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情绪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317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理解情绪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情绪理论.docx

《理解情绪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情绪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情绪理论.docx

理解情绪理论

第一节情绪的生理学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产生是内脏活动和肌肉活动的产物。

后来的研究者称之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表达,是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的心理过程。

他(W.James,1884)认为:

“在对我们周围的现实知觉之后,躯体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对这些躯体变化的感受就是情绪。

”例如,一般人认为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场景演讲时,他首先紧张焦虑,然后才出现胃痉挛、发抖或结巴等身体反应。

但詹姆斯认为,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场景演讲时,他首先出现胃痉挛、发抖或结巴等身体反应,然后才变得紧张焦虑。

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恐惧才发抖,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发抖才恐惧。

詹姆斯认为对外界刺激的知觉首先引起躯体与内脏反应,随着我们知道或体验到这种反应,就导致了我们的情绪。

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1885)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兰格认为,情绪受到两个相反的系统,即欲望的/愉快的和厌恶的/不愉快的系统的驱动。

他说:

“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真正的最初原因。

”兰格认为自主神经支配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引起愉快,自主神经支配的减弱、血管收缩与器官肌肉痉挛引起恐惧。

他说:

“假如把恐惧的人身体症状除掉,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动作迅速而稳定,语气强而有力,思维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

”,所以情绪就是对机体状态变化的意识。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强调情绪反应中内脏反应和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两人都将情绪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周生理变化,所以他们的理论也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内脏反应与其它生理反应的确影响着情绪,但认为情绪完全是外周生理变化结果则是片面的。

☐二、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Cannon,1927)关于情绪的观点最先开始于对于詹姆斯情绪理论的批评。

坎农对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提出五个方面的批评:

(1)人为造成的内脏变化似乎并不会导致情绪的产生。

(2)没有证据显示在情绪上存在内脏反应的模式。

(3)内脏器官几乎没有感受性,任何来自内脏反应的反馈无法用来区别情绪。

(4)如果经由交感神经切除手术和迷走神经切除手术使得内脏与神经系统分离,内脏反应则无法传递。

但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行为仍然发生。

(5)内脏反应相当缓慢,但情绪在外界刺激后,只须1秒钟就可以发生。

☐坎农认为情绪表达的神经生理皮层位于大脑皮质下的组织,具体而言就是丘脑(thalamus)。

所有的情绪都决定于相似的事件连:

首先外界情境刺激接受器,然后神经冲动被传递到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激活丘脑加工,以与特殊的情绪表达相对应的模式进行反应(图)。

坎农认为情绪的产生中丘脑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他说:

当丘脑加工被唤醒时,情绪特有的性质就添加于单纯的感觉之上。

当丘脑兴奋时,几乎随着身体的变化,同时体验到情绪。

☐坎农的同事菲利普.巴德也认为愤怒与其它情绪可能起源于丘脑。

巴德认为皮层通常控制并抑制丘脑,但当丘脑接受刺激产生情绪信息时,皮层会放松控制,丘脑会将情绪信息向两个方向传递:

一个方向是大脑皮层,形成情绪体验;另外一个方向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情绪相关的内脏反应。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强调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强调了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把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生理研究推向情绪的中枢机制研究。

但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完全否定外周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作用,忽视了皮层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则有失偏颇。

☐三、帕帕兹与麦克林的情绪理论

☐继坎农之后,帕帕兹(Papez,1937)是第二位把情绪理论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研究者,他认为情绪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半球与下丘脑之间的联系。

根据帕帕兹的观点,情绪包含着行为(表情)与感受(体验)两个成分,表情依赖于下丘脑,情绪体验依赖于皮层。

而且对于人类来说,情绪表情与情绪体验是可以分离的。

☐麦克林(P.D.Maclean)在帕帕兹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情绪的发生系统可能是下丘脑,但整合情绪体验的是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麦克林认为,情绪过程是由皮层下结构调节的,而对情绪性质的评价、认识过程则由大脑皮层完成。

因此,只有当皮层下部位输入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的整合,并同皮层活动联系起来时,才是情绪产生的完整机制——大脑皮层促成情绪体验,下丘脑促成情绪表现。

☐麦克林主要是以生理基础探讨情绪的,但他的大量的研究却放在情绪的主观性或主观体验上。

他认为主观现象不仅可以研究,而且有必要加以研究,才能得到对情绪的适当理解。

他把六种行为方式与六种情绪联系起来,即寻求/期望、攻击/愤怒、保护/恐惧、消沉/沮丧、满足(胜利)/快乐、抚慰/友爱。

☐四、达菲与林斯里的情绪理论

☐“多年以来,我始终认为,‘情绪’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可以说毫无用处”(Duffy,1941)。

但她还是对于情绪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达菲首先假定情绪状态必然涉及能量水平的变化,例如兴奋代表较高的能量水平,抑郁则代表较低的能量水平。

能量水平本身取决于外界刺激,当我们遇到阻碍或阻碍被移除时,能量水平会提高。

但当阻碍如此强大而放弃行动时,表明能量水平下降。

达菲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活动,情绪代表了动机或能量的一种极端状态。

达菲也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涉及到对有关外界情境的觉知、对身体变化的觉知和对于一系列情境反应的觉知,但情绪体验在这些方面与其它的意识体验不同.

☐林斯利(Lindsley)的情绪理论与达菲的情绪理论有相似的方面,也是以唤醒/动机机制作为情绪的基础。

但他提出的唤醒机制是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上行激活系统与间脑系统、边缘系统发生的相互作用。

林斯利主张边缘系统支配表情、情绪行为与动机行为。

林斯利认为情绪以三种方式表达出来,即

(1)通过皮层通路,如思考、担忧、焦虑(皮层唤醒)。

(2)通过内脏通路,如出汗、哭泣等自主神经活动的作用(皮层、间脑与脑干的唤醒)。

(3)通过身体动作通路,如面部表情、肌肉紧张(躯体运动的激活)。

☐五、潘赛普的情绪理论

☐潘赛普(Panksepp,1981,1992)理论建立在五个假设上:

(1)不同的情绪过程反映在直接连接的脑部回路上

(2)人和动物共有一些原始的情绪过程

☐(3)虽然基本情绪回路数量有限,但这些回路的混合再加上社会学习,就会形成更多回路

☐(4)情绪神经解剖学基础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进行思考

☐(5)通过对脑组织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情绪科学的理解

☐潘赛普提出:

(1)对于具有生命威胁性的环境,存在具有遗传上直接连接的无条件反应;

(2)情绪相关的行动可以被分为适应性激活和适应性抑制两大类;(3)情绪回路通过反馈而改变它们的敏感性;(4)神经活动比导致它发生的活动延续更久;(5)情绪回路活动可以通过强化而受制于环境刺激;(6)情绪回路与意识的脑部机制发生交互作用。

☐潘赛普认为在中脑、边缘系统与基底神经节之间有四个调节情绪的回路,这四个回路是根据它们在人类身上所调节的情绪体验的极端状态而命名,分别是:

期待、恐惧、愤怒与惊慌等四个回路。

期待调节的部位位于下丘脑侧部的中前脑神经束,它对动态平衡的失衡及其相似的境况、环境刺激等非常敏感,引起动作唤起,为生存而进行探索。

对潜在伤害做出的反应即恐惧,受到躲避与逃离调节部位调节。

愤怒部位引发愤怒的情绪表现,并引起敌意与抑制行为。

惊慌部位引起痛苦的呼叫和爆发行为。

☐潘赛普为这四个支配系统的神经生理基础提出了有说服力的实例。

他认为在解剖学上,这些系统的回路是通过丘脑和下丘脑的网状区域到达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较的较高区域。

在神经化学上,这些回路依赖于单一或复合的命令性神经递质。

在期待与愤怒回路上,多巴胺(dopamine)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惊慌与恐惧回路,则有本二氮(benzodiazepine)的感受器和内啡肽(endorphin)系统卷入。

此外脑中的胺类、5-羟色胺(5-serotonin)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也都可能参与其中。

☐在心理方面,潘赛普强调学习与强化的作用,认为中性的刺激可以逐渐影响情绪回路,高级脑回路完全可以同化低级回路的功能,这可以帮助解释认知评价被认为在成人的情绪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潘赛普推测各种精神障碍的基础可能是内脏-脑部情绪回路的失衡。

例如,精神分裂与抑郁症可能是出于期待维度的失衡,人格障碍与精神病可能出于愤怒的维度失衡,焦虑症可能出于恐惧的维度失衡,自闭症与强迫症可能出于惊慌的维度失衡。

☐潘赛普的理论是以神经科学为依据的,却也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意识的可以看作是次级皮层的动态系统。

他认为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看待大脑在在情绪上的作用,一种是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唤醒状态,通过社会学习促进了个体的情绪;另外一种是对每种情绪的细微差别直接表征的系统

☐六、谢尔的情绪理论

☐谢尔(Scherer,1993)提出的情绪一般成分过程理论(componentprocesstheory),对于神经科学对于情绪理解的重要性做出了说明。

谢尔认为神经科学在理解情绪的六个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情绪的定义、情绪-认知的关系、评价、平行加工与序列加工、模式和系统反馈间的切入点等。

☐在情绪成分过程理论中,谢尔界定情绪为当有机体所有次级功能系统的五个组成成分,同步化地对某些个体关注的中心事件(外部的或内部的)做出反应时而发生的状态。

这五个成分即认知、生理调节、动机、动作表情、监控/感受。

他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情绪:

一是不同情绪反映在特定模式的脑活动与评价上,二是通过病理学可以审视不同情绪成分与非情绪状态的分离。

神经科学可能会发展出一定技术,证明情绪唤醒的不同中枢系统,神经科学家的部分任务也在于试图证明不同情绪是否建立在相同或不同的神经基础上。

☐第二节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生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了生理唤醒与神经系统活动在情绪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在进化上的基础以及情绪在神经生理学上的基础。

情绪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生理过程,有着不同的神经生理基础。

情绪与神经生理活动这样的密不可分,没有对神经生理的研究,是不能够深入理解情绪的。

但情绪在本质上也不能够脱离认知,许多情绪心理学家还是把情绪研究的中心放在了情绪的认知特性上。

情绪具有原发性的方面,但离开认知的情绪对于人类来说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一、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Arnold,1945,1970)的情绪理论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情绪认知理论。

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阿诺德的情绪理论是以评价(appraisal)概念为依据的。

她认为个体立即、自动而几乎不知不觉的评价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关于它们与个体自身的关系。

这会导致个体趋近个体评价为“好”的事情,避开个体评价为“坏”的事情,忽略那些无所谓的事情,除非个体对其做出别的评价。

当然个体对于个体已经做出评价的对象会进行重新评价。

☐评价是一种知觉补充的过程,使得个体产生一种做某种事情的倾向。

如果这种倾向足够强烈,就被称为情绪,按照阿诺德的观点,任何评价都具有情绪体验的地位。

☐在大部分新的体验中,记忆是个体评价的基础。

任何新的事物依据过去的经验受到评价,新的事物或情境引发跟以往经验联系在一起的情感记忆,这样的情感记忆是个体过去评价的再度体验,这种体验不断扭曲个体的判断。

阿诺德认为在评价的连环上,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

在个体行动之前,情境加上相关的情感记忆使得个体对未来做出推测。

个体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对个体是“好”或者是“坏”。

因此个体的的评价就依靠记忆与预期。

阿诺德认为评价的过程几乎在一瞬间完成

☐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元传至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后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大脑皮层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这种态度通过传出神经将皮层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来自外周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价,使得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如恐惧、愤怒、厌恶等情绪体验。

☐阿诺德对感受(feeling)与情绪(emotion)做了区分。

她认为情绪活动的模式源自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事物做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而感受的活动模式则是源自于对事物做出的对个体生活是有利或有害的评价。

阿诺德也认为涉及感受的事件序列同样涉及情绪,感受是次级水平的情绪。

☐阿诺德也尝试对情绪与有意识活动做出区分。

有意识的行动构成了个体大部分的日常行为,涉及理性判断,使得个体与动物不同。

个体依据两个方面对情境进行判断,一个是短期的、情绪后果与可能性;一个是长期的、抽象的目标。

个体经常放弃前者而选择后者,尽管前者具有即时的吸引力,但后者从长远看对个体更加有益。

对于情绪行动与有意识行动的区分,实际上是对情绪与意志的区分。

☐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高级的认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第一个情绪的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把环境影响引向认知,把生理激活从自主神经系统推向大脑皮层,把认知评价与外周生理反馈结合起来。

☐二、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Schachter,1959,1970)对情绪持一种认知-生理观,但认为情绪状态主要取决于认知因素或者对情境的归因。

情绪状态的特性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般唤醒,但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间,唤醒的模式可能有所差异。

个体根据引起这些状态的情境,根据个体典型的知觉模式来解释和归类这些情绪状态。

简单的说,生理唤醒发生后,个体的认知对于什么引起了这种唤醒给予准确的方向,个体搜寻认知信念以理解身体改变或唤醒的情绪意义。

☐沙赫特的基本情绪观点是情绪受控于生理唤醒与认知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其观点也被称为情绪的两因素理论。

沙赫特设计了许多实验来证明他的两因素理论。

☐在沙赫特和辛格的著名实验(Schachter&Singer,1962)中,先向所有被试假称,实验需要给被试注射一种可能对视觉有强化作用的药物(实际上是可引起生理上兴奋的肾上腺素,或生理盐水)的作用效果。

实验组被试注射了增强生理激活的肾上腺素,控制组被试注射生理盐水,以操纵/改变生理唤醒这个变量。

☐然后,主试向实验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点发麻,没有别的反应(错误告诉组);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

接着把注射药物后的被试分成两组,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

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繁琐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快乐情境:

愤怒情境:

☐肾上腺素告知组肾上腺素告知组

☐肾上腺素不告知组肾上腺素不告知组

☐肾上腺素误告组控制组(注射生理盐水)

☐控制组(注射生理盐水)

☐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愉快情绪,进入愤怒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愤怒情绪。

☐但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不告知组和错误告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显示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正确告知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他们的认知——唤醒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产生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又包括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和对环境刺激的认识。

生理唤醒是非特异的、弥散的,只有认知标签(认知解释)才可以确定情绪体验的特异性。

其实,人们很难敏感地知觉自己的生理反应并做出正确的归因,所以,对来自环境的情绪刺激的认识,将决定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这样一来,影响情绪产生的因素主要是:

生理唤醒、对生理唤醒的归因、对环境刺激的认识等三方面的因素(图)。

☐三、莱文斯奥的情绪理论

☐莱文斯奥的情绪理论(Leventhal,1974)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

他提出描述情绪模式必须整合四个系统:

(1)启动情绪反应的解释系统。

(2)表情系统,这个系统的反馈界定了情绪的主观性质。

(3)工具性的行为系统。

(4)维持工具行为的身体反应系统。

莱文斯奥的情绪理论与其它情绪理论一样,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情绪如何被引发、情绪的主观、行为和生理方面的特性等。

☐莱文斯奥提出一个两阶段的情绪模式。

☐第一阶段是“知觉/动作”阶段。

在“知觉/动作”阶段,认知促成了情绪与表情反应,生成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是主观感受所必须的。

而这一过程又涉及到意义的评价,是由两种解码器(decoder)完成的。

第一种解码器是自动而固有的解码器,第二种解码器是经由从个人经验中区分差异而形成的解码器。

☐莱文斯奥认为存在先天的知觉机制,它对刺激的某些特性非常敏感,即信息加工的特征分析器,这种分析器在表情产生之前就引发了感受。

这些感受有正面的与负面的之分,但不能表征精确的情绪类别。

稍后,来自表情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反馈,才使得较具体而明确的情绪辨别发生。

所有这些过程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但只有是自动发生时才促成主观感受。

☐第二阶段是涉及行动。

即与主观感受状态相区分的外在活动、自主活动和内脏活动。

行动系统甚至可以减损主观感受——如果个体觉知到自己的行动,那么他将会较少的觉察或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感受。

但他也认为行动与之前发生的感受状态联系非常密切,行动也可以增强感受。

☐四、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66,1984,1991)认为已有的情绪概念在描述与分类行为上是重要的,但在情绪的解释上不再有用。

已有情绪概念使得对情绪的理解受到了阻碍,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症候群”(responsesyndrome),因为情绪没有明显的指指称的单一事件。

☐拉扎勒斯认为:

(1)情绪的发生来自环境;

(2)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3)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

情绪包含着动作冲动、躯体表达、主观的报告及生理的不平衡等混合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的、行为的及主观体验等三个方面(Lazarus,1984)。

☐拉扎勒斯情绪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评价”(appraisal)。

个体评价所遇到的各种刺激,评价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这是认知活动,情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每个情绪反应,……都是某种认知或评价作用的结果”。

情绪反映在行为、生理和认知(体验)这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主要的,三者之间的不同模式是情绪的区别性特征。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反映的是个体与环境的核心关系主题(corerelationaltheme),关系决定情绪,情绪的变化总是反映在关系的变化之中。

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意义来源于个体的评价,个体通过即时的或持续的认知评价实现着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监控和监测。

评价的内容总是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目标、自我等认知结构有关,个人目标、价值、自我结构等都将影响着这些即时的和持续的评价,从而影响情绪的发生。

☐拉扎勒斯认为评价有初级评价(primaryappraisal)和次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

当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初级评价就可能启动。

初级评价与自我良好感觉有直接关系,自我感觉受益,则产生正情绪,自我感觉受损,则产生负情绪。

初级评价包括目标关联评价、目标一致性评价、自我卷入程度评价。

☐目标关联(goalrelevance)评价:

当个体评价事件与目标有关联,则有情绪发生,事件与目标无关,则不容易产生情绪。

☐目标一致或目标不一致(goalcongruenceorincongruence)评价:

当个体评价事件与个体的目标一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则倾向于产生正情绪;事件与个体目标不一致,不利于目标实现,阻碍目标实现,则产生负情绪。

☐自我卷入类型(typeofego-involvement)评价:

个体评价自我卷入程度及类型也会影响情绪。

如自我卷入程度较深,则可能引起更强烈的评价,可能产生更强的情绪。

另外,不同的自我结构类型,也可能引起不同的评估,从而引起不一样的情绪。

☐初级评价之后,情绪产生,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评价,即次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

次级评价与应对策略的选择有关。

次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受责备或获荣誉(blameorcredit)评价:

来源于谁将要对挫折结果负责的认识,如果了解到挫折行为属于个体可控制范围,那么,受责备或受赞扬的评价就可能发生。

☐应对潜力(copingpotential):

关于个体是否可以管理来自事件的要求并实现个人承诺的评估。

这是个体自己对应是否可以应对、改变或保护个人与环境关系的潜力估计。

如果应对潜力较强,估计可以有足够的资源应对,则产生比较良好的情绪。

如应对潜力估计不足,则产生不良的情绪。

☐未来期望(futureexpectancy)的评价:

关于事件在不久的将来是变得更好或更差的心理上的理性分析。

好的预期产生希望,不良的预期容易产生无望。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知评价、理性认识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评价和核心关系主题是拉扎勒斯理论中两个关键概念,通过评价,个体得到了个体与环境的核心关系主题。

也就是说,通过评价,个体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处境。

情绪作为一种综合的反应症状,通过认知的、行为的、生理的、主观报告等范畴显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具体情绪与核心关系主题:

☐愤怒:

对“我”或“我的”冒犯

☐焦虑:

面临不确定,存在威胁

☐惊骇(惊吓):

遭遇具体的、即时的、有震撼效果的身体上的威胁

☐内疚:

违反了道德要求

☐羞愧:

不能达到/实现理想自我

☐悲伤:

经历不可逆的丧失

☐羡慕(envy):

想要别人拥有的

☐嫉妒:

因为担心失去他人感情而怨恨第三者

☐厌恶:

吸入或接近一个难以消化的物体

☐幸福:

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一定的进展

☐自豪:

因为自己或与自己同类的群体受到奖励或获得成就,导致自我身份的增强

☐放松:

由于困扰因素的驱散或离开,个人感觉的轻松

☐希望:

害怕发生更糟的事件的同时期望有可能出现更好的事件

☐爱:

渴望或加入某种感情,不一定需要回报

☐同情:

被别人的痛苦感动,并需要去帮助别人

☐在情绪理论中,许多理论把情绪与动机、人格关联起来,认为情绪是一种动机系统或者人格系统。

这些理论也对生理唤醒、认知评价对于情绪的意义做了充分的论述,因此可以看做是情绪的综合理论。

☐一、汤姆金斯的情绪理论

☐汤姆金斯的主要贡献有两点(Tomkins,1978)。

首先,他认为情绪有三个基本成分,即表情行为、生理、主观体验。

这三个成分之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

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类似于放大器,情绪强度从一个成分(如表情)影响另一个成分(如主观体验)就象电子产品的放大器一样,具有放大作用。

☐在这几个主要成分中,情绪开展于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引起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

汤姆金斯(1978)指出,这三个成分之间的运动如滚雪球一样得到一定的放大,使个体的情感生活必需品充满了动力。

☐汤姆金斯(Tomkins,1970)强调情绪作为生物体内部的生物性动力机制,并将情绪的动力性与本能的动力性区别开。

汤姆金斯指出,情绪是内驱力的放大器(这个观点在伊扎德的理论中也得到了继承)。

内驱力是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