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189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docx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6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负数

1.

(1)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写正数时,加“+”号或省略“+”号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读正数时,加“+”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号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一”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2.正、负数不能凭正、负号进行区分,比如“+(一3)”是一个负数,而一(一3)却是一个正数。

3.能表示出正数、0、负数的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数轴。

4.

(1)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温度计也可以看作是一数轴。

5.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

因此,负数都比正数小。

(3)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6.温馨提示: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0在这里的意义不是表示“没有”,而是一个具体的数。

7.温馨提示:

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要先规定哪个量为正(或负)。

如果上升用正数表示,那么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8.负数与正数相加,如果负数中负号后面的数比正数大,那么得数为负数,式中负号后面的数减去正数得几,结果就是负几。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2.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2)底面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底面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柱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

(3)底面的特征:

圆柱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

(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特征: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4.

(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6.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8.温馨提示: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9.温馨提示:

沿高剪开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10.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观察会得到圆;从圆柱的正面或侧面观察会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11.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那么该圆柱的高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

1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13.

(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

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

S=2πr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14.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15.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S底。

16.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

S表=2πrh+2πr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根据公式:

S表=πdh+πd2÷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可以根据公式:

S表=Ch+π(C/2π)2=Ch+C2/4π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17.温馨提示:

求通风管、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

18.温馨提示:

把一个圆柱截成n段后,其表面积增加了2(n-1)个底面积。

19.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为d,高为h,则和它等底等高的半圆柱的表面积为:

S半圆柱表=S整圆柱表÷2+dh或S半圆柱表=S整圆柱侧÷2+S整圆柱底+dh

20.空心圆柱的表面积=外面大圆柱的侧面积+中空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环形的面积×2

21.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

V=Sh或V=πr2h

23.温馨提示:

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4.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那么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计算公式是:

V=πr2h,V=π(d÷2)2h,V=π[C÷(2π)]2h

25.温馨提示:

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

26.温馨提示:

在圆柱的立体图形中,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但在圆柱的平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宽(或正方形的边长)才是圆柱的高。

27.两个圆柱的半径比是1:

a(a>0),高的比是a:

1,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1:

a。

28.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1)底面:

圆锥的圆面就是它的底面,它有一个底面。

圆锥底面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锥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分别用字母O、r、d和C表示。

(2)侧面:

圆锥周围的曲面就是它的侧面。

(3)高: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高用字母h表示。

(4)圆锥只有一条高。

(5)转动直角三角形可以形成圆锥。

29.温馨提示:

(1)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锥的母线,圆锥母线的长度大于圆锥的高。

(2)任意画一条母线,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因此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把圆锥平行于底面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该圆要比圆锥的底面圆小;把圆锥沿高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

30.温馨提示:

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圆不能围成圆锥。

31.如果圆锥的母线为L,底面半径为r,那么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S侧=πrL;圆锥的表面积公式:

S表=πrL+πr2

32.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用字母表示:

V圆锥=V圆柱÷3=Sh÷3

33.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倍;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2/3。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高比圆柱的高多2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1/3,或者说圆柱的高比圆锥的高少2/3。

(3)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底面积比圆柱的底面积多2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底面积的1/3,或者说圆柱的底面积比圆锥的底面积少2/3。

34.温馨提示: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r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d÷2)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C÷2÷π)2h÷3求出圆锥的体积。

35.利用V=Sh÷3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1/3。

36.温馨提示: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必须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为前提。

37.在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两个圆锥中,以较短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圆锥的体积比较大。

第三单元:

比例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写比例时,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既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3.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是一个等式。

4.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如果a×b=c×d,那么a:

d与c:

b能组成比例。

8.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也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比,如果所化成的最简比相同,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

9.温馨提示:

比例中等号的两侧必须都是一个比。

10.温馨提示:

把等式ax=by改写成比例式后,a和x必须同时为外项,或同时为内项。

11.判断四个数是否能组成比例,先把最大数与最小数相乘,再把其余两数相乘,如果这两个积相等,那么这四个数就能组成比例。

12.如果四个不同的数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四个数一共能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1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1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式转化成外项乘积与内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以前学过的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

15.温馨提示:

把比例转化成学过的方程时,应该是外项的乘积等于内项的乘积。

16.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7.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成正比例,那么其中一种量中任意两个数的比等于另一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即能组成比例。

18.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1)判断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是否一定,若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关系。

19.正比例关系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相同。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的直线。

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20.温馨提示: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与边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但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2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x×y=k(一定)。

22.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1)判断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判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如果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否则就不成反比例关系。

2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

(3)关系式:

y/x=k(一定)。

反比例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3)关系式:

x×y=k(一定)。

24.温馨提示:

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不一定,而和一定时,它们不成任何比例。

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不成反比例,但是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25.如果a×b=c(a、b、c均为非0的自然数),那么当a一定时,b和c成正比例;当b一定时,a和c成正比例;当c一定时,a和b成反比例。

26.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比例尺。

27.温馨提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8.在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

29.比例尺可分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30.线段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改写方法为:

根据线段比例尺,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统一单位后再化成最简比的形式。

31.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

=比例尺”列比例式来求,也可以利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32.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根据“

=比例尺”列比例式来求,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33.应用比例尺画图要先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平面图的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并标明平面图名称及比例尺。

34.温馨提示:

通常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放大比例尺的后项为1。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加单位名称。

35.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6.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相似图形。

37.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

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长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图。

38.温馨提示:

把一个图形放大到原来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的

(n、m均不为0)是把这个图形的各边长分别放大到原来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的

,而不是把图形的面积放大到原来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的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能改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能改变。

39.如果一个长方形的各边长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那么它的周长就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它的面积则扩大到原来的n2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n2。

40.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41.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1)根据不变量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方程。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作答。

42.

(1)蹬一圈自行车的距离=车轮的周长×

(2)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

43.

(1)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不同速度的种数=前齿轮的个数×后齿轮的个数。

(2)前齿轮的的齿数越多,后齿轮的齿数越少,也就是

的比值越大,则该前后齿轮组合在一起时变化出的速度越快。

第四单元:

统计

1.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2.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模糊数据所误导,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3.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4.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5.温馨提示:

当扇形统计图中“其他”部分的占有率比已知占有率最小的部分大时,不能判定已知占有率最小的部分所代表的数据最小。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1.“抽屉原理”

(一):

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0非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介物体。

2.“抽屉原理”

(二):

把多于kn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

3.用“抽屉原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分析题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即弄清“抽屉”(“抽屉”是什么,有几个抽屉)和分放物体。

(2)设计“抽屉”的具体形式,即“抽屉原理”。

(3)运用原理,得出在某个“抽屉”中至少分放物体的个数,最终归到原题结论上。

4.温馨提示: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如果a÷n=b……c(c≠0且c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数的意义及分类

1.整数的含义: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

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自然数的含义:

在数物体个数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1)一个自然数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表示事物的多少,称为基数;二是表示事物的次序,称为序数。

如“3个学生”中的“3”是基数,“第3个学生”中的“3”就是序数。

(2)0的含义:

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正、负数的分界;表示起点(如零刻度);计数时0起占位作用。

(3)自然数的基本单位:

任何非“0”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所以“1”是自然数最基本的单位。

3.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像1,+2,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1,……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自然数是等于或大于0的整数,也可以说是不小于0的整数,即“非负整数”。

4.分数的含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1)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它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注意:

带分数只有化成假分数后,它的分子才能是这个带分数中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

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组成。

如“4

5.百分数的含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百分数的分数单位是1%。

分数和百分数的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比,不能用来表示具体数。

因此,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但分数可以有单位,而百分数绝不能有单位。

6.小数的含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或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单位是0.1,0.01,0.001,……它是十进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数分类:

小数

(1)纯小数和带小数:

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纯小数小于1;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带小数大小1。

(2)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数部分位数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位数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如:

4.28是有限小数,π是无限小数。

(3)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都有是无限小数。

(4)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5)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计数单位和数位

1.计数单位:

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

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3.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

它的特点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就是10个较低的计数单位可以进成一个较高的计数单位(即通常所说的“逢十进一”)。

这种以“十”为基础进位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整数的读、写法。

读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不管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读数前通常先把这个数从个位向左四位分级,再按各数级来读。

写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2.小数的读、写法。

读法:

读小数的时候,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写法:

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分数的读、写法。

读法:

读分数时,先读分数中分母的数,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的数。

读带分数时,要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中间加一个“又”字。

写法:

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写带分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对准分数线,距离要紧凑。

在列式计算中,分数线要对准“=”号中两横线的中间。

4.百分数的读、写法。

读法:

与分数的读法相同,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写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

写百分数时,要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数的改写。

1.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1)直接改写:

把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先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或8位(若小数部分的末尾是0要划掉),再在数后面加写“万”或“亿”字,中间要用“=”号连接。

(2)省略尾数改写成近似数:

先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再在这个数的后面加写“万”或“亿”字,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号连接。

2.求小数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把小数保留到哪一位,就把这一位后面的尾数按照“四舍五入”法省略。

中间用“≈”号。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之间的互化。

(1)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假分数的分母去除分子,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所得的商就是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所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不变。

(2)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3)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1)

 

(2)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要看这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

如果是最简分数,就要看其分母中含有哪些质因数。

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数的大小比较。

1.整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要看它们的位数。

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2.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