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治病选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77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单穴治病选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穴治病选萃.docx

《单穴治病选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穴治病选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穴治病选萃.docx

单穴治病选萃

《单穴治病选萃》

《单穴治病选萃》是在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1989年10月在大同召开的“单穴临床应用经验交流会”大会交流论文的基础上,又较广泛地征集了我国各省、市部分针灸专家及针灸工作者多年来对单穴应用的宝贵经验,经腧穴研究会的有关专家精选编辑而成。

这些经验均系作者集多年之经验写成。

经验来源或家传师训,或继前人的经验,或在临症时揣摸之心得,或是治病中之偶然发现,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所得,均贯注了作者本人多年的心血,均属运用多年而得心应手之绝技。

  大家知道,针灸治病单穴用之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痛苦少,乐于接受。

而集我国针灸医家单穴经验的《单穴治病选萃》的出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因此,它的问世对交流我国针灸的医疗、教学、科研经验,对将来单穴功用主治标准化,普及和提高针灸疗法,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作用。

  本次征文,共收到论文400多篇,征文工作得到了各省、市针灸学会及兄弟专业研究会的热情支持,在此表示深深谢意。

  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

  1990年11月于北京

 

十四经穴及经外穴治病经验之手太阴肺经穴

 

1.尺泽

  【取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⑴咳嗽⑵急性胃脘痛⑶急性胃炎⑷鼻衄⑸臂丛神经痛

  【机理】尺泽为肺经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故可泻肺胃之逆气,治疗气机不利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刺灸法】直刺,透刺,放血,穴位注射

  【治疗经验】

  ◎吴成善:

近10年来笔者用链霉素注射尺泽穴治疗顽固性咳嗽,止咳效果甚好。

此外,本法还治疗肺及气管疾患,咽喉炎,肘臂挛痛,小儿惊风,乳痈,尿频,发烧,咯血,丹毒,心痛等病证。

  操作:

用灭菌注射用水把硫酸链霉素稀释成0.1g/ml,按不同年龄每穴注射0.1-0.5sml,用4-6号注射针头以皮试针管或2ml针管吸取所需药液于双侧尺泽穴注射,进针深度0.5-l寸,回抽无血后稍向后退,再缓缓注入药液,拔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片刻。

急性咳嗽每日l次,慢性咳嗽隔日1次。

5日为1疗程,间隔2-3天再行下一疗程。

亦可用针灸毫针直刺0.5-1寸深,局部有痠胀或麻或放电样感觉向前臂放射即起针。

但单纯针刺不如穴位注射药物疗效好。

  典型病例:

尚xx,男,41岁。

1983年10月17日就诊。

诊断:

支气管肺炎咳嗽。

患者于3周前因发热(37.5℃)、咳嗽1天求医,某医按“上感”处理,予四环素片和川贝枇杷露等药物治疗3天无效。

咳嗽加剧,体温上升(38℃),查血中白细胞总数12000/mm3,中性80%,淋巴20%,X光胸透诊为支气管肺炎。

予肌注青、链霉素,口服非那更止咳糖浆,连治2周,热退,但咳嗽有增无减。

复查血象正常,X光胸片示支气管纹理粗乱,余无异常。

予磷酸可待因每次30mg,早晚各1次。

初用止咳效果明显,2天后疗效降低,改为每6小时30mg,3天后疗效再次下降,恐其上瘾,不敢再用。

找余诊治,嘱停用前药,予链霉素注射尺泽穴,1次咳嗽减轻,2次白天基本不咳,夜晚偶咳,3次咳嗽停止,未再复发。

  按语:

尺泽为肺经腧穴,主喉、胸、肺病。

将链霉素稀释液尺泽穴注射,把药物与针刺对穴位的刺激结合在一起而发挥综合效能,故能提高疗效。

本法较链霉素肌注药量轻,无明显神经毒性反应,对肺结核患者,不仅止咳效果较一般止咳剂好,而且在肌注链霉素产生耐药性时采用木法仍然有效。

  ◎张尚武:

尺泽穴使用反复捻转提插法,促使针感向胸部推进,运用此法,对25例胃脘痛病人进行观察,其结果是:

针刺感传到剑突附近时立即止痛24例,1例无效。

因当时为急诊病人,后经明确诊断,胃痉挛7例,胃炎6例,胃溃疡8例,胆囊炎4例,无效l例也诊断为胆囊炎。

说明针刺尺泽穴治疗上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操作:

用1.5寸毫针,进针1寸左右,然后反复捻转提插,使其痠、麻、胀针感从肘窝向上沿上臂内侧,经中府穴向胸部走,下到剑突附近。

手法操作l分钟左右。

这时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

留针30分钟,如果针感达不到剑突部,仅到上臂内侧部,其效不佳。

  典型病例:

张xx,女,45岁。

自诉:

1988年9月21日上午10时许,突然感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发作,辗转难忍,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继之为黄绿色之水,头冒冷汗,手脚发冷。

查患者神志清楚,弯腰捧腹,腹痛难忍,上腹部疼痛处肌紧张,伴随恶心、呕吐,舌红苔白,脉弦数。

经B超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处理:

针刺尺泽穴,捻转提插1分钟,患者觉痠麻胀针感从肘窝向上沿上臂内侧,经中府穴,到胸部,下行至剑突附近,此时病人上腹部疼痛立即消失。

留针30分钟。

  李XX,男,25岁。

1989年2月10日初诊。

自诉3天前,因生气加之感冒,突然上腹部不适,继之剧烈疼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不能直立,头上出大汗。

检查:

舌苔白厚,脉沉紧,辨为寒邪犯胃、寒凝气滞。

B超诊为胃痉挛,曾反复注射阿托品止痛,但无效。

前来我处作针灸治疗。

处理:

针刺尺泽穴。

反复捻转提插1分钟,自觉针感从肘窝向上沿上臂内侧,经中府穴,经胸部,下行到剑突附近后,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消失,留针30分钟。

  ◎翟兴明、翟润民:

对急性呕吐的患者,针刺尺泽穴l次而获效。

  操作:

在尺泽部消毒,取明显暴露之血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

  典型病例:

项x,男,26岁。

1984年3月9日诊。

诊断:

急性胃炎。

患者于进午餐时不慎引起呕吐,水食不能进,进则呕吐,因治疗无效而来就诊。

取尺泽部之血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后呕吐亦随之好转,1小时后呕吐停止,痊愈。

  ◎甘定中:

笔者从1935年至现在的50余年间,在临床、教学中,先后经治鼻衄患者200余例,均取左尺泽一穴获效。

并经笔者传授的中西医使用,取用左尺泽一穴,治疗鼻衄无不针到病除。

  操作:

用28号1寸半毫针,在消毒的穴位上方2-3分处下针,针尖斜向下方透刺,直至透过穴位下方2-3分处,用泻法捻动毫针3-5分钟,见鼻衄停止时,即留针30-60分钟,继续观察情况。

如遇极少数患者,在留针时鼻血尚未完全停止情况下,还可适当用泻法捻动毫针,总以鼻血完全停止为准。

出针后仍须对针孔消毒。

  典型病例:

金X,男,16岁。

1976年10月14日夜11时许就诊。

患者之母述:

其子从1960年秋天开始流鼻血,每年都要发作多次,一次比一次严重,曾先后在xx门诊部、xx医院诊治,均无效果。

又曾服各种草药、单方,病情依然不减。

是日夜晚将睡时,病又发作,口鼻喷血,溅满衣襟,患者颜面潮红,脉象洪数,体质尚健。

此乃中焦郁热,迫血上逆使然,法当清热降逆为治。

即以降法为针左尺泽一穴,意取肺主清肃,主气,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行血行,气降血降之意,当用泻法捻针,留针15分钟后,鼻血已不流。

为防复发,续为留针60分钟。

患者经此次治疗后,鼻衄即未再发。

1980年4月20日及1989年12月28日,先后走访,亦未再流鼻血。

  按语:

鼻衄乃血热妄行之火证,尺泽为肺经合穴,其性属水,以水制火,恰得其宜。

  ◎喻喜春:

近40年来用尺泽处络脉放血,治疗臂丛神经痛及挠神经痛,每1-3天放血1次,每次出血5-10ml,5次后多能减轻症状。

5次为1疗程,有时需3-5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本法还用于红细胞增多症、肺水肿、高血压危象。

红细胞增多症,每次放血100-200ml,每周1-2次,10-14次后能改善症状。

肺水肿及高血压危象及时放血150-200ml,连续1-3次,可改善症状甚至消除之。

  操作:

此处有头静脉入肘,用橡皮带扎住近心端后,则络脉怒张,用10-50毫升注射器,臂丛神经痛、挠神经痛每次抽血5-10ml;红细胞增多症、肺水肿、高血压危象,每次抽血100-20Oml。

  典型病例:

汪xx,女,40岁。

1989年9月1日就诊。

诊断:

臂丛神经痛。

患者近1个月来,从右肩至整个臂部钝痛,无法忍受,夜不能睡,被迫停止工作。

针灸及中西药治疗皆无效,触痛明显,摄片证明颈椎骨质增生。

用10ml注射器于尺泽穴络脉抽血10ml后,当夜睡眠好转,又连续放血3次,每天1次,疼痛明显减轻,恢复工作。

2.孔最

  【取法】在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⑴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炎⑵急性支气管扩张咯血

  【机理】孔最为手太阴肺经郄穴,功善止血,故对支气管扩张咯血有较好疗效;孔最尚有宣通肺气,开泄腠理之功,故又可治疗因外邪袭肺,邪阻肺系的咽喉肿痛、失音等症。

  【刺灸法】斜刺,穴位注射。

  【治疗经验】

  ◎欧阳群:

近30年来运用此穴,对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炎即时止痛效果甚好。

每天l次,轻者l-2天治愈,重者2-3天即愈。

  操作:

用28号或30号1寸半毫针,针略向上斜刺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约1-2分钟,至患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吞咽无痛感为止,留针15-20分钟。

  典型病例:

张xx,男,8岁。

1979年3月17日就诊。

诊断:

急性扁桃腺炎。

患儿发病2天,咽喉疼痛,吞咽时明显,体温38.2℃,WBC总数1120O,中性84%,予针刺孔最,行针l分钟后,疼痛基本消失,留针20分钟,每日l次,3次治愈。

  ◎李国安:

笔者运用孔最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支气管扩张咯血35例,对于控制止血效果甚好。

每日穴位注射1次,重者2次,一般都在3天血止,穴位左右交替使用。

  操作:

用消毒的注射器,6(1/2)号的注射针头,吸入安络血或维生素K注射液2ml,针头略为向上,在孔最穴进针,快速刺入后,轻微进行上下提插,使之迅速得气,当回抽无血时,缓慢推入药液。

  典型病例:

XXX,54岁,男。

1985年9月5日就诊。

诊断:

急性支气管扩张咯血。

主诉:

咳血2天。

患者咳血时有发作,久治不愈,已达三年余。

每当咳血时,服用中、西药物1周之后方能奏效。

昨晚咳嗽不止,后咯出鲜血10余口,自感胸闷身热,两颧泛红。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肺阴素虚,复受风热燥邪,以致清肃之令不行,热灼肺络,迫血妄行。

治当清热泻肺,宁络止血之法。

依上述方法治疗3次血止。

 3.列缺

  【取法】在挠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取穴时两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至凹陷处。

  【主治】⑴偏、正头痛⑵急性乳腺炎⑶落枕⑷遗尿

  【机理】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联络;列缺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故可治疗与肺、大肠、任脉有关的病症。

  【刺灸法】斜刺,埋针

  【治疗经验】

  ◎张丽蓉等:

近20年来运用此穴治疗偏正头痛数百例,效果甚好,每日针一次,轻者一次冶愈,重者3次即愈。

  操作:

用30号1寸半毫针,针尖向肘部斜刺0.5-l寸,针感可向下传至拇指,向上传至肘部。

得气后,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约1-2分钟,至患者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15-20分钟。

  典型病例:

王XX,女,55岁。

1987年2月27日就诊。

主诉:

左侧偏头痛20天。

疼痛严重时自觉左颈及后头均痛,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治疗经过:

针刺右手列缺2分钟后,左侧偏头痛消失。

又留针15分钟,一年后追访,头痛未再发作。

  按语:

正如《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医宗金鉴》列缺主治中也说:

“偏正头痛治自痊”。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络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通。

《灵枢◎经筋》篇曰:

“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故列缺可治偏正头痛。

  ◎王宗学:

30多年来运用列缺治疗急性乳腺炎、落枕,有较好的效果,常常得气后在施行手法过程中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多数病例1-3次治愈。

  操作:

用30号1.5寸不锈钢针,以15-20°角向上斜刺,针刺左侧,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频频捻针,症状缓解后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典型病例:

韩XX,女,25岁。

1985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产后10天,高烧一昼夜,服药无效,体温40℃,寒战,周身疼痛,右乳房外下方有一7×7cm肿块,局部发热焮红,乳汁不通。

诊为急性乳腺炎。

针刺列缺施行泻法,约5分钟后疼痛消失,肿块变软,30分钟后热退,乳汁外溢。

次日其家属来院告知针灸后当晚痊愈。

  张XX,男,32岁。

1990年1月18日初诊。

颈项强痛3天,活动受限,向左侧转动时疼痛更甚,痛引肩胛,曾作按摩理疗未效。

检查:

右侧颈部肌肉呈痉挛状态。

诊断:

落枕(右侧胸锁乳突肌背阔肌痉挛)。

列缺(右侧)斜刺进针后用捻转泻法,得气后令患者作颈部活动,约5分钟立即感到颈部轻松,活动幅度增大,20分钟后活动自如,疼痛基本消失,次日复诊1次而愈。

  按语:

乳腺炎为气滞血瘀,乳络不通,乳汁瘀滞所致。

肺主一身之气血运行,列缺为肺经络穴,有宣肺理气之作用,故可治疗乳腺炎。

列缺又通于阳明。

阳明经筋从肩髃上颈,故列缺又可治疗落枕。

  ◎万桂华:

余采用列缺穴治疗落枕60余例,用强刺激手法而获效。

  操作:

斜刺,针0.5-1寸,强刺激,上下提插捻转,并嘱患者颈部左右摇摆,针10分钟。

  典型病例:

王xx,男,30岁。

于1967年3月2日就诊。

主诉:

睡起后,颈歪偏向右侧,活动受限,动则颈项疼痛,经服中西药未效,用针灸治疗,针列缺(双)1次而愈。

  按语: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不仅治本经病证,且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故可疏通大肠经气,治疗落枕。

  ◎吴旭初:

余每遇小儿遗尿,首选列缺埋针,多年来曾观察20余例,其中有半数1-2次即有效。

如经3-5次不效者,可改用其他穴位,如三阴交或次髎等也有较好效果。

  操作:

用30号0.5-l寸毫针,向上(肘部)沿皮斜刺,施以提插补法,针感由前臂向肘肩部传导,每次运针约2分钟,然后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

  典型病例:

李XX,男,8岁。

经常尿床,每隔1-2天1次,平时睡眠深沉,不易唤醒。

经针列缺皮下埋针2次后,睡眠中膀胱充盈时易醒,自可起床小便,偶尔遗尿少量即醒。

经治疗10次后观察半年未再遗尿。

  按语: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针刺本穴,可宣肺降逆,通调水道,兼调任脉而制约膀胱。

张景岳云:

“小水虽制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

《灵枢◎经脉》篇曰: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

 4.太渊

  【取法】伸手仰掌,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

  【主治】⑴咳喘(解除支气管痉挛,可代替药麻做支气管碘油造影)⑵呢逆

  【机理】太渊为肺经原穴,为肺脏原气留止之处,太渊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配五行属土,土能生金,脾为肺之母,肺虚则应补其母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和脾胃相联系,故太渊宜治脾肺虚证,可用于肺脾气虚,升降失司之咳嗽、气喘、呕吐、噫气等症。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吴旭初:

1964年-1965年,本人与放射科合作,针刺患者两侧太渊穴做支气管碘油造影100余例,无1例失败,拍片98.5%获得成功。

术后碘油大部分在1-2小时内咳出,24小时内即可排尽,无不良反应,对于麻醉剂过敏及心肺功能欠佳者尤为适宜。

此外由于感冒后或咳喘难愈的病员,也可应用本法综合治疗,大多能很快控制症状。

  操作:

皮肤消毒,用30号1寸毫针直刺0.3-0.5寸,行平补平泻快速捻转手法3-5分钟,得气沿前臂内侧向胸部感传,顿觉胸闷减轻,呼吸舒畅,间隔2-3分钟再捻2次后出针。

  典型病例:

刘xx,男,54岁。

患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痰多有时带血,曾在某医院诊治,拟作碘油造影X线拍片检查,因对麻醉剂过敏未做。

于本院针刺太渊穴15分钟后顺利进行碘油造影术,X线拍片右下肺野支气管扩张,显影清晰良好,术后碘油及痰液排出良好,病人自觉症状大减。

经应用针刺太渊继续治疗2周,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而出院。

  按语:

太渊穴系肺经原穴,具有宣肺降逆,止咳化痰之功效。

临床观察对“老慢支”及胸闷咳痰不爽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实验报道具有较明显的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

  ◎陈仓子:

呃逆一症,多由胃气上逆所致。

其临床主要可见喉间呃声连连,声短频发,不能自制。

采用针刺太渊穴治疗本症15例,一般针刺1、2次后即可痊愈。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5寸,提插捻转3-5分钟。

  典型病例:

李xx,男,50岁。

两月前作胃十二指肠溃疡切除手术,近2周来呃逆频作,2天前加重。

症见呃声低弱,连连不断,呼吸短促,每天发作10余次,每次约半小时,痛苦面容,饮食不思,睡眠极差。

曾服舒肝和胃丸及针灸治疗未见效果,因而来我处就医。

观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脉证合参,证属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治当调整脾胃升降功能,疏畅三焦气机。

患者躺卧,针刺双侧太渊穴,进针后提插捻转3-5分钟,留针30分钟,起针后呃逆顿止。

第2天又针治1次,以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故针刺太渊穴不但可以调整肺胃的升降功能,同时可以疏畅三焦气机,使气机顺畅,升降有度,呃逆自止。

5.鱼际

  【取法】仰掌,在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⑴支气管哮喘⑵急性扁桃体炎⑶小儿疳积⑷自汗⑸岔气⑹屈拇指长肌腱鞘炎

  【机理】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火穴,因肺主一身之气,故鱼际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治疗以上诸症。

  【刺灸法】针刺;割治;埋线

  【治疗经验】

  ◎高玄根:

10多年来运用此穴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甚好。

针刺每日1-2次,一般留针10分钟后,喘息即开始缓解,听诊时肺部哮鸣音减少,20分钟后喘息和肺部哮鸣音基本平息。

轻者1-3天喘止,重者7-10天喘止。

埋线每2周进行l次,轻者1-2次即愈,重者4-5次可愈。

埋线适用于路程较远就诊不便的慢性发作性哮喘。

  操作:

①毫针刺入法:

用28号或30号1寸毫针,沿掌骨边垂直进针,轻微缓慢捻转,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②管针穴位埋线法:

将1cm长羊肠线装入腰穿针孔管内,待穴位常规消毒后将针身刺入穴内,将羊肠线送入穴内,取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揉片刻即可,不必覆盖纱垫。

  典型病例:

廖XX,女,7岁。

1988年7月2日初诊。

诊断:

支气管哮喘。

患儿反复发作已1年余,此次发作已3天。

就诊时张口呼吸,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微咳,痰少,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细数。

X线胸片提示为小儿肺结核。

予针刺双侧鱼际,直刺入,轻捻转,留针15分钟后两肺哮鸣音及喘息基本消失,30分钟后两肺哮鸣音完全消失。

连续治疗3次,至今已1年余未发。

  ◎朱凤生:

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往往针到喘止,尤其单纯性哮喘不合并感染者。

日针1次,1次针一侧,留针2小时以上,针后第2天不论是否发作,都应连治1个月。

若定时发作者,宜在发作前1-2小时治疗。

  以针刺鱼际穴来诊断支气管哮喘,目前未见报道。

笔者体会是,若针刺后数10秒钟到6分钟以内,出现类似支气管扩张药物吸入试验样作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试验),即支气管通气改善,就可确定为支气管哮喘。

笔者根据《中华呼吸杂志》报道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诊断的30例哮喘,采用针刺鱼际,其中27例在2分钟内出现通气改善,6分钟以内3例。

其中反应最快者40秒钟即可出现。

本方法还可以避免支气管扩张药物吸入试验的心动过速,简便易行,几乎没有禁忌症。

  操作:

用28号或30号1寸半毫针,75度角进针,得气后,针尖尽量靠近第一掌骨内侧骨旁,深约0.8-1.2寸,针感以局部极胀为度,留针10-15分钟后,整个手掌出现麻木感,胀大感。

一般留针2小时,必要时可留针6-10小时。

留针超过2小时者,宜折弯针柄,用胶布固定。

用于诊断支气管哮喘则在进针后2分钟内连续小幅度捻转,至出现支气管通气改善现象为止。

  典型病例:

刘xx,女,28岁。

1977年7月14日就诊。

诊断:

支气管哮喘,早孕。

患者孕2个月,于妊娠47天起出现咳嗽气急,胸闷如压,端坐呼吸,以夜间9时至次晨1时为甚,患者怕服药影响胎儿,遂来诊治。

当即针一侧鱼际,3分钟后喘息遂减,半小时后喘止咳停。

以后每晚7时来家针刺,次晨5时自行起针,连针2个月,喘未作,后足月顺产一女婴。

  按语:

近年来,笔者在中医呼吸专科门诊使用针灸和中药治疗哮喘。

针灸由多穴减为鱼际一穴,取得良效。

  ◎冯建国:

针刺鱼际穴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操作:

用1-1.5寸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快速持续捻转2分钟,对支气管性哮喘有即刻止咳作用。

如第1次行针后,患者哮喘状况无缓解,可以每隔5分钟再持续捻转l次,时间为1分钟,一旦哮喘缓解,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

黄xx,男,26岁。

病程20年。

于深秋或冬天气候骤变时多发。

1980年12月14日门诊,胸闷,气急,咳嗽,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听诊两肺有弥漫性哮鸣音。

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当即针刺鱼际穴,针后捻转1分钟,患者胸闷、气急即得改善、再捻转1分钟后,两肺听诊哮鸣音消失。

  ◎程隆光:

针刺鱼际穴治疗急性咽喉疾患,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侧刺双鱼际,每日针l次,一般2-4次获愈,对急性扁桃体炎尤验。

临症治疗扁桃体炎300多例,治愈率95.2%。

  操作:

用1寸半毫针。

实热型:

①实质型:

高热振寒战栗,单侧或双侧扁桃体肿大,刺单侧或双侧鱼际,刺入后呈60度,针尖刺向腕。

②滤泡型:

隐窝肿胀,扁桃体上有脓点或伪膜者,针尖刺向劳宫,针入1.2寸,得气后行雀啄样提插1-2分钟,慢慢将针拔出。

虚热型:

进针后针尖朝向拇指,捻针2-3分钟,静置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

唐XX,女,15岁。

1982年12月4日就诊。

前夜突发恶寒头痛,全身违和,背及四肢痠痛,咽喉干痛,吞咽说话时疼痛加重,并延及耳部。

查:

体温40℃,口臭,开口困难,咽部充血,全扁桃体肿大,软腭、悬雍垂亦水肿,语音嘶哑,舌红苔黄,脉洪数,白细胞14000/mm3,尿色黄。

诊断为:

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实质型)。

处方:

针刺鱼际(双),针尖刺向腕,行提插2分钟,当即咽喉疼痛减轻大半,出针。

当晚汗出退烧,翌日复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扁桃体红肿显著消减,共针2次治愈。

  ◎翟兴明、翟润民

  疳积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脾胃等脏腑关系最密切,故提出“治疳必治脾,治脾先调肺”的理论,即疳积从肺治,法用调肺健脾,消积导滞。

取肺经荥穴进行割治,每应手取效。

笔者曾总结45例,痊愈42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93.3%。

  操作:

医者用左手握患儿左手2-5掌指,并固定大拇指呈外翻状,使割治部位充分暴露,消毒。

右手持手术刀,刀刃朝上,避开血管,迅速戳入穴位,行纵行切开,刀口长约0.4-0.5cm,深0.3-0.4cm,此时皮下脂肪溢于皮外,医者易刀换钳,把暴露之脂肪慢慢全部撕掉,用消毒棉垫按压片刻后,用消毒敷料盖好固定。

预防感染。

并嘱患儿节饮食,忌肥甘厚味,7日后若未愈者,再割另只手。

注意按规定操作,刀口不宜过深。

肺结核、高热和极度衰竭的患儿,或局部有水肿、疮疡,疤痕以及有出血性疾病者均不宜割治。

  典型病例:

肖xx,男,1岁半。

于1979年4月15日诊。

患儿纳少,消瘦、反夏飧泄3月余。

因溺爱非常,饮食不节,肥甘恣进,日久积滞胃脘,脾胃受损,而成疳积。

检查:

神清,面萎黄,消瘦,心肺(-),腹膨软,肝在肋下1cm,质软,脾(-),舌淡,苔薄白,指纹淡滞。

脉证合参,证属疳积。

处方:

鱼际穴割治(左侧)。

7日后复诊,患儿自割治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飨泻停止,肝亦明显缩小,自此食增肌丰痊愈。

  按语:

肺主一身之气,与大肠相表里,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疳积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所致。

泻鱼际可以激发肺经经气,使其发挥主气、调脾胃的作用,故对疳积有特效。

  ◎詹永康:

单用鱼际一穴治疗自汗,诸书均无记载,而笔者承刘春益老师传授,用之每见奇效。

  操作:

消毒后用l寸长细毫针直刺0.8寸,咳嗽进针,无需捻转提插,不要求强烈针感,留针20分钟,男先针左,女先针右。

在未施针前,可令患者擦去头身之汗,进针后及留针时,自汗渐止。

  典型病例:

崔XX,男,45岁。

1958年3月4日初诊。

患者素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