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338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6《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6《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黄河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 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 “啊!

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 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

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

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

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

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阅读材料见《语文课课练》 

练习设计:

 

  练笔 1. 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 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 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三维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训练重难点:

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

文本引入

  方案1:

情景导入法,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

  方案2:

谈话引入法,设计如下: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

(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

背景简介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

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四:

解读文本

    

(一)初步感知

     1、抽读课文,思考最能体现黄河外在形象的是哪几句诗?

靠哪个字领起的?

领起了哪些内容?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

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

(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

(色彩、气势、形态、力度)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二)深入探究

     1、小结与过渡:

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

出现了几次?

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

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

     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

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

交流探讨解决。

如:

“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

(此过程略)

      6、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

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

(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

    师小结:

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

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去了解黄河、关注黄河、走近黄河!

 六、课后练习

  1、思考本文为什么用第二人称写?

  2、唱一唱《保卫黄河》这首歌。

 附板书设计:

                       6   黄   河    颂

               雄 浑 壮 阔        摇    篮          伟大坚强

                           屏    障    

                           精    神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黄河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关于黄河的诗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诗歌的教学应注重品读

——《黄河颂》教学后记

惠阳中山中  小娴

一、 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

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 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

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

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

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

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

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

《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