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569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5-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

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答案】C

【解析】因为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因此最接近当时、当地的原始材料才是最有力的证据。

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2.(2011·山东·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及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原因。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由此反帝爱国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最主要任务。

而陈独秀对于义和团运动认识的改变也是基于这一背景。

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A项在时间上不符,C、D两项与史实不符。

3.(2011·沂源)有一首山歌里唱道:

“朱毛红军到(福建)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

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

”这首山歌反映了中共确立了(  )

A.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城市的革命目标

B.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策略

C.实行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针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工农当家掌政权”“一人分到十担田”可知B项符合题意。

4.(2011·稽阳)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的形势,《苦笑录》描述说:

“那真是一个谜了,不过那谜慢慢也露了一些曙光,廿六年三月间,(国民党)中央召集一个全体会议,通过一个‘根绝赤祸案’,虽然该案开始批评共产党一顿,但……确是容许共产党活动的。

”下列对文中“露了一些曙光”正确理解的是(  )

A.联共抗日的曙光B.承认共产党合法活动

C.国共和平共处的曙光D.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及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

材料强调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国民党通过的“根绝赤祸案”容许共产党活动,说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原因自然是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有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可能,所以选择A项。

B项不正确,材料明确说明“开始批评共产党一顿”;C项不可能,双方的阶级利益不同;D项不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9月。

5.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请厂商制作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欢笑言和版”的蒋介石与毛泽东。

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D

【解析】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就是指国共之间的合作。

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不是成就,A项错误;“双十协定”很快就被国民党撕毁了,C项错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就,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就,两者相比,D项是最大成就。

6.(2011·青岛)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就是蒋介石先生。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放弃了国民党一党专政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政府是名义上的合法政府,蒋介石领导和实施了全民族抗战,因而被当时的毛泽东称为伟大的领袖。

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事件,排除A项;蒋介石并没有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国民党一党专政,排除B、C两项。

7.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

对此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经济实力强于日本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日本侵略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答案】B

【解析】图中的抗战力量既有“军”又有“民”,且将敌人打倒,这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8.《东史郎日记》(日):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上述材料属于(  )

A.文献证据B.实物证据

C.口传证据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考查研究性学习的知识,《东史郎日记》属于文献证据。

9.(2011·临沂)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雏形。

”“新中国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条件“1941年”,这一年并没有粉碎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与1937年正式形成,排除B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生了新中国雏形”无关,排除C项。

10.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20世纪40年代”,二要注意材料的含义,即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而蒋介石集团积极准备内战。

A项是革命派的观点,D项是北伐时期的口号,C项是抗战中的口号,未反映抗战胜利后的情况。

11.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D

【解析】“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说明国民党即将战败,作为“1949年”的史实依据,发生于1949年4月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最有说服力。

12.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如下图),当时两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合作抗日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D.政治民主化

【答案】C

【解析】影片是《建国大业》,因而二人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建国问题,合作抗日不符合题意,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分别是其中的细节问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答案】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析】国共两党关系和中日关系是今年的热点问题,本题正是通过四则材料涉及了这些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跨度大,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

(1)问注意题目的限制角度,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2)问,首先注意材料二中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是为“东亚之安定”,然后针对性地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驳斥。

第(3)问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胜利”“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使用残酷之炸弹(指原子弹)”等分析即可,注意区分主次原因。

第(4)问中的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2小问按照设问中的提示,分别依据材料三、四可概括出促成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是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和政府的推动。

14.根据下列提示,完成有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究任务。

(1)根据材料一、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

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缺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另一方面又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

略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南昌起义

周恩来、

贺龙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主题:

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

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

(2)A:

太平天国运动;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4)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本题跨度大,对主干性知识的考查较多。

(1)问中的“主题”依据材料解答,“依据”依据国情解答;第

(2)(3)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第(4)问注意综合前3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