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395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单选,共50分:

1-20每小题1分,21-35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9个层次

B.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最低层次

2.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3.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

①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②结构简单,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③在实验室中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病毒用于科学研究.

A.0项B.1项C.2项D.3项

4.下列选项中与所示概念图不相吻合的是(  )

A.a﹣核酸、b﹣DNA、c﹣核糖

B.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菌

C.a﹣糖类、b﹣二糖、c﹣麦芽糖

D.a﹣真核生物、b﹣真菌、c﹣酵母菌

5.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和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脂肪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肪.

②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

③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要在核糖体上进行,例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④蓝藻与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二者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叶绿体.

A.都错误B.一项C.二项D.三项

6.下列各组物质或结构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淀粉、半乳糖、氨基酸

C.细胞膜、核苷酸、脱氧核苷酸D.性激素、抗体、胰岛素

7.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剂/种类

碘液

苏丹Ⅲ染液

双缩脲试剂

++++

++

+

++

++++

++

+

++

++++

A.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

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

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8.刚挤出的鲜牛奶有两种分子式分别为C12H22O11和C1864H2012N165O221的化学物质,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

A.脂肪和核酸B.乳糖和蛋白质C.乳糖和核酸D.蔗糖和蛋白质

9.某药物H3Z是一种多肽类的激素,能使人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3Z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B.合成H3Z时生成的水中的H原子只来自氨基

C.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少量H3Z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D.若H3Z被水解成1个2肽,3个4肽,5个6肽,则这些短肽肽键总数是35

10.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xHyOpNq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如图所示四种氨基酸.分析推算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A.q+1B.p﹣1C.q﹣2D.p+1

1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包括(  )

①阻止染色剂进入细胞②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改变细胞膜的活性④将DNA与蛋自质分离

⑤将RNA与蛋白质分离⑥利于RNA与染色剂结合

⑦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⑧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A.①④⑥B.②④⑧C.③⑤⑦D.②⑤⑥

12.奶牛乳腺细胞所含有的核苷酸中,含有A、G、C、T的核苷酸共有(  )

A.8种B.7种C.6种D.4种

13.请判断下列几则广告语中不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某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B.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渗透平衡

C.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

D.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14.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

②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

③Mg2+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等分子的组成成分;

④无机盐有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的作用;

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

⑥缺碘会引起儿童佝偻病.

A.①④⑤B.①④⑤⑥C.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

15.如图为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可用来表示蓝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B.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2、5

C.图中含有RNA的结构只有3、5、6

D.此图若表示蛔虫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只有1、2、5

16.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器E、F都能合成有机物

B.细胞器B、F的化学成分中不含磷脂

C.植物细胞都含有C、E、F

D.细胞器A、D及植物细胞的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

17.用一定的方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B.乙可能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

C.丙合成的物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酵母菌与该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

18.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D.图解中的全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

19.将甲种伞形帽伞藻的A部分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的伞形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伞藻细胞均含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

B.中间类型可能同时含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

C.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

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只受细胞核控制

20.细胞核内的液体称核液,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液内仅含有由R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构成的染色质

B.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核孔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含有细胞核

D.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的代谢中心

21.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中1~3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图中1~3可分别表示(  )

A.多肽、RNA、淀粉B.DNA、RNA、纤维素

C.DNA、蛋白质、糖原D.核酸、多肽、糖原

22.下列与核酸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RNA的生物一定含DNAB.含DNA的生物一定含RNA

C.含RNA的细胞器一定含DNAD.含DNA的活细胞一定含RNA

23.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丙中首先可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是③

B.能在图丙中④上观察到3H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C.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24.除下列哪项外,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观察菠菜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B.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C.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吡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核酸分布

25.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MRSA菌

1

100μg/mL蛋白质H

生长正常

2

20μg/mL青霉素

生长正常

3

2μg/mL青霉素+100μg/mL蛋白质H

死亡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实验还需设计用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26.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不能移植到乙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表:

蔗糖溶液

浓度/mol•L﹣1

0.15

0.19

0.23

0.27

0.31

0.35

质壁分离状况

不分离

不分离

刚分离

较显著

显著

显著

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最可能是(  )

A.>0.19B.>0.23C.<0.27D.<0.23

27.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28.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一定是相等的

B.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

高浓度的一侧液面上升

C.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

高浓度一侧液面先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两侧液面会持平

D.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

29.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

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30.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右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31.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至少是(  )

A.4层B.6层C.8层D.10层

32.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B.S1>2S2C.S1<2S2D.S2<S1<2S2

33.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过程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无关

B.b可表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C.①与细胞间识别和免疫密切相关

D.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34.小鼠细胞在浓度为100mmol•L﹣1300mmol•L﹣1的N溶液中,某时刻吸收N物质的速率依次是10mmol•min﹣1和20mmol•min﹣1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持续增加物质N的浓度,其进入细胞的速率会持续增大

B.增加氧气的浓度,物质N进入细胞的速率会持续增大

C.增加载体的数量,物质N进入细胞的速率会持续增大

D.无法确定物质N进入细胞的方式

35.无机盐离子在细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植物细胞吸收离子的因素很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

B.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不能吸收K+

C.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

D.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萝卜贮藏根组织细胞中是否存在蛋白质和DNA?

某生物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

①蛋白质在10%NaCl溶液中可沉淀析出;②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现特有的颜色;③DNA溶于10%NaCl溶液,但在95%酒精中呈白色絮状沉淀析出.

实验材料:

白萝卜.

实验用具:

粉碎机、烧杯、漏斗、试管、滤纸、玻棒、镊子、载玻片、天平、纱布.

实验药品及试剂:

蒸馏水、NaCl、95%酒精、甲基绿染液、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标准样品.

(1)材料处理:

称取50g白萝卜洗净切块,加水30mL,用粉碎机粉碎,将匀浆经纱布过滤.

(2)提取:

①向经纱布过滤得到的滤液中加入  直至沉淀析出.经滤纸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物放入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振荡,用于鉴定.

②除去蛋白质的滤液中,加入  ,用玻棒轻轻搅拌,有白色絮状沉淀产生.经滤纸过滤,用镊子将滤纸上的絮状沉淀置于载玻片,用  鉴定.

(3)鉴定及结果:

①在用于蛋白质鉴定的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同时将  和1mL蒸馏水放入另一试管,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观察到两支试管中颜色基本一致,说明  .

②在用于DNA鉴定的载玻片上,滴加甲基绿染液,白色絮状沉淀呈现绿色,说明  .

37.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番茄细胞中,物质D是  ;SARS病毒体内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是  .

(2)若C的平均分子量为r,通过  反应过程形成m条肽链,经盘曲折叠构成分子量为e的G,则G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  .

(3)动物细胞中,物质E是指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的  和  构成(填字母代号).

(4)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水较少的是  .

38.如图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括号内填写图中相应的编号,3和6为同一结构)

(1)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  ,它是细胞进行  的主要场所.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是[  ]  ;真核与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  ]  ;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  .

(2)细胞核内呈细长的丝状的物质位于[  ]  ,其主要成分是  和  .

(3)图中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  ,若是植物叶肉细胞应还有  结构.

39.如图某成熟植物细胞两种状态的示意图.请根回答下列问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处于乙状态,则此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是  

A.渗透吸水B.渗透失水C.渗透平衡D.三者都有可能

(2)若把该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由甲状态变为乙状态,发生质壁分离,在该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  (变大,变小或不变),液泡的颜色将  (变深、变浅或不变).再放入清水中,它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此时,该根毛细胞会像红细胞一样过度吸水而涨破吗?

为什么?

  ,  .

(3)若把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0.3g/ml的KNO3溶液,发生质壁分离后,不作任何处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了.这是因为  .

(4)若把根毛细胞放在0.5g/ml的蔗糖溶液中,其质壁分离的速度将会  (更快或更慢),过一段时间再放入清水中,此时根毛细胞却不能质壁分离复原了.为什么?

  .

40.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两套渗透装置来探究关于渗透作用的问题.

(1)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

装置编号

半透膜面积

S

S

蔗糖溶液体积

T

T

2T

①写出该实验的自变量:

  .

②如果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1为  ,2为  ,3为  .

(2)另一装置如图3,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开始时B溶液浓度大于C溶液,且两个漏斗的体积、半透膜面积及漏斗管内径均相等,过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发生变化,分别用H1、H2表示B、C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高度差.(填<、=或>)

①高度比较:

H1  H2.

②当液面不再上升时两溶液浓度比较:

B  C.

③水分子扩散速率比较:

A扩散到B  A扩散到C.

④若整个装置是固定的,往A中加入较大量清水后,达到平衡时B漏斗液面与A清水的高度差为H′,则H1  H’.

41.如图1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入细胞的两种方式.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2中曲线甲代表  ,乙代表  .(填运输方式)

(2)已知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60和0.14,而海水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29和0.38(浓度单位均为mol/L),由此可知该细胞能主动地  (吸收/排出)物质X,可用图1中的  (a/b/c/d/e表示).

(3)B代表  .

(4)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

(5)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  .

(6)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单选,共50分:

1-20每小题1分,21-35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9个层次

B.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最低层次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解答】解:

A、并非每种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无系统层次,A错误;

B、单细胞生物体靠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B正确;

C、病毒无细胞结构,C错误;

D、细胞属于生命系统的最低层次,D错误.

故选:

B.

 

2.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答】解: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脂质,A错误;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内提取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D错误.

故选:

C.

 

3.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

①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②结构简单,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③在实验室中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病毒用于科学研究.

A.0项B.1项C.2项D.3项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解:

①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①错误;

②病毒无细胞结构,结构简单,无细胞器,②错误;

③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在实验室中不能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③错误.

故选:

A.

 

4.下列选项中与所示概念图不相吻合的是(  )

A.a﹣核酸、b﹣DNA、c﹣核糖

B.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菌

C.a﹣糖类、b﹣二糖、c﹣麦芽糖

D.a﹣真核生物、b﹣真菌、c﹣酵母菌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本题是对核酸的分类、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