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070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课题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总结.docx

《课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总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总结.docx

课题总结

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

一、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shì):

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

越过、超过。

俟(sì):

等待。

衾(qīn):

被子。

烨(yè):

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

训斥,呵责。

皲(jūn)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人:

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

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箱子,这里指书箱。

曳,拖。

屣,鞋子。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本文即属此类。

3、预习积累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

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终于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

心中今义:

表界限)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四肢)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合作交流1

1、阅读课文第一段.整体感知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合作交流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探究质疑

1.思考: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2.思考:

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硕师()③媵人()④容臭()⑤廪稍()⑤负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翻译并写出其含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二、阅读

(一)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8.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9.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10.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二)蜀鸡与乌鸦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

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

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

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

乌息衔其余鸟飞去。

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11.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①文今义()今义()③去今义()今义()

12.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13.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三)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

依僧寺以居()

15.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7.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十三课马说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流程:

1、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2、韩愈(768~824)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记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

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3、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4、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

反馈小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的(姓名)

3.韩愈,字,唐代著名家、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姓名),其他几位是:

、、、、、、。

有关马的典故

“拍马屁”的由来

人们把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最初来自蒙古族。

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连声称道:

“好马,好马。

”以示赞赏和友好。

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便不分好差优劣,总要跑上去拍拍马屁股,不断赞叹:

“好马,好马,大人真有福气!

”久而久之,“拍马屁”就变为诌媚巴结之意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露马脚”的起源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

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有两个版本。

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

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

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假作麒麟。

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

另一说源于明代,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

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

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马虎”的来历

人们把办事粗枝大叶称为“马虎”。

宋朝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此时又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上了马的身子,成为马身虎头的“马虎图”。

此时,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

他说是虎。

可是他的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

岂料,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他误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一只虎,他误为是马,便跑上前去骑它,结果被虎吃掉。

最后,这位画家痛心疾首,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并作诗一首引以为戒:

“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

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徵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裏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

(1)比喻人因祸得福.

(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⑵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⑶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蚹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

苟能起,又不艾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

①卬ánɡ:

高举着头。

②踬zhì仆:

跌倒。

③病:

疲惫。

④艾yì:

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人或怜之()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不艾()亦以病矣()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1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五柳先生传》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了解“传”文体的特点。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包括时代背景。

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

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

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

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

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

嗜()辄()吝()褐()箪()汲()俦()觞()

瓢()屡()娄()欤()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dòu)

指导:

本课句子不太难读,应该问题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以”“为”是两个词)

(三):

合作探究:

1从文章内容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指导:

此题在于要让学生了解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他是一位隐士及当隐士的必然。

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渊明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与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就说明他是一位真隐士)

2《五柳先生传》由谁所作?

指导:

了解”传”的文体特点(史传体例的传,开头要介绍传主的姓名表字,接下来介绍传主的生平、性格、爱好、志趣等。

在传的结尾部分要有评论性的文字,一般由“赞”引起。

(四)、自主练习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

⑤衔觞赋诗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或置酒而招之。

或:

________置:

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

颇:

______________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乎?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五)、阅读延伸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⒏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⒐“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⒑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少教多学”课题成果展示

《背影》教学案例

内蒙古正蓝旗第二中学徐艳玲

【教学设计】

1、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

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屏幕显示《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的画面。

师:

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

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