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5963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docx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

多有外伤史。

(3)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

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

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

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

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

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

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

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

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

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固定

1、外固定

(1)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行下肢外侧长石膏板固定制动,亦可行患肢长沙袋加丁字鞋外展中立位制动8~12周,伤后即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对于有移位骨折的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等手术禁忌症,以及拒绝手术者,或糖尿病需要治疗等待手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内固定

我科选择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

手术方法:

手术时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床上,患髋垫高,取外侧切口入路,以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远侧切开,显露股骨大小粗隆及下方部分骨干,先复位大、小粗隆,并用拉力螺钉固定之,再牵引复位骨折,见对位良好,患肢外展30°、内旋15°固定在手术台面上,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大粗隆与股骨颈,在大粗隆下5~10mm处安置相应长度的解剖型锁定钢板,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先钻入1枚导针,然后沿导针钻孔,探针探测孔的四壁,确定四壁为骨质,旋入一枚锁定螺钉,再于钢板远端以1枚螺钉固定,防止远端旋转,于股骨近端用一枚螺丝钉固定,建立钢板于骨段的稳定框架;再分别于股骨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再钻入2枚导针,沿导针向股骨颈钻孔,探针测探钻孔四壁是否都是骨质,确定无误后分别再旋入头颈方向2枚锁定螺钉,螺钉长度要求距股骨头软骨面5~10mm;骨折远端依次拧入锁定螺钉,经C型臂透视确保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关闭切口。

(二)药物治疗

1、外治

可以外敷膏剂、散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膏、散剂,如双柏膏(散)、消瘀止痛膏、金黄膏(散)。

骨折中后期可选用具有温筋通络、化瘀止痛中药汤剂熏洗局部。

我科选用活血止痛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药物组成:

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g)。

2、内服

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血瘀气滞证):

治法: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归尾10g赤芍15g

生地12g川牛膝20g灵脂10g丹参20g

泽兰30g泽泻30g木香10g苏木15g

中成药:

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胶囊、接骨七厘片等。

(2)骨折中期(瘀血凝滞证):

治法:

和营止痛。

方药:

和营止痛汤加减。

当归尾12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

乳香10g没药10g苏木15g续断15g

乌药10g陈皮10g木通10g甘草5g

中成药:

接骨丹(本院制剂)等。

(3)骨折后期(肝肾不足证):

治疗方法:

补益肝肾。

方药:

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10g

杜仲15g川断15g骨碎补12g补骨脂10g

菟丝子15g地鳖虫10g刘寄奴10g党参10g

炙黄芪20g怀牛膝20g陈皮g

中成药:

续断紫金丹等。

(三)康复锻炼

1、功能锻炼

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功能锻炼量化。

初期:

(术后1~2周)

以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为主,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利于骨痂生长,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和痛疼为主。

1、手术当日6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足趾运动。

2、术后第1~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足部的跖屈、背伸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指导患肢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舒缩(静力舒缩)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

3、术后第3~5天,可抬高上身20~30°,可逐渐进行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动作轻柔,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同时可进行全身的功能锻炼,患肢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床面,双手拉住吊环,并协助患者下身,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一般每次活动10分钟,术后早期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中期:

术后2~4周。

一般术后2周拆线,逐渐被动活动髋关节,但屈曲不易超过90°,并在初期运动的基础上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同时做直腿抬高训练,足跟距床20cm,在空中停留5~10s放下,每次30~50下,每天3~4次,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4周后床边活动及扶双拐或步行架不负重练习。

后期:

术后5~12周。

术后5~12周,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6周内避免髋关节主动内收及屈曲;8周后根机X线骨折愈合情况,有骨痂形成及内侧骨折线模糊者,可开始部分负重;12周后自由负重,严禁患侧卧位及骨质疏松者过早负重,术后功能锻炼应延续至出院骨折完全愈合时。

注意事项:

(1)扶拐行走要领:

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中医特色疗法

行红外线治疗仪的同时,增加电脑骨伤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并发症及防治

1、患侧膝关节僵硬:

多由于石膏外展板固定时间长,或手术后患者畏惧痛疼,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的进行,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

防治方法:

用活血止痛散热敷膝关节,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主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2、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

由肢体剪力大、固定或牵引治疗不当以及肌力牵拉等因素导致。

采用牵引术,尽快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保持患肢于外展35°的中立位。

其中,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选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可选用皮肤牵引术。

3、并发多种内科疾病: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伤后容易出现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防治方法:

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长与优势,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用药指导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机体的抗病能力,尽早对骨折进行复位和有效的手术内固定,恢复骨折断的有效固定,尽快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合并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预防很重要。

下肢行主被动锻炼、术后给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腹部皮下注射、发挥中医药特色,活血化瘀,补气通脉,利水消肿。

(六)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1、骨折早期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

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并注意预防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

(3)牵引护理:

注意牵引针孔的护理,牵引的体位应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8~10kg。

(4)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甚为重要,应详细了解入院者的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

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2、骨折中期护理

(1)搬运及卧位:

术后病人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肢体仍处于无自主状态,搬运时注意患肢体位切勿过度伸、屈及外展活动,一般采取三人平托搬运,必要时给予牵引。

(2)牵引针口的护理:

注意观察针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针口感染多在术后3~7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是早期感染表现,怀疑针口感染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3)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

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

(4)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及针口感染等,针对这些并发症精心护理非常重要。

3、骨折晚期护理

(1)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

(3)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

(4)因在家活动量减少,故平时应多饮水,防泌尿系感染。

(5)平时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价标准

1、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治愈:

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缩短,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好转:

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小于2cm以内,成角小于15°,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10°~15°以内。

未愈:

骨折对位对线差,髋内翻25°以上,患肢缩短2cm以上,膝关节活动受限在45°以上,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15°以上,伤肢不能负重者。

2、参照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

将髋关节的情况分为疼痛(44分)、功能(47分)、活动范围(4分)、畸形(5分)四项,共100分(详细见附表1)。

(二)疗效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髋关节进行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