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735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docx

中企越南现状剖析

《当代经理人》记者历时一个月,从北越河内到海阳,从海阳到海防,从海防到南越胡志明,从胡志明到西宁,几乎有中国企业的地方都留下了本刊记者的足迹,目的只有一个:

探访中国企业越南发展现状。

策划:

本刊编辑部

采访:

本刊记者康励锋王友海

综述成长越南

样本调查·拓荒者TCL:

越南三世

样本调查·国企中建:

摊薄的先行者

样本调查·报告越南房地产市场调查

样本调查·创业者谭知行:

沉浮越南

样本调查·挑战者新希望:

从负数到几何数

样本调查·报告中国企业淘金越南八大领域

样本调查·工业园中国企业铃中群像

样本调查·失败者摩托之殇

越南印象那山,那水,那人

专家访谈中国企业走出要更新换代

成长越南

越南,一个青木瓜飘香的国度,一个弥散着柠檬气息的地方。

越南,一个与中国一山之隔、同饮一江水的邻居,一个与中国有着太多故事的邻居,一个模仿中国惟妙惟肖的邻居,一个被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桥头堡的邻居

从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到今年正好10年。

10年来,中国企业前赴后继、漂洋过海,将中国制造的旗帜从亚洲插遍了世界。

回顾10年,总结10年,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也从1.0升级到了2.0,从一片叫好、群情激奋的盲动中,渐渐用失败、挫折甚至血的教训理性下来,用更具市场战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

十年来,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能源巨头掘金异国油田,到海尔、TCL、长虹等家电巨头在全球跑马圈地;从华为、中兴打出海外一片天,到联想收购IBMPC业务。

中国企业有过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品尝了失败的苦涩,甚至直到今天还要独自咀嚼着“冲动的惩罚”。

从能源、纺织、服装到电视、空调、微波炉等制造业;从传统行业到IT新兴行业;从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到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蜂涌欧美到理性淘金非洲、拉美、南亚、东南亚;从输出中国制造到输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正从蹒跚逐渐稳步前行。

掘金越南

越南,一个青木瓜飘香的国度,一个弥散着柠檬气息的地方。

越南,一个与中国一山之隔、同饮一江水的邻居,一个与中国有着太多故事的邻居,一个模仿中国青出于蓝的邻居,一个被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桥头堡的邻居。

越南VS中国,从文化到制度,从思维到行为,有着太多的相似,也正是这种相似与地域、资源的优势,让越南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沿阵地——在这里中国企业学会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与高手过招;学会了如何与异国伙伴合作;学会了如何发挥协同优势;学会了如何实现国际化进程中的本土化;学到了如何让理想真正照进国际化的现实;学会了如何“培养”自己的本土对手……某种程度上说,越南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课堂,虽然我们也曾为此交出了不菲的学费,但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却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

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发展经历无疑是”走出去”的参考样本。

今年是越南颁布《外商投资法》20周年。

20年中,越南先后“六”次修改《外商投资法》;20年中,中国商人在越南经历了从倒爷到企业主的转变,经历了从贸易到实体的升级,经历了从国内进口到实现本地产销的变化。

20年中,我们曾经历了异国创业的艰辛,也曾有过中国制造销量直线飘红的甜蜜岁月。

而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蜕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质次价廉”到“质优价优”、从低端代名词到高端名牌的蜕变,虽然有些阵痛,但却是通向更健康的必由之路。

再成长的困惑

《当代经理人》记者历时一个月,从北越河内到海阳,从海阳到海防,从海防到南越胡志明,从胡志明到西宁(西宁是越南的一个省,与柬埔寨相邻),几乎有中国企业的地方都留下了本刊记者的足迹,目的只有一个:

探访中国企业越南发展现状,挖掘中国企业走出去从1.0到2.0的升级之道。

从建筑行业到家电制造,从农资行业到摩托制造,从纺织轻工到工程机械,中国建设集团、新希望集团、TCL、力帆通胜、三一重工、美的、烟台冰轮、青岛即发、三羊、上海湫光、铃中工业园……

走访调查发现,虽然这些中国企业进入越南的时间有先有后,虽然他们进入越南市场的动机各有不同,虽然他们在越南的发展小有成就,但如今他们都面临着越南市场的再成长问题。

越南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7%以上的发展速度,随着投资政策的不断调整、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已经被世界银行称为除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外最理想的投资国家,各国资本争相进入越南。

据越南《西贡经济时报》报道,越南计划投资部称2008年将筹集554万亿越盾(约合340亿美元)投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拟比2007年增长19.6%,相当于GDP的41.5%。

随着制约越南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这个东南亚目前最具活力的国家将成为投资的热点。

与此同时,越南市场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据TCL越南总经理王成介绍,以前TCL产品在越南与日韩的差价可以在15%左右,而如今已经缩小到了7~8%,甚至更低。

而随着三星、LG、索尼等不断降低价格,以及越南本地竞争对手的出现,中国企业成本价格的优势更是微乎其微,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最早进入越南市场的中国建设集团总公司二局(二局是中国建设集团公司在越南的总代表,以下简称中建)的发展压力也很大。

作为工程建设类企业,中建虽然已经成为当地的NO1,2007年总承包额达到了1.6亿美元。

“从纯工程承包的角度说我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中建越南总经理余索颇有些无奈,“但是离我们的目标还是相差甚远,如果我们也能够做融资,也能够带着资金做项目,我可以让它做到10亿甚至20亿,否则到顶也就只能在3亿徘徊。

”中建要想在越南有大的突破,资本成为了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铃中工业区是越南众多工业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个,其中三区成为了中国企业的聚集地。

在这里安营扎寨的企业,有主动走出来开辟市场的,例如烟台冰轮;也有在国内受到政策限制或者受到反倾销制裁转移到此的企业,其中以服装、工艺蜡烛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比如上海湫光、青岛即发、山东宝旌等。

但随着越南产业升级换代,如今当地政府也已经取消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的优惠,有的甚至开始禁止类似的新企业入驻。

面对新的产业形势的变化,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何去何从需要重新思索。

面对产业形态与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许多在越的中国企业就像当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一样,显得有些准备不足,“不是没有考虑到,而是没有想到会来的如此迅速”。

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越南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加也让企业感到低成本的好日子是如此的短暂,“这两年越南工人的工资上涨幅度非常快,如今普通工人的工资已经达到了106万越南盾(约合530元人民币)。

”上海湫光公司越南负责人吉先生向《当代经理人》表示。

加上这两年越南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如今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越南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可以说,越南人力资源成本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与国内持平。

如果说受劳动力成本增加影响最直接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那么中国制造的形象问题则成了如今所有到越南开拓市场的中国企业需要过的第一道大考。

力帆、隆鑫等中国品牌摩托车曾经在越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每天在云南、广西边界等待出关的摩托配件运输车更是排起了长队,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力帆通胜的总经理常育民依然感慨不已。

然而,短短几年,物是人非。

如今放眼街头滚滚的摩托车洪流,不是本田就是雅马哈,再也难觅中国品牌的影子,无奈之下,只能下乡或转做零配件。

这只是中国制造在越南的缩影。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越南公司负责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刚到越南时劝说越南客户的情景,一个一个地介绍,一遍一遍地重复——“质次价廉”不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三一重工东南亚总经理张文晖为了让客户相信自己的话,甚至不得不破例让客户试用产品。

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是所有这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的共同心愿,“否则我们要付出的隐性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张文晖向《当代经理人》表示。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还仅仅是刚刚起步,与跨国企业相比我们确实还需要补习很多的功课。

然而,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发展却用事实告诉我们:

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只有在国际化中真正实现好本地化才是走出去成功的标志。

正如王成所说:

“TCL在越南就是越南的TCL而非中国的TCL。

”只有彻底本土化才能彻底国际化。

TCL越南三世

回想这几年为越南的辛苦坚持,李东生感慨不已,他连夜为越南分公司发去了饱含深情的贺信——“三思而举步,百折不回头。

出内排机场(河内国际机场),汽车驶上了通向河内的公路,这条类似于北京首都机场的高速公路,与国内高速实在没有可比性,充其量也就是国内的省道,甚至还不如,道路窄小、凹凸不平、摩托汽车混道。

但就是这样一条门面路,已经是河内最好的公路之一了。

已是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在这条越南“高速公路”两边的路灯杆上,醒目的LG广告牌迎面闯入眼帘,与河内城市形象广告一起构成了这条机场高速的独特风景。

道路旁矗立的巨大户外广告牌,不时将三洋、三星、丰田等熟悉的标识送入眼中,夹杂在这些日韩品牌之间,TCL的形象广告终于被发现。

不过,在诸多国际品牌环绕下,TCL令人感到更像是日韩品牌,难怪曾听说不少越南消费者将TCL当作了日韩品牌。

透过如此密集的广告,似乎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越南市场弥漫的火药味。

这个年增长均超7%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而TCL也已经在越南迎来了三世之治。

“开疆一世”的眼泪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易春雨是博士出身的话,恐怕没有谁能将他与博士联系起来——散打冠军的块头,江湖侠气的行事风格,让这个博士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他,就是TCL越南“开疆拓土”的第一任总经理。

回忆起当初开拓越南市场时的艰辛,如今已是TCL越南第三任总经理的王成,颇为感慨,因为当时刚刚到集团参加工作的他恰恰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不是李总、易总的坚持,也不会有今天TCL越南公司的存在。

投资越南之初,TCL集团内部分歧较大。

有人认为越南市场不规范,容量有限(当时越南彩电市场的容量仅有六十万台),竞争激烈,风险很大(很多人认为越南市场已经是供大于求),不值得投资。

而李东生却决意要在这个市场上留下TCL的痕迹,要为TCL海外出口找到新的途径。

为了摸清情况,1998年,李东生亲赴越南考察,通过调查和深入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来确信这个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越南家电市场“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越南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名牌彩电售价过高,而产品质量高、价格适中的大众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启动,这将是彩电消费的趋势和主流,因而存在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这个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具有一定优势,而未来大屏幕彩电市场的兴起和越南未来的彩电市场容量更加坚定了TCL东南飞的信心。

1999年,TCL采取了迂回战术,收购了越南原有的一家彩电生产企业——同奈电子公司的外方投资企业——陆氏香港公司的办法,绕开了越南现行的政策限制。

然而,收购却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作为当初一起前往考察的成员之一,易春雨被李东生委以重任,出任越南公司的首任总经理,这个颇具侠气的博士此时非常清楚自己前面的路是什么。

但他却坚信,这片青木瓜的故乡一定能飘出TCL的香味。

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2001年,已经投入近两年的越南市场回报集团的依然是负数,连续的亏损令集团高层开始动摇当初的决定。

就在这年易春雨回国述职会上,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集团会议室爆发。

当时刚刚进入集团工作的王成至今记忆深刻,“那场关乎TCL越南市场未来发展的会议,至今回忆起来还令人动容。

”由于连续的亏损,内部反对继续开拓越南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大,面对质疑,李东生此时也不免有些动摇。

此时,易春雨站了起来,高大的身材由于激动的缘故而微微发抖,“我们在越南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而且我们在越南的决策是经过充分调查与研究的,我已经在那里坚守了两年,我觉得我已经了解了那里的市场,请相信我,TCL在越南一定能够成功,请再给我一年的时间……”坐在旁边的王成发现易春雨的眼中充满了泪水。

2002年,易春雨与自己的团队曾经为之付出了汗水与泪水的越南,终于为集团传回了第一份盈利的报表。

拿着秘书送来的这份报告,李东生感慨不已,回想这几年为越南的辛苦坚持,他连夜为越南分公司发去了饱含深情的贺信——“三思而举步,百折不回头。

“抗战八年”

“如今TCL在越南市场中表现最好的依然是邓总当时经营的区域,他当时做的基础工作太扎实了。

”作为继任者王成能对前任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出色。

这个人就是TCL越南分公司第二任总经理邓伟文。

其实,邓伟文与易春雨是开辟越南市场的搭档,两个人一起见证了TCL在越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如果说易春雨是为TCL在越南留下了幼苗的话,邓伟文则让这棵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大树。

当他1999年2月,与易春雨一起成为TCL集团最初被派往越南的四名高级职员时,他发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产品已变成“价低质次”的代名词,昔日对于上海货的迷恋,变成了对中国品牌的怀疑。

于是,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家电生产商之一,TCL越南分公司却必须标榜自己是一家外国公司,拥有的是美国技术和日本零件。

尽管TCL认定自己的产品品质不错,并且价格上具有优势,邓伟文和同事们面对的却是一个已经被败坏的中国产品形象的逆潮流。

此刻越南的家电市场,日本、韩国的公司拥有主导权。

它们将二线产品销售到此地,赚取比本国高得多的利润。

城市居民都愿意购买昂贵的日本与韩国彩电,这是每一个家庭中的重要开支。

遍布在越南的山间农村成为TCL公司在越南拓展的开始。

“其实越南真正称得上城市的也就是河内、胡志明,而这两个市场是很容易饱和的,潜力最大的还是农村市场。

”王成如是表示。

越南缺乏全国性的交通建设,铁路慢如牛车,他们只能租借了汽车,加之越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在抵达一个乡村时经常已是深夜。

在简陋的乡村旅社住上一晚,他们在第二天就一家又一家地演示给村里人看,“TCL电视机的质量是可靠的”。

在第一个月里,他们只卖出了一百多台。

推销的工作比他们想象的更艰苦,一些顾客在购买之后听说TCL是中国产品,又纷纷要求退货。

有时工作人员的车在山间的道路上抛锚了,一些村民围了上来,他们语言不通,只能向总部打求救电话。

车载人推,现场演示,承诺着“三年保修、一年保换”,为越南用户设计了更强信号接受能力的天线,保证在多雨的季节里雷劈导致的损坏由TCL公司赔偿……邓伟文说TCL的成功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是靠着TCL人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2007年是邓伟文来越的第八年,这一年他38岁,这一年TCL在越南家电市场的份额也已经超过了10%。

也是在这一年,邓伟文结束了自己在越南的“八年抗战”,回到集团总部。

大树下的挑战

邓伟文为王成留下了一棵大树,但TCL却并没有树下乘凉的足够本钱,因为如今越南的市场温度一如它正午时灼热的日光,足以灼伤那些闯荡越南的外乡人。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到了极为残酷的地步,对TCL而言压力巨大,内忧外患,”曾经执掌过TCL北美市场的王成对这片第三世界的土地没有感到一丝的轻松,相反压力重重。

“如今的市场环境已经不是以前了,日韩企业更为强势,本地企业蜂涌兴起,留给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大了,我每天要苦思冥想的就是TCL越南现在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实际上,压力恐怕远比王成轻描淡写的要严重的多。

2007年的十一前夕,王成回国时,曾在国美卖店看到三星的32寸的LCD售价为6900元,打折后也有6500元。

然而,在越南本地卖场,三星同型号的机子却已经卖到了1289万越盾,不到6500块人民币,这还是打折前的标价。

“以前,TCL的价格可以与三星有15%的价格差,由于TCL本身质量不错,售后服务渠道完善,有如此价格差自然是销售非常好。

然而如今,三星也已不断降价,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已经缩小到了10%以内,有的型号甚至已经到了7%,那就太难卖了。

”王成已经强烈感受到TCL原有的价格优势已经被对手蚕食。

除了在越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三星外,索尼等一直定位高端高价的品牌,也开始打价格战,纷纷下调价格。

由于三星、索尼等本身的高端品牌形象,它们的价格战杀伤力巨大,使得一直占有中间市场的TCL不得不跟随降价。

“但是由于在品牌、产品品质上,TCL与三星、索尼等品牌的确有一定差距,消费者在选择时很容易就偏向了价格相差不大的日韩品牌。

”王成表示。

而越南本地家电企业的崛起更是将低端市场完全占领。

由于地域优势,越南本地企业大都采取了从中国进口配件、在越南本地进行加工组装的模式,有的甚至连机箱都从中国进口,它们做的只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组装。

“国内由于家电市场的充分发展,产能非常巨大,除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家电零配件工厂外,还有很多根本就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但是产量却惊人的家电零配件工厂,虽然它们的质量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但是因为价格的优势,很多越南本地企业都愿意从中国进口。

”加上越南政府给予本地企业的税收优惠、本地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这些本土家电企业简直就是“价格屠夫”,将农村市场挤压的更加狭小。

外部竞争惨烈,内部成本还将增加。

由于越南近两年来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同时政府又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水平,本地工人纷纷要求增加工资,这无疑又增加了成本负担。

“本来价格就没有优势了,想要降价,但成本却又不降反升。

”王成显得颇为无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对于TCL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巩固自己原有的优势:

渠道与服务,另外要增加产品,这是TCL突围的重要途径。

”王成表示,如果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降低成本,对TCL来说难度太大了。

与TCL不同,三星有着最完善的产品线,从小家电到彩电、空调,它们运用整体作战的优势,能够把成本控制的更低,价格就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而索尼由于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越南还没有解放时就已经进入越南,经营了半个世纪,培养起来的高端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保持如今较高的价格,越南本地消费者依然非常买账。

“我没有到越南之前也没有想到索尼那么贵,在越南还有那么高的占有率。

”王成说它们的优势是TCL没办法比拟的。

突围

即便是在国内,TCL赖以生存的很重要一条就是渠道,“得渠道者得天下”,TCL同样将自己传统发扬光大,让渠道的优势成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已有的渠道维护好,并且不断深化,”王成表示,这是TCL实现目前突围的有效途径。

现在一个月中,王成会有一半的时间花在拜访客户的路上,特别是越南的各个省城。

由于TCL在越南实行的是代理制,所以维护好当地的重要代理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一个地方排名数一数二的卖场,必须要将产品铺进去。

由于越南与中国在文化、心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语言有区别外,双方的行事风格还是颇为接近,他们也非常重视感情因素,所以TCL在维护渠道上加强情感营销,让代理商形成归属感。

“同时,要给他们提供完善细致的服务,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在当地做到卖场的前列,使他们在代理TCL产品中能够赚到可观的收入。

为此,王成带领自己的市场经理深入到城乡各地,不断与代理商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要求与问题。

包括检查代理商卖场中TCL产品是否都是足货的,型号是否都齐全,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广告宣传是否铺设到位等等。

“我要在每一个省找到一两个客户。

这样的客户在省里面做彩电做的必须是最好的,TCL品牌在他的商店里面要卖到全方位。

如果现在没有做到,我们会想办法帮他做到;如果目前我还没有进入这样的客户卖场,我们会思考怎么样才能进去。

我在这个商场有没有我自己的展台,有没有我自己的门头,我的展台的布置是不是符合我的要求,店员有没有做产品的培训,是否按照我的要求摆上了所有的样机,我在这个省里面能通过什么形式来帮助他提高销售能力,同时打击他的竞争对手……”王成说,“我要帮助他们想招。

”因为只有这样,渠道的忠诚度与粘度才会越来越强。

“内部人员的培训也必不可少,”王成说,“因为我们不是来做贸易的,做完一单就撤,我们是做实体企业的,是要在越南扎根长久做下去的,所以我们的人才也必须是长远的规划。

”对于内部职员,必须要有人员储备,而且本地化人才的素质必须快速提升,毕竟未来他们将是TCL越南公司的主力。

为此,TCL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部分内部员工,然后再由这些受训过的员工培养三个分公司的员工,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己的内部讲师。

“有一些认为越南人是因为懒所以才能力差,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误区,他们只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

”除了基层员工的培训,对于处于领导岗位的中国员工,也必须有人才规划。

由于中国员工往往都有轮换岗位的问题,所以不能因为轮换而出现工作对接的断档。

王成要求所有要轮换的中国员工,必须在自己回国前要带出两到三名接班者,在他们回国后这些接班人能够迅速接手工作。

当年TCL崛起之时,李东生曾提出渠道为王的策略:

“精工细作,深化渠道,先挖渠后放水。

先把渠道挖好,等有了好的产品进来,自然就能卖。

”TCL能够在家电市场上有今天的地位,与其对渠道的精耕细作分不开。

如今,TCL也将这种竞争优势复制到了越南,但王成却在为这“水”而发愁不已。

“我们售后服务非常好,网络建的也很健全,反应速度也很快,产品质量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这都是我们的优势,但是你想建立长远的优势,还是要靠产品,一方面有渠道、一方面我有好的产品。

”王成说,他现在就想着要让老板亲自过来看看越南市场,“百闻不如一见”,“这里绝不是想象中的拿国内的二流产品甚至是淘汰的产品就能打发的,越南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远超过国内人士的想象,必须要有足够的产品而且是好的先进的产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三星、索尼的高端成功已经证明了一点,“越南的消费者看重的还是品牌,是名牌,他们愿意为此花更多的钱。

2007年底,飞利浦全球总裁亲自飞赴越南督战;日本松下也调整自己的战略,将越南纳入核心市场之列,加大越南的支持力度;三星、LG、索尼也在越南市场上加大了投入。

在这个人口只有8800万的东南亚国家,家电市场的热度就如同他的热带气候一样,炙热无比,可以想象,再战越南的TCL将在这个到处飘着淡淡咖啡苦香的国度迎来更大的挑战。

中建摊薄的先行者

“中建(CSCEC)把工地搬到曼哈顿了,欧美建筑公司要小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这样描述。

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泰国拉玛八世皇大桥、俄罗斯联邦大厦、美国曼哈顿哈莱姆公园工程……一系列富于象征性的指标式建筑,均由中建承揽完成。

海外运营为中建带来了丰厚利润,据统计,中建海外经营的营业收入只占总公司的25%,实现利润却占到总公司的75%。

这其中就有越南市场的贡献。

挺进越南

中建总公司最早是在1992年随着中越两国政府的经贸交流活动进入越南市场,算起来也应该是最早走进越南的中国企业之一了。

但当时越南刚刚改革开放,经济较弱,建筑市场远没有大规模展开,因此承接的项目极为有限。

实际上中建真正展开项目是在1994年,当时一家台商企业要在越南建设电厂,需要工程承包商。

恰恰中建在国内就已经做过很多电厂项目,技术、施工经验都非常丰富,双方一拍即合,这也成为中建在越南抛砖引玉之作。

随着项目的展开,中建在越南的路子也逐渐趟开,不仅承接电厂项目,还将项目拓展到污水处理、环保项目、道路、桥梁、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等。

经营范围已经基本囊括了越南市场所有的建设项目。

2007年之前,中建在越南共有三个营业机构,一个是中建越南代表处,分别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设立分处;另一个是南方基础联营公司,这是中建为了项目承建方便而与当地企业联营注册成立的;第三个公司是与台商合作建立的中奥太平洋建设公司。

三家公司已于2007年统一合并为中建越南分公司。

据了解,目前中建在越南的中方人员有一百余人,越南籍管理人员将近五百人,雇佣的越南当地工人达到三四千人。

现在每年的合同金额达到1.6亿美元,完成项目收入大约在1.2亿美元。

截至2006年年底,中建累计完成和正在完成的桥梁工程有61座,道路122公里,房屋建筑70余万平米,电厂、污水处理等基建项目7个,监理工程63个,房屋设计工程32个。

看着这一张令人艳羡的成绩单,谁能想到它当初的艰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