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7219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 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docx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7人物传记命题猜想解析版

【考向解读】

传记是高考在实用类文本中选取最多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和小说、写人叙事散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本课题先让考生把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再让考生掌握读懂传记的方法。

这样在解答高考题目时能有的放矢。

【命题热点突破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的题目。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

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

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第六段中的“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等等。

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命题热点突破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

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先生

宗岱喜好辩论。

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

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

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

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

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

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

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

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

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

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文章有删节)

这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5分)

【参考答案】①有激情(热情);②执着(求真、好胜);

③直率(真挚);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5角度”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

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性格或形象。

3.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4.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5.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

【命题热点突破三】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高考也常常在这方面设题。

阅读《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一文(正文见本学案[例一]),完成后面问题。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现实因素:

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

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方法技巧】

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

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命题热点突破四】分析传记文体特征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这一题型在高考题中命题样式一般为考查文章结构(句段作用)和选材组材技巧。

而句段作用题,在具体解题时可以等同于“小说的情节作用”,因为传记可以看作“真实的小说”,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例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

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

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

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

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

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

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

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

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

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

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折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

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

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

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

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

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

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

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

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

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

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

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

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

“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

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

”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

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的?

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6分)

【参考答案】选材:

从“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两个角度。

(每点1分,答“罪臣”“功臣”亦可)

组材:

(1)注重时序;

(2)详略得当。

(每点2分)

【方法技巧】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

1.选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命题热点突破五】赏析传记表达技巧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

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都同小说类似。

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等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

“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

”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

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

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变式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温州踪迹

陈孝全

温州市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原系温州府学堂,创办于1902年,校舍是原来的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被改为省立第十学堂。

翌年,“学堂”改称“学校”。

第十师范学校前身为温州师范学堂。

1923年实行新学制,十中和十师合并,仍称省立第十中学,分中学部和师范部两部。

前者设在仓桥的十中,而后者设在道司前的十师。

学校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主任金嵘轩是浙江瑞安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章太炎、陶成章等革命党人有过交往,富有民主主义思想,是浙江省著名的教育家。

朱自清就是由他提议聘请来校的。

在春花烂漫的三月,朱自清带着家小来到了这个位于瓯江下游的古城,先在离学校较近的大士门租了一所房子,不久因大士门失火又迁至朔门西营堂34号。

这是一座老式的两进平房,前后都有院子,四周有围墙,靠大门处有两间厢房,外面一间当住室,里面一间前半间为书房。

朱自清又从学校里借了一张学生自修桌,放在前方的门下。

靠墙的0.66米许空隙,放了一把旧藤椅。

房子的后半间便做了厨房。

厢房外面有花墙把大院隔开,自成小院落,种了些花木,环境还颇幽静。

在十中,朱自清的教学任务相当重,在中学部教国文,又在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他教学认真,态度严肃。

在课堂上他极力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播种新文学种子,还讲究教育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当时一个学生有生动的回忆:

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

经常提一个黑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

管教严,分数紧,课外还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

同学们开始都不习惯,感觉这位老师特别啰唆多事、刻板严厉,因而对他没有好感。

但日子一久,同学们对朱老师的看法起了变化:

说起教书的态度和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用的都是文言文。

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写白话文。

“窗外”“书的自叙”等都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由命题,这对于写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文言文的我们来说,是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

朱自清还创造了特别的“作文记分法”,他要求学生在作文本首页的一边,将本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码,另一边由他记分,首格代表90分到100分,次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下去。

他每批改一篇就在应得分数格里标上记号。

这样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就出现一个升降表,作文水平的升降便一目了然了。

这种记分法,大大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们的学习。

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中学部、师范部各年级学生都争着要求他来上课,而朱自清只得奔波于两部之间,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们也常到他家里拜访,向他请教问题,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简直是门庭若市了。

有一个刚从日本回来的学生,他的父亲特地托朱自清指点。

这个学生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对国文一窍不通,于是朱自清便告诉他,文字的运用和艺术的境界是国际性的,所不同的只在使用的符号上,即文字的不同,要他在这一原则下去领会自己国家的文字。

又选《辛夷集》为他讲解,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并经常和他闲聊,锻炼他的汉语能力。

时间一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时朱自清要他邀请一些同学到三角门外去看妙果寺的“猪头钟”,到江心寺后看古井,渡瓯江去白水,坐河船去探访头陀寺,大家相处十分欢洽。

(选自《朱自清传》,有删改)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主人公朱自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细节描写。

比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朱自清的“作文记分法”,通过这一细节体现出朱自清教学态度的严谨、认真,教学方法的独特等特点。

再如文章第2段中对朱自清住处的详细描述,其用意在于体现朱自清俭朴的生活习惯和沉静的性格特点。

【命题热点突破六】传记评价类

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又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

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作出适当评判。

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

对传记进行评价,包含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评价传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良镛:

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

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吴良镛说: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