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402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docx

高中历史知识主干必修二高考学考两相宜

必修二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历程:

1

2经营方式:

(1)集体劳动①原因:

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②特点: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集体劳动。

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个体耕种①原因:

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

趋向平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3)两宋时期:

最终完成。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原因:

①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②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脆弱性。

3影响(地位)

(1)积极:

①封建社会生存、发展、延续的基础

②推动精耕细作发展的动力

③封建王朝的财源

④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2)消极:

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4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

①生产力的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②生产关系: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

③农民自身: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④政府:

重农政策

(2)不利:

①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脆弱

②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

③社会的动荡,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战争的破坏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工商食官)

1素称发达: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政府经营,大作坊生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表现

(1)冶铸业

①原始社会,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④两汉,高炉炼铁、炒刚

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⑥南北朝,灌钢法(生铁熟铁混合,加热锻打)

(2)制瓷业

①商原始瓷器

②东汉青瓷

③北朝白瓷

④唐南青北白;秘色瓷

⑤宋出现五大名窑(定,汝,哥,官,钧)

⑥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景德镇

※制瓷业发达的原因

①古代科技发达

②统治者重视

③对外贸易,人民生活的需要

④古代人民的智慧、创造力

⑤官营手工业的推动

(3)纺织业

①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

②商织机

③周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长安东西织室

⑤唐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制造局

※纺织业发展规律

①原料:

麻葛纺织品——丝织业——棉纺织品

②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③发展特点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趋势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为什么经营艰难并有所发展。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2类别

(1)家庭手工业:

农业的副业,缴纳赋税、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

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私人经营,市场流通

3历程

(1)春秋战国、秦汉发展

(2)魏晋南北朝摧残

(3)隋唐恢复和发展

(4)两宋后曲折发展

(5)元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6)明中后期①民营甚至超过官营而占主导原因A生产力、物质技术的提高B农业的发展,提供原料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②使用花楼机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时期明朝中后期、

3地点苏杭等地

4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5方式

(1)机房(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工业资本,如,暑袜店

6影响

(1)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有利于社会进步

(2)有利于冲击瓦解自然经济

(3)为市民文学和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7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封建制度的阻碍

(2)自然经济占主导

(3)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4)统治者重农抑商,关卡林立,闭关锁国

(5)商人买房置地,没有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

(6)儒家思想重伦理,轻科技

※三种手工业形态比较

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长期世界领先,远销国外

2丝国,丝绸之路

3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明清销量更大,并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4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历程

1①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商品、商业等皆源于此;②以贝为货币。

2春秋战国: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②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3秦汉至隋唐:

①重农抑商,商人经营受到时间的限制(日中为市)和地点的限制(市坊分开)商业发展艰难,但是还是有所发展

②货币理性的是铢两体系,如,秦朝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三铢钱等等③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4隋唐:

①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②除都市商业发展之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草市)

③出现柜坊(银行的雏形)和飞钱(便换),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④货币的通宝体系(开元通宝),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5两宋:

①商业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轻松

②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

①商业繁荣(得益于交通发达)

②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7明清①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④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

⑤出现票号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2)受到重农抑商的制约,发展艰难、曲折

(3)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4)阶段性明显,各时期发展不平衡

(5)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后向农村渗透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历程

(1)宋以前城、市分开,市有时间和地点限制

(2)宋①市坊界限被打破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普遍

③全国出现著名的商业市镇

④日中为市的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督。

(3)城市发展的一般因素①政治、军事、商业中心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④丝绸之路的开通⑤大运河的开凿

2古代城镇的发展特点

(1)对军事和政治中心的依附性下降,趋向于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限制逐步放松,但是一直重农抑商

(3)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4)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5)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贸易

1历程

(1)西汉陆海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

(3)两宋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泉州市世界贸易第一大港

(5)明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6)清海禁、闭关锁国

※对外贸易路线的变化:

两汉以陆路为主,唐海陆并重,宋元以后海路为主

为什么宋元以后以海路为主?

(1)经济重心的南移

(2)宋元政府的重视

(3)阿拉伯商人的推动

(4)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5)北方战乱

(6)与贸易的物品有关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

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吗、哥伦布、麦哲伦远航的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

目的与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因: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了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周土地国有(非公有,因为天下为家),又叫公田(井田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的原因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②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仍,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地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再加上劳动力的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的承认和确立(BC594年,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废井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种类

①土地国有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只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而不触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对所分的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大部分土地,并兼并农民土地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极少土地,

※土地兼并

(1)原因

①土地私有制,土地买卖发展

②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的田制不立

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介入

(2)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3)影响

①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地方豪强壮大,影响中央集权

④促进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

(4)抑而不止的原因

①土地私有

②可以买卖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关乎封建政权的兴衰

(2)商业具有不稳定性与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相矛盾(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危机政权统治)

(3)法家思想

(4)根本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的产物

2历程

(1)商周支持商业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西汉推行一系列政策,抑制富商大贾。

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4)中唐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5)宋政策宽松

(6)明清①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②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③严格控制民间外贸

3影响

(1)早期,促进农业发展、封建经济繁荣,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积极)

(2)晚期,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行政手段干预经济,人为割裂农工商的联系

③破坏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海禁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官方主持

闭关非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如,开广州十三行

2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②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

③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

④盲目自大的心态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保护国家安全,起到民族自卫作用

②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导致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海洋时代的落伍(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及其成因

   1、雏形:

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

   2、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17、18世纪)

   3、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19C中后期)

   4、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20C初)

   5、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第三次工业革命(20C90Y)

一背景

1必要性

(1)经济根源: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黄金、白银的需求日增,很多人希望到东方去“寻金”(《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是黄金的影响)

(3)直接原因:

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

2可能性

(1)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

(2)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3)精神动力宗教狂热、文艺复兴

※急先锋:

西班牙和葡萄牙?

   1、地理位置:

位于大西洋沿岸,有利于向海外发展;

   2、航海技术:

比较先进,一大批航海家

   3、精神动力:

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倡导的冒险精神;

4、政治条件:

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王室支持,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航海家的背后大多都有封建王室的支持)

二经过

1、向东:

葡萄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亚洲的航路)

   ①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船队抵达好望角。

②1497年,达·伽马直通印度。

2、向西:

西班牙支持(主要是通往美洲的航路)

   ①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

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对人类社会:

  

(1)“地理大发现”:

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从文明交汇的角度看,它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非、美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4)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看,它使人类活动舞台进一步扩大(由大陆转向海洋),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世界的最早起步。

2、对欧洲: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

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经济关系的变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农民贫困加速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等。

  (3)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3、对亚洲、非洲、美洲:

西方的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这些地区长期贫困和落后。

  

(1)对亚洲:

欧洲人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亚洲开始面临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对非洲:

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对美洲:

欧洲人在美洲开采金矿、银矿,发展种植园经济,给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4、对中国:

  

(1)经济上:

原产美洲的的玉米、烟草、马铃薯等作物明朝中后期引入到中国,使清朝有了粮食保障。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手工业发达)。

  

(2)政治上:

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西、荷兰侵略台湾,中国开始开展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3)文化上:

西方传教士来华,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早期“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文化)。

※14到17世纪世界发展的两大潮流

1孤立——›联系

2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

1原因

(1)地理位置

(2)商业发达(3)国家独立(1581)

2扩张

(1)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2)非洲夺取葡萄牙手中的好望角

(3)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占领台湾

(4)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中期)

1条件

(1)地理位置大西洋沿岸

(2)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权

(3)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4)军事上重视海军建设

(5)政策上重视海外贸易、重商主义

2历程

(1)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在封建制度上)

(2)17世纪初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

(3)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失败在商业立国),并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4)17——18世纪,英法战争,打败法国(败在封建制度),夺去了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5)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霸权

3影响

(1)商业活动、殖民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之来源

(2)市场急剧扩大,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途径

(1)海外贸易、欺诈、抢劫

(2)殖民掠夺(3)种族灭绝(4)黑奴贸易

2特点手段野蛮强盗行为

3影响(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殖民地深重灾难,加剧落后;冲击落后旧体制

(2)对殖民者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国际方面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4)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发殖民争霸战争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y—19C中)

一定义

所谓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标志,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原因(英国最先)

1可能性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劳动力圈地运动,大量自由劳动力

(3)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评价圈地运动

血腥性

进步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条件

(4)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2必要性

(5)市场18C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三过程

四影响

1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工厂与手工工场的区别

(1),规模不同。

厂,规模大于场。

(2),出现的历史时间不同。

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一大创新,在工业革命前一直只是叫工场。

(3),生产方式不同。

工厂采用机器大生产,而工场只是一般的作坊,机器生产的条件不足。

(4),性质不同。

工场是工厂的前身,初显资本主义性质,而工厂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化活动,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

3生产方式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

5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巩固统治;工业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后三大进步潮流: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

6思想自由主义思潮

※工业革命后三大进步社会思潮: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

7对外殖民扩张(刀枪火炮加廉价商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8环境加速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五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C后半期)

1原因

(1)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

(2)资产阶级拓展市场,使世界贸易的规模范围扩大

(3)蒸汽机、轮船等改变了交通,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

(4)资产阶级侵略扩张,寻找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也是途径)

2表现

(1)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

(1)欧美攫取利益,资本主义发展

(2)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3)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y—20C中)

一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2资本主义统治相对稳定(镇压了国内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外的民族解放运动)

3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

4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5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二进程

三特点(主要是与第一次比较)

1科学理论突破、技术进步与生产相结合VS需要常在发明之先;工匠的实践经验

2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VS英国率先进行和完成

3重化工业VS轻纺工业

4俄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