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5896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docx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

 

常见传染病预防保健手册

董地乡沙落小学

 

常见传染病预防保健手册

目录

一、麻疹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3)

二、水痘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4)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5)

四、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6)

五、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7)

六、甲肝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8)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09)

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10)

九、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知识(11-12)

十、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预防(13-14)

十一、非典型肺炎的中医防治(15)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一:

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

多发于婴幼儿。

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伏期为lO-12天。

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

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

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失。

中医治疗

鲜芫荽30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治疗原则: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

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

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

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

本病治疗,重在透发。

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

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

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

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二:

水痘

水痘是儿童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偶发于成人。

以冬春季发病为主,有终生免疫力。

它是由复合疱疹DNA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

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水痘传染性强。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都有传染性。

中药方剂:

连翘、牛蒡子、桑叶各9克,荆芥4.5克,大青叶15克。

  瘙痒较剧,加蝉衣4.5克,白僵蚕、白蒺藜各9克。

  水疱较多,加泽泻9克,生薏仁、滑石各12克。

 发热重,舌苔黄膳,去荆芥、配加银花、黄芩各9克,蒲公英15克,黄连3克。

  营分有热,见神烦不宁、舌绛,去荆芥,加生地12克,丹皮、赤芍各9克,紫花地丁15克;伴神昏者,另用万氏牛黄丸一粒化服;兼抽搐,再加石决明30克,钓藤15克(后下),地龙9克。

  ②红豆30克,白萝卜60克,淡竹15克煎水代茶饮。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三: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

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病。

中药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只要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患者可根据各型的症状特点,辨证治疗。

    一、风热外感型:

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博跳动且跳动很快)。

    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

可用:

薄荷5克(后下),连翘12克,土金银花15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虎杖12克,荆芥6克,板蓝根25克,牛蒡子9克,黄芩8克,黄柏6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可连服3~4剂。

    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

可用黄柏粉6克,青黛粉4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8小时~10小时。

休息3~4小时换药再敷。

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

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二、热毒炽盛型:

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

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

    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

可用:

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煎),生蒲黄3.3克(布包煎),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每天1剂,连服3天。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方:

凡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又接触过病人者,可煎服下列中草药,每天1剂,连服3~4天。

    土金银花15克,板蓝根20克,鸭跖草12克,蒲公英18克,蜜枣5枚。

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如上述药物不全,可用下列药物补充,缺一补一,缺二补二,依此类推。

替补药物及剂量为:

大叶桉树叶18克,虎杖15克,马齿苋20克,败酱草15克)。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四: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潜伏期一般为1~3日。

起病急骤,以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酸痛等为主要表现,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严重。

2~3日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以及便秘或者腹泻等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流感属“时行感冒”,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

风寒证

主要有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轻按即感觉到脉跳,且有绷紧之感)等表现。

对此证可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

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

风热证

主要有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脉搏快,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脉搏跳动)等表现。

此证应予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

方药:

连翘、银花15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6克,竹叶、荆芥、豆豉各10克。

暑湿证

主要有发热、少汗、身体酸痛、头昏重、眼痛、口中粘腻、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脉捕快而不畅)等表现。

此证应清暑祛湿解表,常用香薷饮:

方药:

银花、连翘、扁豆各9克,香薷、厚朴各6克。

以上三证的方药均应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药店买成药)。

煎药时宜于轻煎,不可过煮。

煎好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

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

此外,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尤其要重视预防。

可根据时令选择以下方药:

冬春风寒多发季节:

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

水煎顿服,连服3天。

夏日暑湿当令季节:

香薷、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煮汤代茶饮。

流感广泛流行时,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剂。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五:

流行性脑膜炎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发病较多。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从空气传播。

防流脑,可按时接种流脑疫苗。

专家同时也指出除接种疫苗外,应用传统的中药治疗也尤为重要。

流行性脑膜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

【辨证】温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包。

【治法】清营透热,清心开窍。

【方名】疫疠解毒清心汤。

【组成】生石膏200克,犀角1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玄参50克,生地50克,知母15克,丹皮15克,焦栀子15克,生绿豆100克,鲜菖蒲15克,白茅根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六:

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中医普遍认为是甲型肝炎主诉全身疲乏无力、恶心、厌油腻性食物,小便黃、肝区闷疼,是肝胆湿热、肝气郁结所致。

因此,用中医中药防治甲肝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对于未感染者,主要用板蓝根、茵陈、蒲公英、甘草、蛇舌草、赤芍等为配方,煎汤剂服用。

对于出现黄疽或丙氨酸氢基转移酶升高者,可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等方法治疗,一般选用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金钱草水煎服或茵陈、金钱草、白茅根、在警及赤芍水煎服。

 

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系列知识之七: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以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死亡并可以传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

重者因心、肾等多种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

专家认为,面对如非典、禽流感

等大规模病毒性流行病,西药对其作用甚微,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中药往往能起到出其

不意的效果。

可用于解表清热类的中成药有:

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清热解热类的有:

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

清热开窍化瘀类:

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清热祛湿类:

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止咳化痰平喘类:

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益气固脱类:

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系列知识之八: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现介绍几种结核病的中药预防保健汤:

冰糖黄精汤

【来源】《闽东本草》

【原料】黄精30克冰糖50克

【制作】黄精用冷水泡发,加冰糖,用小火煎煮1小时即成。

【用法】吃黄精,喝汤,每日2次。

【功效】滋阴,润心肺。

适用于身体虚弱、肺虚咳嗽及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大、低热、咯血以及妇女低热、白带等病症。

百合粥治结核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百合30克(千百合碾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百合剥皮去须切碎(或干百合粉)与糯米同入砂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即成。

【用法】作早晚餐或作点心,温热食。

20天为一疗程。

白芨冰糖燕窝

【来源】民间方

【原料】燕窝10克白及15克

【制作】燕窝制如食法,与白及同放瓦锅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炖至极烂,滤去滓,加冰糖适量,再炖片刻即成。

【用法】每日服1~2次。

【功效】补肺养阴,止嗽止血。

适用于肺结核咯血、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贝母甲鱼

【来源】民间方

【原料】甲鱼1只川贝母5克鸡清汤1000克料酒盐花椒生姜葱各适量。

【制作】将甲鱼切块放入蒸钵中,加入鸡汤、川贝母、盐、料酒、花椒、姜、葱,上蒸笼蒸1小时即成。

【用法】佐餐,趁热食。

【功效】滋阴补肺。

适用于阴虚咳嗽、喘、低热、盗汗等症。

健康人食用更能防病强身。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九: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

中医认为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

(一) 内治方法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1.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

方用:

连翘9g、金银花9g、桔梗9g、薄荷9g、竹叶4g、荆芥穗9g、淡豆豉6g、牛蒡子9g、生甘草6g。

   

2.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

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3种类型,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

透疹汤治疗,方用金银花10g、连翘5g、栀子8g、防风8g、蝉蜕6g、紫草8g、桔梗8g、滑石10g、车前子6g。

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

   

2.2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方药组成:

卤地菊15g,金银花、板蓝根各12g,蚤休、萆薢各9g,荆芥6g,防风、苍白术各4.5g,黄连、蝉蜕各3g加减,清水煎服,每日1~2剂。

  2.3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

因此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其组方为:

芒硝3g(冲服)、大黄5g(后下)、甘草10g、山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5g、竹叶10g、细辛3g、黄连3g、生地黄15g、薄荷10g(后下)。

  

 3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

可用用陈皮6g、厚朴6g、苍术6g、砂仁(后下)2g、神曲6g、麦门冬9g、芦根9g加减。

另外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二)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

可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

   。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十:

甲流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一、生活起居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远离患者,减少集聚;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

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运动适量,勤洗手,居室常通风。

  (四)“精神内守”:

正确认识疾病与疫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慌。

  二、饮食调理

  

(一)汤类举例1:

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举例2:

银耳20g、莲子15g、冰糖适量,加水适量,煮熟饮用。

  

(二)粥类举例1:

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30g,洗净,加水500ml,煮熟食用;举例2:

红皮花生仁、红小豆、红枣各30g,洗净,加水500ml,煮熟,加入适量红糖食用。

  (三)茶类举例:

绿茶、菊花、生甘草各3g,开水冲泡饮用或金莲花3至5朵代茶饮。

  上述饮食调理方法,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适当适时选用。

  三、药物预防

  

(一)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

  适用人群:

素体虚弱,易于外感者。

  煎服方法:

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服为宜。

儿童、老人用量酌减。

  

(二)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

素体虚弱,易于外感,常兼内热者。

  煎服方法:

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服为宜。

儿童、老人用量酌减。

  (三)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3g

  适用人群:

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者。

  煎服方法:

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服为宜。

儿童、老人用量酌减。

  (四)桑叶10g、芦根20g、麦冬10g

  适用人群:

口、鼻时有干燥,小便黄者。

  煎服方法:

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次,3-5服为宜。

儿童、老人用量酌减。

 

 

非典型肺炎

专家们认为,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热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

其基本病机特点为:

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

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以及地区气候特点,分别对易感人群的预防、不同类型和不同病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中医预防措施:

    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中药处方一:

鲜芦根二十克、银花十五克、连翘十五克、蝉衣十克、僵蚕十克、薄荷六克、生甘草五克,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七至十天。

    处方二:

苍术十二克、白术十五克、黄芪十五克、防风十克、藿香十二克、沙参十五克、银花二十克、贯众十二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服七至十天。

    处方三:

贯众十克、银花十克、连翘十克、大青叶十克、苏叶十克、葛根十克、藿香十克、苍术十克、太子参十五克、佩兰十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七至十天。

中医治疗:

 

早期:

早期患者以热毒袭肺、湿遏热阻为病机特征。

临床上分为热毒袭肺、湿热阻遏、表寒里热夹湿三种证候类型。

属热毒袭肺证者,宜清热宣肺,疏表通络,可选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属湿热阻遏证者,宜宣化湿热,透邪外达,可选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如湿重热轻,亦可选用霍朴夏苓汤;属表寒里热夹湿证者,宜解表清里,宣肺化湿,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

    中期:

中期患者以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邪阻少阳,疫毒炽盛,充斥表里为病机特征。

临床上分为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湿热郁阻少阳,热毒炽盛四种证候类型。

属疫毒侵肺、表里热炽证者,宜清热解毒、泻肺降逆,可选用清肺解毒汤;属湿热蕴毒证者,宜化湿辟秽、清热解毒,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属湿热郁阻少阳证者,宜清泄少阳、分清湿热,可选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属热毒炽盛证者,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可选用清瘟败毒加减。

    极期:

极期患者以热毒壅盛,邪盛正虚,气阴两伤,内闭外脱为病机特征。

临床上分为痰湿瘀毒、壅阻肺络,湿热壅肺、气阴两伤,邪盛正虚、内闭喘脱三种证候类型。

属痰湿瘀毒、壅阻肺络证者,宜益气解毒、化痰利湿、凉血通络,可选用活血泻肺汤;属湿热壅肺、气阴两伤证者,宜清热利湿、补气养阴,可选用益肺化浊汤;属邪盛正虚、内闭喘脱证者,宜益气固脱、通闭开窍,可选用参附汤加减。

    恢复期:

恢复期患者以气阴两伤,肺脾两虚,湿热瘀毒未尽为病机特征。

临床上分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肺脾两虚两种证候类型。

属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者,宜益气养阴、化湿通络,可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属肺脾两虚证者,宜益气健脾,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