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58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备课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篇.docx

《备课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课篇.docx

备课篇

以平等眼光去尊重后进生

抱同情之心去理解后进生

抓最佳契机去感化后进生

持冷静态度去教育后进生

展表率魅力去打动后进生

用人性制度去规范后进生

备课篇

一、           几种现象

1、备课不等于背课。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

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

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

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就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二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

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

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

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

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

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2、备课就是写教案。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

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

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所谓 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

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

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

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

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其实课上的好坏与教案写的详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这样说来,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写教案,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那么备课是什么呢?

二、           备课是什么

“备课”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常用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名词,所谓古老指过去上课需要备课,而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备课的内容方法与过去不同是教师每节课面对的课题,给学生上的每一节课前都要备课,无论是什么课都要备课,哪怕是复习课也不例外都要备课,备课也同样体现了教师付出的艰辛劳动和辛苦,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体现了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地思考。

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

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其中的一部分。

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基于此,备课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

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

提到内化,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

如果教师没有内化自己的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知识内化。

      第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

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

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

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

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

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

教师更应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自身感觉教学越来越熟练,从而丧失了再学习的主动性。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

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

实质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

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

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 历史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三、备课的步骤和方法。

(一)、备教学目标

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小学生从教学目标具体内容看,一般学科应包括两大部分:

德育和智育。

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爱科学,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对知识及相应的知识目标层次,能力开发,智力开发等,这些目标的实施教师要用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二)、备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授课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具体说备学生应该做到六个了解:

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等。

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

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

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

个体自然情况包括:

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

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

优中差生的比例等。

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

(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

(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

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

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

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

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

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三)、备教材

备教材指自己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相应的知识水平,让教学内容目标化,条理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读全教材,掌握课本知识的体系理解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吃透教材,才能备好每节课。

具体内容如下:

1、弄清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委正式公布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师备课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胸怀全局,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

理解了课标要求,才能较好的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弄清教材体系

   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

有一位老师说:

“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

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

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

”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

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

教学难点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

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

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

4、弄清教材特点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

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

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

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

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5、弄清教材疑点

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

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以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

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

6、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色彩艳丽、图文并茂的北师大版、青岛版教材,比人教版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系统的素材,这些素材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本依据。

但是,应该看到有些素材不符合我们当地的生活特点或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只有教师科学性的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在更加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单元分类的教学中,经过我们的调查,现在的小学生的衣食住行还靠父母的照料,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帮父母干家务的经历。

考虑到学生都去过超市或商店,对商品的摆放有一定的印象。

于是我们选取了一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摆放在桌上,“同学们,今天请你来当一次售货员,那么如何把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从图书室借来的书架)上呢?

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可以同桌交流,然后到前面来摆一摆。

”这种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分类的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只要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中的素材,开动脑筋,就能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我们的快乐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备教学设计

它包括贯穿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材、教师、教法及学生等主要教学要素的协调,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下列各方面应给予充分考虑。

①  教材、教具及相关资料的协调运用;

②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③  提问、说明、指导,提示的相互配合;

④  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

⑤           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实施。

备课是基础,优化是关键。

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要优化课堂设计。

所以帮助教师突破备课这一关,优化课堂设计是当前教研科研工作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呢?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即口欲言终未能的一种局面。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做到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创设学生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在这种学生萌芽了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对知识渴求的状况下,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的话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能以设疑激趣为先导,就能创造“愤”和“悱”的一种局面,把学生引进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里。

在数学里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教学2、5倍数的特征,教师和学生比赛,随意说一个数迅速的判断出是否是2或5的倍数。

教师的快速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这里面有敲门,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了。

语文、英语课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疑,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

所谓以揭示规律为重点,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知识和关键环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教学目的。

揭示规律与指导学生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是密切关联的。

教师要在揭示教材规律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揭示规律,指导学法,就是要让学生“观其大略,抓住实质”,防止学生拘泥于细节、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忽略理解而偏重记忆的做法。

揭示规律,指导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举一”而达到“反三”的目的,既掌握规律,又学会方法,既学习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我校课堂教学评估时张老师讲授的《恐龙》一课,学习雷龙是精讲,为举一,为学生提供自学范例,后面学习梁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为反三。

学生汇报自学收获后教师再加以指导、概括。

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活泼,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中这种例子就更多了。

 (3)从具体到抽象创造认知条件

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规律。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方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是这样,他们往往依赖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

尤其学习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必须要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未成熟,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

为了使小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4)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标志,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总是要看他是否有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关键在一个“寓”字。

寓思维训练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上,应该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之中,而不是撇开书本另搞一套。

在数学中这种例子就相当多了。

(5)以学生主动参与为途径

从哲学观点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这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代替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所以,做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必须要做两件事。

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二足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教师在讲授新知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顿悟,去发现,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

而教师越俎代庖的简单给予是不利于学生知识内化的。

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呢?

这里以讲授“圆周率”这个概念为例。

甲:

“给予”的设计方法:

教师“什么叫做‘圆周率’呢?

请大家注意: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

”随后,随着老师的一声“预备齐”,全班学生一字不差地背诵。

这种方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乙、让学生主动“获取”的方法:

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

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

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

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周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

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报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

直径1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

直径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倍。

丁圆;直径2厘米,周长6.3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5倍。

圆的周长与它直径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接着教师指出:

“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从后一个成功的教例可以看到,学生对“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创造的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一定条件下,又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

这正是我们在新授设计中大力提倡的做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好方法。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上下一番功夫。

(五)、备教法

每一节课有多种教法,用哪种教法最适应,最容易接受,是最重要的。

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材不同,教师不同,学生水平、智力不同,采用的方法当然不同,虽无定法,但必须有一个标准,就是选择一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

因而一节课需要多种方法的利用,才能得到预期的目的,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

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多形式。

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

1、单一性教学方法

单一性教学方法是狭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2、综合性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

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

教师备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多半那些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