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787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波》实用教案.docx

《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分解传播过程

(1)波的形成过程:

(图演示)波源的振动带动周围质点做受迫振动。

(2)波的形成条件:

波源+介质

2、波的传播

(1)各质点振动的T、f、A与波源相同,起振时状态相同;

(2)离开波源越远,起振越慢开始,相位落后越多(下表);----------------------->相位即“弧度”

时刻

P0

P1

P2

P3

P4

0

0

T/8

π/4

0

T/4

π/2

π/4

0

3T/8

3π/4

π/2

π/4

0

T/2

π

3π/4

π/2

π/4

0

(3)机械波传递波源的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不传播质点;

1.每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波形向传播方向“平移”

(4)起振时间相差T的整数倍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3、波的分类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1.特征:

波形具有波峰和波谷相间

2.实例:

绳波,水波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雨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特征:

波形具有密部和疏部相间

2.实例:

声波,弹簧波动

<练习>

1.下列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周期越长D、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动立即停止

2.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质点要互相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

C、

振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它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是一列沿绳子向右传播的横波,除去第1点,在途中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加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

4.

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0.25s途中P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此后在经过0.75s,P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是()

A、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B、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C、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D、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5.

如图为波沿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刚传播到B点时的情形,由图可判别A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是()

A、向左B、向右C、向上D、向下

答案:

A;ACD;3,5;BD;D;

2、

波的图像

1、图象的建立

(1)画出波在某时刻的波形

(2)将波形置于

坐标系中

(3)意义:

描述某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分布情况

2、纵波和横波图象

(1)纵波的图象

1.密部和疏部

2.波长

相邻两个运动状态总相同的点间的距离。

(例如:

相邻的两个疏部或密部)

(2)横波的图象

1.波峰和波谷

2.波长

相邻两个运动状态总相同的点间的距离。

(例如: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

3、图象中的物理量

(1)读取:

振幅A、波长

(2)波速

单位时间内机械波向前传播的位移。

●意义:

描述波传播的快慢

(3)周期、频率和波速:

1.周期和频率:

由振源决定;

2.波速:

由介质决定;

3.波长:

由周期(频率)和波速共同决定

(4)常用推论:

1.由

得:

波源振动

,波向前传播

2.相隔

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练习>

1、关于波的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质点的振动周期就是波源的周期B、波的周期是由博源驱动力的频率决定的

C、波的周期与形成波的介质密度有关D、经历整数个周期波形图重复出现

2、关于波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波速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B、波速跟波元振动的快慢无关

C、波速表示介质质点振动的快慢D、波速表示波形图向前平移的快慢

3、(画图)教材P28.4.如图横波正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0.5m/s,试画出经过1s后和4s后的波形曲线。

 

4、(计算)一艘渔船停泊在岸边,如果海浪的两个相邻的波峰距离是6m,海浪的速度是15m/s,求渔船摇晃的周期。

(0.4s)

 

4、波速方向与振动方向的判别

(1)平移法:

1.已知波速方向:

向波速方向微平移,得到下一时刻的波形图;

2.已知某质点振动方向:

画出该质点下一时刻位置,将波形图补齐;

(2)同侧法:

波速的矢量箭头与质点瞬时速度的矢量箭头居于波形图的同一侧。

<例题>

1、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质点A的平衡位置与坐标原点O相距0.5m,此时质点A沿y轴正方向运动,经过0.02s第一次到达最大位移。

由此可见(D)

A、这列波波长为2m

B、这列波频率为50Hz

C、这列波的波速为25m/s

D、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2、一列波在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所示时刻该振动还只发生在M、N之间,已知此波的周期为T,Q点速度方向向下,则(C)

A、波源是M,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时间T

B、波源是N,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时间

C、波源是N,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时间

D、波源是M,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时间

 

5、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

(1)波的图象

(2)振动图象

<练习>

1、平静的水面上,某一时刻,一个浮标开始做竖直方向上的简谐运动,运动规律为

,水波波长为0.2m。

以浮标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1)画出t=2s时刻水波传播范围内某一切面的波形图,并说明浮标起振时的运动方向;

(2)画出

时间内,

位置,质点的

图象。

2、《全解》P87.例4:

一列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左图,右图表示该波传播的介质中某质点此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则(B)

A、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图为a点的振动图象

B、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图为b点的振动图象

C、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图为c点的振动图象

D、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图为d点的振动图象

 

一列简谐横波沿+x方向传播,图8展示了它在t=0时刻已经传播到的区域(即在x≥2.5m的区域,波尚未传播到)。

现已知在t=0到t=1.1s时间内,质点P第三次出现在波峰位置。

试求:

(1)质点P的振动周期;(0.4s)

(2)质点Q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刻。

(0.8s)

 

6、波动的周期性

可能导致多解的因素有:

波传播方向未定;某时刻某质点运动方向未定;周期(频率)未定;波长未定;

例1(1987年全国高考题)如图所示,绳中有一列正弦横波,沿x轴传播,

,b是绳上两点,它们在x轴上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当

点振动到最高点时,b点恰好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

试在图上

、b之间画出波形图。

      

分析:

本题没有注明波的传播方向,所以需要对波向+x轴,-x轴方向传播讨论。

由于

、b间距离小于一个波长。

因此

、b间不足一个波长,其图像如图乙所示,

(1)为波向+x轴传播时的波形;

(2)是波沿-x轴传播时的波形。

例2(1996年全国卷)如图甲所示,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长绳上的

、b两点,相距14.0m。

b点在

点右方,当一列简谐波沿此绳向右传播时,若

点位移达到正向极大时,b点位移恰好为零,且向下运动。

经过1.00s后,

点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b点的位移恰好达到负向极大,则这列简谐波的波速可能等于(AC)

A.4.67m/s  B.6m/s  C.10m/s  D.14m/s

   

分析:

波长、周期均未确定。

3波形周期导致的多解问题

简谐机械波是周期性的,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形与原波形重复,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多解性。

例3(1996年上海卷)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经0.02s后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则该波的波速

和频率f可能是(  )

A.

=5m/s B.

=45m/s C.f=50Hz D.f=37.5Hz

分析:

此题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需分向+x轴和向-x轴传播两种情况讨论。

另外由于波形的周期性导致了传播波形的不确定性。

若波向+x轴传播,传播的距离

(n=0、1、2……),若向-x轴传播,传播距离

(n=0、1、2……),通过求解可知A、B、D答案是正确的。

例4(1999年上海卷)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波速为

,沿波传播方向上有相距为的P、Q两质点,如图所示,某时刻P、Q两点都处于平衡位置,且P、Q间仅有一个波峰,经过时间t,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则t的可能值有(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5如图,实线表示一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经过0.2s时的波形图线。

(1)若波向右传播,求其最大周期;(0.8s)

(2)若波向左传播,求其在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4n+3)m(n=0,1,2…))

(3)若波传播的速度为35/s,试判定波传播的方向。

(向左)

 

三、波的反射和折射

1、波面和波线

(1)波面:

震动状态都相同(同时产生)

(2)波线:

垂直于波面,与波传播方向同向;

2、惠更斯原理

(1)内容:

介质中任意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气候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的方向的波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2)等时性:

波从同一个波面传播到另外的同一个波面,波面上各点所需时间都相同。

3、波的反射:

共面、两侧、入射角=反射角(利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4、波的反射:

利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折射率: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

B、波发生反射时频率、补偿、波速均不变

C、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是波长、波速发生变化

D、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2、

如图,一列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的现象,已知波在介质I中的波速为

,在介质II中的波速为

,则

=___

_;介质1相对于某种介质的折射率为n,则介质II相对于同种介质的折射率为:

____

__。

四、波的衍射和干涉

1、波的衍射

(1)定义:

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叫做波的衍射;

(2)解释:

惠更斯原理;

(3)明显衍射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

【例题】

在观察水面波衍射的试验中,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相等;

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2、波传播的独立性

(1)内容:

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仍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

(2)推论:

波的叠加原理: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波峰与波峰相遇:

加强;

●波谷与波谷相遇:

加强;

●波峰与波谷相遇:

减弱

【例题】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一样

C、在相遇区域,任意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统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3、波的干涉

(1)现象: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震动减弱,而且加强区与减弱区相遇隔开,称“干涉”,形成的图样称“干涉图样”。

(2)特点:

干涉图样稳定;加强区和减弱区稳定。

4、波的干涉的解释

(1)加强区:

(2)减弱区:

●当两个波源振幅相同时:

减弱区质点保持静止状态。

●振动极强区和振动极弱区分布在一条以波源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例题】y轴上PQ两点是振动完全相同的振源,及其的机械波波长1m,两点纵坐标分别为6m,1m,那么x轴上会出现几个振动加强点?

解答:

又:

解得:

,故n=0,1,2,3,4,对称位置上n=-1,-2,-3,-4

共9个加强点。

【例题】在广场上的中心O和半径为45m的半圆周上的A点,各放置一个完全相同的声源

,两声源同事发出同频率、同相位和同振幅的声波,一直频率为

,波速

,某人从圆周上的B点出发,逆时针沿着圆弧走到A点,在他走的过程中共有几次听不到声音?

这些位置各离开A点多远?

,解得

又:

故:

在B点是

形成减弱区,故一共9个点

五、多普勒效应

1、定义:

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波普勒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