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7212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周考试题(11.20)

一、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

父恕,为涿郡太守,卒。

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

恢曰: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一朝尽散,振施宗族。

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

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

太祖曰:

“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故书云:

‘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

又语张辽、乐进等曰:

“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

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

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

恢密语潜曰:

“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

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

”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

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

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诏曰:

“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

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

如何不遂,吾甚悯之!

”赐恢子生爵关内侯。

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

古代的贤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水生而曹仁县军县军:

县里的军队 B.如恢所策所策:

所谋划的

  C.文帝践阼践阼:

登上皇位 D.恢有柱石之质柱石:

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恢一向乐善好施,家里很是富有,但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

曹操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多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

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

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

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

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

解褐将作监丞。

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

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

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

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

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

易简奏曰:

“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

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

”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从之。

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诏可。

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

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

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

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

赀易简于稠人中

屏出之。

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

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

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

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

“不谓及此,易简罪也。

”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

“何以教子成此令器?

”对曰:

“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

“真孟母也。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

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

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

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

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

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2)召薛氏入禁中,问曰:

“何以教子成此令器?

”对曰:

“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

“真孟母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0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

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

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唤起湘累②

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

地名.在江西采丰县西博山中。

石浪:

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

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②湘累:

指屈原。

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9.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

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

 

10.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下阕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5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2分)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

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

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

李暖暖的妈说:

“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

”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

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

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

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

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

她抬起头来看我。

那个瞬间,我心疼了。

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

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

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

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

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

“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

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

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

”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

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

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

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

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

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

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

然后,依旧怨怨地说:

“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

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

醒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12、李暖暖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1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4分)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

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

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

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

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

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

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

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

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

,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

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

《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

》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

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

“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

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

”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

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

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

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

“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

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

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

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

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

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

“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

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

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

《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

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

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

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

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

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

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

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

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28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

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

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

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

(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帅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15、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16、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

有哪表现?

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6分)

 

四、语言表达(11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 ① ,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

②,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③,是阅读普及的前提;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网络文化等的普及,历史进入“观看猎奇时代”,人们开始了“微时代”阅读。

18.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6分)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

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

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

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

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

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

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

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

“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

“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的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异乡人这才发现,烛光虽然不太明亮,但周围的确连一只飞蛾也没有。

要求: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议论文,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书写评分标准

字体方正,大小适中;控制书写速度;不盲目连笔,不拖泥带水。

一等:

美观有体,规范有力,整洁悦目。

 

二等:

态度尚可,清晰中等,笔画不规范。

三等:

该说什么好呢?

 

1.【答案解析】A解析:

“县军”即“悬”军

,深入敌境的孤军。

 2【答案解析】C解析:

“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

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判断的关键:

1、“畏”的宾语;2、“县”通“悬”,“县军”为“曹仁”的谓语;3、“乘利而进”的主语。

 3.【答案解析】A解析:

温恢不是一向乐善好施,他是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

4.【答案解析】

(1)(我)非常想让你留在我身边,只不过认为没有扬州的事情重要。

(2)这一定是襄阳的急难,想要让众将前往,不下令让众将紧急前往的原因是不想惊动远方的军队。

解析:

(1)省略句;“甚”,非常;“亲近”,留在我身边;“顾”,只不过;“以为”,认为。

每点1分。

(2)“必”,一定;“(襄阳之)急”,襄阳的急难;“赴”,使……前往;“所以”,……的原因;“远众”,名词,远方的军队。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温恢字曼基,是太原郡祁县人。

父亲温恕,任涿郡太守,去世的时候,温恢十五岁,送丧回乡,家里十分富有。

温恢说:

“世上刚刚开始大乱,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一下子把家财全部散出给自己宗族的人,帮助他们振兴家业。

州里认为他的作法高尚,把他同州里的先贤郇越相比。

温恢被推举为孝廉,作过廪丘县长,鄢陵、广川县的县令,彭城、鲁城的相,所在的地方对他有好评。

又入朝作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

太祖曹操对他说:

“我非常愿意让您在我身边做事,但又认为扬州的事情更为重要。

《尚书》上说‘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大臣如果良好,那么诸事都会安宁’。

是不是需要让蒋济来担任治中辅助您呢?

”当时蒋济正任丹杨太守,于是便下令让他回到扬州。

曹操又对将军张辽、乐进等人说:

“扬州刺史温恢通晓军事,进退要和他共同商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统兵攻打合肥。

那时候各州都屯兵守卫,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

“这里虽然有贼兵,但还构不成威胁,所害怕的是曹仁的征南部队遭遇变故。

现在洪水已经来了,而曹仁让孤军深入敌境没有防备。

关羽骁勇善战,率领精锐部队,借着地利进攻,一定会造成祸害。

”后来果然有水淹樊城的事。

朝廷下诏书征召裴潜以及豫州刺史吕贡等人,裴潜等人拖延不动。

温恢秘密地对裴潜说:

“这一定是襄阳危急,要让你们赶去支援。

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急着让你们聚集,是因为朝廷不愿惊动远处的部队。

一两天内一定会有密书催促你们上路,张辽等人也会被召去援助,他

们一向知道魏王的心思,一定会后召先到,您可就要受责备了!

”裴潜听从了温恢的话,放弃了辎重,让部下改换轻装迅速出发。

果然接到了催促进军的命令,张辽等人不久也分别被征召,完全像温恢所预料的那样。

魏文帝即位,用温恢为侍中,又出京担任魏郡太守。

过了几年,升任凉州刺史,又持着朝廷的节钺领受护羌校尉的职务,赴任途中病死,死时四十五岁。

文帝发布诏

书说:

“温恢有支撑社稷的素质,为先帝做事,劳苦功高;为朕办事,能够忠于王室,所以把万里以外的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执掌一个方面的大事

为何不能寿终正寝,我非常悲痛!

”文帝赐予他儿子温生关内侯的爵位,温生死得早,爵位便断绝了。

5.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根据意思这是个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排除A、D两项;“坐赂削籍/流寓京师”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