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394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docx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doc

历代江西作家作品选读

晋诗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简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刚刚归田不久的晋安帝义熙五年(409),经过前半生的坎坷遭际,诗人对人生好像冷漠了,情感也好像变得凄苦、哀愁。

前时的旷达超逸、潇洒自如好像不复存在,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

在这首描写重阳节的诗里仍然流露出诗人积极生存生活态度的信息。

在凄苦哀愁的背后,仍压抑不住对大自然的欣悦,“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那“杳然”的天界不正是诗人的向往吗?

不正是诗人对一尘不染人生境界的企盼吗?

从这里,我们便不难认识陶潜“浊酒且自陶”。

唐诗: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简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揭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

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

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海棠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简析]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

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

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

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

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宋诗

黄庭坚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简析]

此诗虽为寄友之作,但却因诗人与朋友的命运相似而引出了无限的人生体验与感喟,尤其是颔联所创造的意境,既高度概括了诗人与朋友的身世飘零宦海沉浮的主观感受,又形成了浑化深永的审美意象。

“江湖夜雨”既可实指十年流荡江湖的具体生活,又虚指十年凄迷难辨的历程和凄风苦雨的人生遭际。

北窗

生物趋功日夜流,园林才夏麦先秋。

绿阴黄鸟北窗簟,付与来禽安石榴。

[简析]

寓哲理于形象中。

自然的变化各有规律,有盛有衰,不与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世亦如此。

裘万顷

早作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早作

黄大受

星光欲灭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

干尽小园花上露,日痕恰恰到窗前。

  

[比较]

【井梧】井边的梧桐。

宋之问《秋莲赋》“宫槐疏兮井梧变。

”【篱菊】篱边的菊花。

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缄】封闭【斗柄句】北斗柄转,天河欲没,都是天将亮景色。

先看裘诗,诗人写秋天早晨的景象,四句写出了四个不同对象。

首句写井边种植的梧桐树,说它“飞叶送秋声”,既将早晨环境静谧、落叶悄无声息的情景写出,又让“飞叶”带上了主观色彩,点明了秋天特定的季节。

次句写篱边的菊花。

这一句写得很妙:

一方面,作者将菊花拟人化,说她把香气包藏起来,似在等待迟迟未出来的太阳,让读者欲嗅香气而不能,但菊花香气又暗孕于诗中;另一方面,这句也暗点秋天季节和早晨时辰,因为菊乃秋之魂,太阳未出说明是早晨。

第三句是写星河,北斗七星在天空分布成勺形,其中第五至第七三颗星,犹如勺形的柄,所以诗中称“斗柄”,其实泛指北斗星。

“河欲没”的“河”指天河。

“斗柄横斜河欲没”写出了北斗星低垂欲隐、天河之形即将被强烈的阳光所蔽的景象。

第四句则写山鸦,远处是青山数立,而许多的鸦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鸣叫,这鸦雀充满活力,这鸣叫声又让人感到洋溢生机……四句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取景,但展现的,都是明媚清新的晨景。

再看黄诗,作者也是扣住“晨”一字经纬,向人们展现早晨的美妙景象。

第一句是天刚刚亮时的景致:

星光闪烁,即将隐没,拂晓的东方渐露出鱼肚白。

第二句则是太阳出来时的情景:

突然,天边霞光万道,一轮朝阳经过夜的孕育,即将冉冉升起。

第三句,诗人换了一下角度,将视线转向田园──在园里,晨露经朝阳一照,渐渐收敛,花上露水,渐渐显干,作者以花露干尽,衬朝阳之美。

第四句写窗前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也逐渐升高……四句诗,让人沐浴着晨光熹微,呼吸着空气的清新,感受着早晨景色变化的气象万千。

虽然每一幅画面有着时间的推移,但组合起来,同样是妙不可言的美妙图景。

裘万顷的《早作》诗描绘秋天晨图,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先写庭院之景,落叶纷飞的井梧,缄香不放的篱菊,这些都景在眼前。

然后写天空之景,北斗星横,天河欲没,人们需要仰视,才能见到清晨的星空。

最后写远山之景,曙光之中,数座青山静立,只有鸦鸟飞鸣,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读者的视线顺着诗人有序的指点欣赏美景,诗人写景的分明层次使读者对晨景的欣赏津津有味。

黄大受的《早作》写晨景,同样是井井有条。

诗人先写远景、高处之景:

晓光渐明,星河欲隐,霞光笼罩,红日将升;然后再写低处之景、近处之景,视线也由仰视而俯视起来,但见花园花儿朵朵,晶莹的露珠也在朝阳映射下渐渐消失,人们的房顶上、窗棂下,也披满了金色的光辉。

此景何其清新,此境多么怡人!

置身如此境界,怎不令人畅快?

两篇作品各具独特的诗思,各有不同一般的诗路。

裘万顷的诗用的是“点射法”,全诗以“早”为轴心,向四面辐射开去,以四幅同一时间的不同画面,组合成一种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晨景图,让人感受晨光之宜人、晨色之诱人、晨境之迷人;而黄大受的诗用的是“推移法”,全诗也就一个“早”字,以时间的推移为层次,渐次展现清晨越来越优美的境界:

晓星闪烁→霞浮天角→花露初敛→日浴窗前,如果说早晨是一幅画,那黄诗就像一名画童在慢慢地展开这帧画幅,让读者渐入佳境。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简析]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简析]

写思乡盼归。

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的则是杨花,故用“最是”以表进一层。

杨化无知,何能恼人?

西飞的杨花涂上浓厚的感情色彩。

从而突出了深重的思归心情。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简析]

全诗匠心独运的精髓在末三字。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价此诗“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什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

”诗人勾勒出了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阴,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诗人悄然伫立的身影。

姜夔

姑苏怀古

夜暗孤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释】

①柁牙,指代船。

②苏台,姑苏台,吴王夫差沉溺于歌舞之所。

【简析】

首句写舟之动,而次句则写江之静。

星影在水,宿鹭眠沙。

橹声之外,万籁俱寂。

对照十分强烈,但却都是现实,三句忽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柳条扫花,既不可能,今天行人怅望之柳,亦决非当日吴宫之柳。

这当然都是人所共知,但诗人“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班固《两都 赋·序》语),却毫不犹疑地将它们如此这般地绾合起来。

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所以也就能为读者所欣然接受。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

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

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

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

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

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

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汪藻

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简析】

把春日出游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分呈叠出。

不以情节连系,而以心中的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

多雨之后终于放晴的欣喜情意笼罩全篇。

漫兴

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来春强健还相见,送汝将雏又一归。

【简析】

后一句是一篇之眼。

燕子无心,而诗人自作多情,则感念老病,自嗟无归,伤逝年华。

包含有一种哲理:

燕子年年孵出幼雏,生命代代无穷已,死亡孕育着新生,一瞬包含了永恒。

这与苏轼的赤壁赋中“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不过,苏寄哲理于问答,汪寓哲理于形象。

李觏

忆钱塘江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简析】

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则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

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

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

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

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

人在醉时多奇思异想嘛!

 

萧立之

偶成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怪晴放纸鸢。

【简析】

即景抒情,深刻揭露了贫富矛盾。

首句不写游人厌雨,却写雨“妒”游人,别出心裁。

前两句婉讽,后两句则是直斥。

对比手法,即事见理,意思深析透辟,语句浅近平易,构思新巧明快。

吕本中

连州阳山归路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简析】

写羁旅生活,把病体衰颓的苦楚与伤时避乱的忧愤交织在一起。

前两句纪实,后两句抒情。

“不知”、“强言”极其微妙地刻画了儿女把避地当胜游的无知心理。

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

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

【简析】

以梦境抒写离别相思的深切情意。

“萋萋尽春草”点明时令,又暗示相思情深。

后两句转写梦醒后的感受。

都是虚写,用的是比喻手法。

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孔平仲

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简析】

不着议论,却颇含深意,又饶有情趣。

很象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

 周必大

行舟忆永和兄弟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

【简析】

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

以“行舟”为线索,实忆兄弟思乡的情愫才是贯穿的主线。

刘攽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馀。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简析】

夏日即景诗。

用拟人方法写风,别开生面。

用“偷”可显示出南风的诙谐。

一“偷”一“又”,诙谐而又急切,一“开”一“翻”,细致而又准确,写出了诗人心境的恬适恰到好处。

王安石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1)北山: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2)陂:

池。

(3)堑:

沟渠。

回塘:

弯曲的池塘。

滟滟:

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译文]

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

①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软姿态的意思。

③幽--幽静、幽闲。

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漏,古代计时器。

②未央,未尽。

③明灭,或明或暗。

④归梦,梦中回乡。

⑤坐,因为。

⑥岁时,秋日。

⑦疏,叶子稀疏。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

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

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①长安君,王安石大妹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

②尘沙,沙漠。

王安石曾奉命出使辽国。

③期,约定。

【简析】

诗文中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并不多见,最有名的是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首联娓娓道来,却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

读完这首诗,不禁想起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不难看出,此诗在结构和取材上受李益的影响颇深。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简析】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

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

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

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

“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

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

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

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

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

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释】

①夜直,晚上值班。

②漏声残,天快亮。

③翦翦,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

④恼,撩。

【简析】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律《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

王安石写的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当然,这是因为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而造成的。

第三句诗人所追求的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岂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呢?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

这首绝句的有余不尽之意在哪里呢?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

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又哪来的“花影上栏干”呢?

,看来,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

王安石当时因推行新法受租被罢相,隐居南京钟山之麓。

此诗托物言志。

陂:

池塘

身影:

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

“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

对比启人深思:

“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

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

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

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

“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

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促织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比较]

王安石有些诗与唐人新乐府有关系,如七古的《河北民》,从题目到内容,都是新乐府体。

这里要谈的一首七言绝句《促织》,则是从唐代新乐府作家之一李绅的《悯农诗》二首发展来的。

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五绝,用对比手法写贫富悬殊,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而残酷的阶级压迫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具体而鲜明的对照手法,刻画出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古典诗歌中有力的投枪和匕首。

后来如孟郊的《织妇词》:

“如何织纨素,自著褴缕衣”。

郑谷的《偶书》:

“不会(不理解)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写的虽也相当沉痛,却总觉得不及李绅的诗感人深切。

其关键乃在于:

一、用以对比的两个极端的形象不够鲜明;二、作者总忍不住要站出来说话,结果反而减弱了诗歌的感染力。

到了宋代,梅尧臣的《陶者》是这一类短诗中的代表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评此诗为“不加论断、简辣深刻。

”这“不加论断”,反倒容易更有力地打动读者。

与梅尧臣同时的还有一个不大出名的张俞,他的《蚕妇》却比较有名: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

吕祖谦:

《宋文鉴》卷二十六

问题倒不在于落前人窠臼,主要是把蚕妇写得只有悲哀而无愤怒,就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