善于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

6.课文告诉我们福楼拜认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视角独特)。

7.解释句子含义:

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A“才气”指写作上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地步。

B这一句话说明写作需要持之以恒,摒弃浮躁,坚持写作,才会下笔如有神。

C由划线部分想到的成语有:

锲而不舍水滴石穿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D想到的名言、警句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的《劝学》。

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福楼拜指出写作需要仔细观察,更需要独特的视角,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避免人云亦云。

8.莫泊桑:

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福楼拜:

循循善诱、教学有方,关心文学青年。

9.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

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悬梁刺股通宵达旦

二、《理想的风筝》

1.《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上课和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永远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一、二、三自然段片段分析)

1.文章写刘老师的三件事:

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风筝

2.“春天又到了”中“又”和“每逢这时”可以看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是不断的。

(第四自然段片段分析)

1.从外貌描写中写出刘老师慈祥、忠厚、身有残的特点。

2.“笑谈腿疾”反映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

刘老师“笑谈腿疾”时学生的表现是由笑声→酸涩→尊敬。

学生笑的是刘老师幽默风趣。

“酸涩”写出学生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

“尊敬”反衬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

(第五自然段片段分析)

1.“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A这段表现了刘老师写板书十分艰难。

B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对老师的担心,更多的是由衷的尊敬。

C刘老师在课堂上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可见,老师板书时转身的动作已经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刘老师这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令学生激动不已,铭刻于心。

(第八、九自然段分析)

2.刘老师放风筝时,“笑着”“叫着”“蹦跳着”“喊着”,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笑着”体现了他不畏困难和乐观的精神,“叫着”是指心中的欢快,“蹦跳”体现刘老师的忘我。

“不要管,我自己来。

”表现出一种自信。

“漾”写出了刘老师内心的快乐。

3.“放飞的风筝”是刘老师热爱生活的标志,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助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

4.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坚强不屈的刘老师。

5.“圆木拐杖”在文中出现了3次,圆木棍不仅支撑着刘老师的身体,而且也撑起了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

6.赞颂刘老师的成语:

自强不息、身残志坚、坚强不屈、乐观自信、和蔼可亲

7.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的意思是透出、冒出。

同学们在笑刘老师的风趣之时,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同情,感到心酸、难受。

(2)……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浮”在此处指头脑中自然而然涌现了某种感想。

确实,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天来临,人们的身心怎会不感到舒展与快意?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漾”在句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向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8.课后习题3(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1)……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表示内容的省略)

(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表示语意转折)

(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表示语意未尽)

9.课文为何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理想的风筝”这风筝是刘老师亲手制作,寄托了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也暗示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理想的种子,让我们在心中升腾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10.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

你知道,他还放飞了什么?

放飞——自己: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放飞——理想:

不懈追求;

放飞——快乐:

热爱生活;

放飞——信念:

坚持不懈。

三、《孔子游春》

1.《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课文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编写过《春秋》,整理过《诗》《书》《礼》。

3.全文以“游春”为线索,先写自然之春、风光迷人、再写师生情浓、令人赞叹。

4.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意思是对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美,有深化中心的作用.

6.颜回:

谦逊、沉稳、温文尔雅。

 

子路:

豪爽、乐善。

孔子: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充满智慧、教导有方

7.孔子以水为题,以水为喻,教育弟子做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