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098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docx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引导广大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现制定《江西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供决策参考。

一、领会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

(一)领会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课程基本理念是: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使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价值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要着重在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技能科学与社会等方面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指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所有的学生中的每一个个体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和教学资源,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爱护和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尊重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鼓励个性特别、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使每一个学生完成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具备最基本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核心知识。

也要为在生物学的学习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深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特长,培养出更优秀生物学方面人才。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基础上,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注重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关注生物学科学史的教学。

生物学科教育要着眼与现实社会,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学以致用。

要发现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事物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二)领会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课程总体框架由科学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科学领域中的高中生物课程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及根据课程方案开设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其中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必修模块1是基础,必修模块2、3的学习没有先后顺序;选修模块的学习需要3个必修模块作基础。

必修1: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功能。

本模块是高中生物其它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的成分和基本结构等,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在能力方面,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科学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有肋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能力方面,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在知识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定,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在能力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本模块的设置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本模块的设置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内容标准

(一)理解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内容标准。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⑵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⑶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⑷确认变量;⑸作出假设和预期;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⑺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⑼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⑾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掌握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三、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1、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特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

在教材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发展需要。

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

切实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

更新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实际操作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调查询访、资料搜集或完成探究实验,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

通过表达交流,学生反思领悟,使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4、搞好实验课教学

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材中实验的分量比以往有所加大,这对教师使用新教材上好实验课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实验和探究实验。

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式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中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

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

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的活动化。

3、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生物实验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创造良好的教学软环境,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6、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基础、对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三)执行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

1、课程设置: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模式选择使用,各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或按照学段安排下列方案中,周课时为4节的,以9周完成一个模块安排;周课时为2节的,以18周完成一个模块安排。

方案一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或

二学段

第三或

四学段

第一或

二学段

第三或

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或生物3)

生物3

(或生物2)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高考复习

周课时

4节

4节

4节

方案二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或生物3)

生物3

(或生物2)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高考复习

周课时

2节

2节

4节

方案三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和二学段

第三或四学段

第一或

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

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或生物3)

生物3

(或生物2)

选修

模块

选修

模块

高考

复习

周课时

4节

4节

4节

方案四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和二学段

第三和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或生物3)

生物3

(或生物2)

选修模块

选修

模块

高考

复习

周课时

2节

2节

4节

4节

方案五

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学段

第一和二学段

第三和四学段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或生物3)

生物3

(或生物2)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高考复习

周课时

均4节

 

2、选课建议

(1)根据我省当前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普遍没有开设生物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建议生物教师和教学资源配备相对充足的学校高一年级开课。

考虑到高一课程设置课时相对集中的情况,建议高一每周至少2节,鼓励开设与生物学有关的校本课程及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2)目前,我省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生物老师和教学资源配备不足并出现青黄不接的现状,高一开课有较大的困难,建议学校高二年级开课,每周2-4课时,课时相对集中,有利于巩固知识。

由于课时过度集中在高二高三,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教师要合理安排校本课程及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3)由于必修2的教学难度最大,所以学习必修1以后,可以选择先学必修3,再学习必修2的安排。

(4)对于选修模块,学生修完必修模块后,可全部选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需要选择。

其中,兴趣文科的学生,建议选择“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兴趣理科的学生,建议选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四、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

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课程评价促进新课程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生物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新课标理念的实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教师的指导能力、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也就是说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总之,要使课程评价过程既成为促进教学、学习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也成为全体教师、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依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生物课程评价包括:

教师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两部分组成。

教师评价方案包括1、对生物教学工作的评价:

主体为关注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关注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的发展;关注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经验与成果。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旨在引导教师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上的提高,在生物课程改革中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了解和尊重学生、改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组织生物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参与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自我反思等生物教育素养上给予评价,促进生物教师教学研究和交流,促进生物教师的自身提高。

学生评价方案包括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即关注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在生物学体系中对生物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

2、对考试、作品的评价:

考试与作品的评价是生物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考试与作品的结果直接影响课程评价的结果与功能。

内容的评价要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关注所考察知识的比例和水平层次。

考试的方法既要能对生物课程终结性的要求予以测量,更要能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形成性的要求及时进行测量。

发挥其重过程、及时反馈、调控、激励的发展性功能。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学生学习档案库,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

课程评价最终构建起师生、同事、家长、教育管理者、专家等共同合作的新型的教育教学合作者形象。

让大家在课程改革中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创新,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和人力;有形的和无形的;现已存在的和教学中生成的。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要时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引导者、认知规范者,也是课程资源的鉴别、收集、积累、利用和开发的组织者,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该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高度重视生物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建设,加强教师的课标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

(二)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课程资源

    校内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最基本保证。

除了拥有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应当加强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应设备、生物学图书、生物教具与教学软件等的配备。

要针对课标要求和生物学特点努力争取支持,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

例如按教学要求定期向教育仪器研发机构购买教学必要的生物体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实验仪器、药品等。

重视各版本的生物教科书、其他科技用书、科技期刊(特别是生物专业刊物)等图文型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条件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重视利用和开发实验室的生物课程资源。

重视实验室建设,高效、合理使用实验室,努力为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探索改进实验方式、材料、仪器、药品等,提高课标实验开设率,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创建和发展的生物园、生物角、生物窗、校园绿化和教室绿化等,不仅丰富学生学习,培养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形式。

(三)积极利用各级各类课程资源

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弥补中学实验条件的不足。

利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医院、博物馆、养殖场、实验基地,结合学习的内容,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请有关专家与生物科学工作者作讲座等。

创造条件,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尽可能变当地社区的优质资源为课程资源;观察社区的生态系统,植被景观,常见动物生活习性等有关资料,分析和利用这些社区的自然资源成为课程资源。

(四)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的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家庭中获得课程资源为结合教学应用;包括生物学书籍、刊物、资料、用具,以及家庭种养的经验和材料等。

例如宠物禽畜的饲养、家庭观赏植物经济作物栽培、病虫害的防治都是可以适当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参与家庭有关事务的讨论等,也可以在家长的专业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家庭可以完成的探究实验。

例如米醋、酒酿的制作等。

(五)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包括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

利用各种媒体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其素材结合于教学中应用,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和鉴别,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生物科学网站,校园网生物科学栏目,积极开发生物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互联网,收集、交流、获取大量信息的生物教学资源。

(六)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已经掌握的信息等是无形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其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无形的生物课程资源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生成和展现,留意寻找无形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点,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适宜使用。

六、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家组,建立研究指导制度

成立省级生物学科专家指导组,在课改中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决策、咨询等作用。

专家组的成员包括省、市生物教研员,大学生物专家,部分中学的骨干教师。

这样既有利于专家对课程改革高屋建瓴地进行指导,又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教研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成立市、县(区)级生物学科中心组,负责本地区新课程实施的指导工作,定期围绕新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在丰富教研内容的同时,又使新课程实施扎实稳健地进行。

同时各级教科研部门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通过研讨提高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为各校培养骨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