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39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docx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青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现状分析

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非常丰富。

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培养当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教育必然是最重要的手段。

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德育教育并没在民族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将围绕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同大多数边远贫困地区一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总体上是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我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德育教育和地区发展的关系上。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当地的教学模式。

玉树州教育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我发现,无论城镇还是乡下,教育工作者几乎都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前景目标,这种单一的发展方向基本上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

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培育有德之人、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

美德是经过验证的,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性结论,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指导后人的行为准则,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目标的有力佐证。

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主要体现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地基打好了才能谈后期的建设。

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

其次,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

因此,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

第三,有效利用小学德育大纲。

以大纲的核心思想为出发点,全面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从活动中总结、体验、感悟德育的博大精深,最后成为推广美德的宣传者和受益者、实行者、监督者。

第四,全员参与。

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人都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的将美德传承下去。

四、选题的意义:

我要进行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主要是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一套结合学校校情、班情和学生实际的、充满着人性化色彩的学校德育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

(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2)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构建系统连贯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力图在实践上:

一是可以为小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实践范例,促进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二是尝试寻求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基本操作框架或运行模式,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方式,提供了经验和理论依据。

六、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德育活动课程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

玩中学是杜威倡导的教育思想,也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形成意识和信仰的过程。

德育就是一个将外在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个体再在活动与交往中将这些社会规范和意识外化于社会。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五项教育:

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

1、感恩教育。

感祖国培育之恩教育、感社会关爱之恩教育、感父母养育之恩教育、感老师教诲之恩教育、感他人帮助之恩教育、感自然赐予之恩教育。

2、责任教育。

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对集体负责、学会对家庭负责、学会对国家及社会负责、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礼仪教育。

学习礼仪、实践礼议,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4、养成教育。

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教育,学生学习品质养成教育,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教育,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公德意识养成教育,学生交往文明养成教育。

5、励志教育。

学会赏识他人,寻找闪光点;建立励志理念;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二)德育活动课程:

(1)我国德育学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德育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校或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计的课程。

(2)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张志认为德育主题活动课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

德育主题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丰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等。

(三)主题班会课和德育主题活动课: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主题班会课有以育德为主,也有以育智为主,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育德。

其次,从其进行的场所来看,主题班会课进行的场所常以班级为单位,大多在教室进行,而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可以是任意地方,教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

第三,从教育形式来看,主题班会课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活动性的。

因此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八、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研究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以生活德育为内容,以实践德育为载体,以体验德育为途径,以探究德育为方式,推进德育创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根据班级需要,在班主任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

做到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研究内容: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挖掘整合德育资源,结合常规与动态教育,构建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模式。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有效开展模式的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从班级德育主题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阶段等形成一般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

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时间、空间等都赋予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三)研究假设:

德育主题活动课也有自己的教案,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环节、活动要求、活动组织者、活动方法、活动效果以及活动效果反馈等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突破与创新之处:

1、拓宽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德育课程的选择性,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提升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

2、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德育内容的衔接。

九、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

2、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形成更明确的开题报告。

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

实施方案阶段: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中期评估工作,请专家予以指导。

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研讨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领导管理机制。

2、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激励表彰机制。

3、加强调研指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检查评估机制。

预期研究成果: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探索与实践研究文集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典型课例

3.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

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号)

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1999年1月

3.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昊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莫雷主编:

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2012年玉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海省)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13-4-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