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8737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 章末整合+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章末整合+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

第4章检测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分子(  )

                

A.仅分布在内表面

B.仅分布在两层之间

C.仅分布在内表面与上表面

D.镶在表面或贯穿其中

答案:

D

2人体肾小管细胞对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取决于(  )

A.肾小管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

B.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载体

C.肾小管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及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D.肾小管内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大小

解析:

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C

3观察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解析:

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它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液泡中的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

当外界溶液——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中央液泡会逐渐变小,原生质层缩小,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此时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能够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的细胞一定是活的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的细胞膜是全透性的。

答案:

B

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解析:

细胞膜上不同矿质元素的载体蛋白种类、数量不同,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不一定相同,A项错误;温度影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低温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B项错误;只有活细胞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C项正确;叶肉细胞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天津高考理综)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依次发生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观察甲和观察乙使用相同的放大倍数,无需调换镜头,A项错误。

甲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未失水前的状态,乙是其失水后发生质壁分离,而丙是其质壁分离后的质壁分离复原,所以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项正确。

发生质壁分离后,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对较高,C项错误。

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既有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也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D项错误。

答案:

B

6右图表示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特征是(  )

A.识别作用

B.吞噬作用

C.一定的流动性

D.选择透过性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膜包围了细胞内的一些物质,并将其分泌到细胞外,由此可知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

C

7右图为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分别在上面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并在洞内各插入一支口径与洞口相同的玻璃管,甲玻璃管内注入3mL清水。

乙玻璃管内注入3mL浓KNO3溶液,一段时间后,两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动情况是(  )

A.甲中升高,乙中降低

B.甲中降低,乙中先升高后降低

C.甲、乙中均下降

D.甲、乙中均上升

解析:

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所以细胞渗透吸水,甲玻璃管中液面下降;开始时浓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乙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由于K+和N

被主动运输吸收进入细胞液,细胞液浓度升高,大于KNO3溶液浓度时细胞反而吸水,液面下降。

答案:

B

8向牛膀胱内注入一半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然后将其浸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10min称一次牛膀胱的质量,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下图中的(  )

解析:

牛膀胱内溶液浓度大于膀胱外溶液浓度,膀胱外的水进入膀胱内的量多于膀胱内的水流出的量,使膀胱质量增加,直到膀胱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的进出保持动态平衡,膀胱质量不再变化。

答案:

B

9如右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馏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漏斗颈内的液面与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相同。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水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测蒸馏水中的物质。

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①漏斗颈内的液面下降 ②漏斗颈内的液面上升 ③烧杯内的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烧杯内的液体遇碘水变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蒸馏水遇碘不变蓝;食盐溶于水形成Cl-、Na+,可以通过半透膜,所以进入蒸馏水的Cl-遇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

答案:

B

10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

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B.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D.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红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只能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只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

答案:

C

11关于下图中序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分别表示细胞吸收乙醇和葡萄糖的方式

B.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的方式只有①

C.分泌蛋白只有通过①才能出细胞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②有关

解析: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运输。

答案:

B

12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概范围。

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右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a~d四种细胞状态,则下列选项中能表示细胞液浓度较精确范围的是(  )

A.c~bB.a~cC.a~dD.d~c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识图,看a、b、c、d与参照图所示细胞的液泡大小有何改变。

若液泡增大,则说明细胞吸水;若液泡变小,则说明细胞失水。

根据液泡变小的程度,可判断出细胞失水的程度,从而判断出细胞液浓度较精确的范围是a~d。

答案:

C

13右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刚开始时与膜外该物质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是顺着浓度梯度运输的。

最后跨膜运输速率不再增大,说明该物质运输还与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因此,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水和甘油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答案:

B

14如右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

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A.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解析:

a侧为红色的细胞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为清水,a侧溶液浓度大于b侧,a侧吸水,a液面高于b液面。

红色的细胞色素分子是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a侧为红色,b侧为无色。

答案:

D

15植物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作用,具体过程是:

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在移动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内。

以下对胞吞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是植物细胞摄取养分的主要方式

解析:

由题意可知,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需要消耗能量;植物摄取无机盐等矿质营养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C

16

(2017全国Ⅱ理综)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解析:

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

在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都有溶质进入细胞,A项错误。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大于细胞体积的变化量,B项错误。

2~3h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此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项正确。

0~1h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此时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项错误。

答案:

C

17右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不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C.当溶液浓度甲>乙时,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渗透平衡状态,但仍有水分子由甲→乙

解析:

不成熟的植物细胞以吸胀吸水(亲水物质吸水)为主,但仍能发生渗透作用,只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渗透平衡时,仍有水分子移动,只是单位时间内,甲→乙和乙→甲的水分子数相等。

答案:

B

18右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

的曲线。

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载体蛋白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蛋白数量

C.载体蛋白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解析:

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完成矿质元素的吸收。

从A、B两点对同一种矿质元素吸收量的情况分析得知,随氧气浓度的增大,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增大,氧气浓度增大说明呼吸作用旺盛,能提供较多的能量,说明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能量多少有关;对B、C两点吸收不同种矿质元素的情况分析得知,相同能量的前提下,吸收量不同,很可能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答案:

B

19葡萄糖在进入细胞之前必须先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这种结合的速率会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快慢。

下图中a、b、c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不同细胞的载体蛋白与葡萄糖结合速率曲线。

那么,在葡萄糖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这三种细胞对葡萄糖吸收快慢的程度是(  )

A.甲细胞的吸收最快、乙细胞次之

B.乙细胞的吸收最快、丙细胞次之

C.丙细胞的吸收最快、甲细胞次之

D.三种细胞的吸收速率相似

解析:

在葡萄糖浓度很低时,甲细胞的载体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速率最快,吸收的速率最快。

答案:

A

20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成熟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内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目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图中曲线表明这些植物细胞(  )

A.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B.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C.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

D.细胞膜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不发生质壁分离,随着蔗糖溶液浓度增大,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逐渐增大,题图表明这些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给你根系完好的水稻、番茄幼苗若干,新配制的含Ca2+、Mg2+、Si

等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培养液,烧杯等必要的用具,请完善下列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实验。

第一步,取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            ,并将健壮的水稻幼苗和番茄幼苗分别培养在两烧杯中,做好标记。

 

第二步,培养2d后,取出幼苗,分别测量 

 。

 

第三步,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若 , 

则说明细胞膜运输物质无选择性;

②若 

则说明细胞膜运输物质具有选择性。

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是否具有选择性;自变量为不同的植物;因变量为不同植物对本题所选用的三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是否有选择透过性;观察指标为培养液中离子的减少是否有差异。

答案:

等量的完全培养液 两烧杯中Ca2+、Mg2+、Si

等离子的浓度,并与原浓度相比较 ①烧杯中三种离子的减少量相同 ②烧杯中三种离子的减少量有差异

22(8分)右上图是某同学画的几个植物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结构的名称:

1    ;2

;3    。

 

(2)表示质壁分离的正确图解是    。

 

(3)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 。

 

(4)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

 

(5)将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如果不能复原,则说明 。

 

(6)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说明: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      可以通过    (由    、    和               构成)与外界环境的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从而进行                。

 

解析:

图a是正常的成熟植物细胞;图b表示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缩小的液泡周围是原生质层;图c将细胞核画入液泡内;图d将细胞核画在原生质层外,故图c和图d都是错误的。

注意两点:

一是图b中的2——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要误填成细胞质;二是3应是液泡,不要填细胞液。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会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

答案:

(1)细胞壁 原生质层 液泡

(2)b

(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4)细胞壁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

(5)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

(6)细胞液 原生质层 细胞膜 液泡膜 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渗透吸水和失水

23(7分)下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表是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对照表。

据图和表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被测物质

钾离子(相对值)

氯离子(相对值)

海水

0.01

0.50

细胞液

0.59

0.04

 

(1)图中1是          ,2是          ,3是        。

 

(2)图中1是构成细胞膜的        。

图中2在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时作为        起作用。

 

(3)从表中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    离子并向海水中排出    离子。

由此可见,该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    性。

 

(4)钾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解析:

(1)图示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1、2、3依次代表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和糖侧链。

(2)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排出氯离子,需要载体协助。

(3)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海水,氯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海水,说明该海洋植物细胞吸钾排氯,对不同的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4)钾离子、氯离子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说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排出氯离子。

答案:

(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多糖分子(糖侧链)

(2)基本支架 载体蛋白

(3)钾 氯 选择

(4)主动运输 钾离子、氯离子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24(7分)将浸润在质量浓度为0.3g/L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表皮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右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洋葱表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层在该过程中充当了     。

以下结构或物质属于原生质层的是    。

 

A.液泡膜  B.线粒体  C.液泡色素  D.细胞核

E.细胞壁

(2)请在坐标系中绘出细胞吸水力随质壁分离程度变化曲线。

(3)若将装片放在80℃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溶液仍保持质量浓度为0.3g/L)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清晰地看到细胞结构后为了更准确判断A处颜色,应该如何操作显微镜?

 

 。

 

(4)藓类小叶是否是观察线粒体的理想实验材料?

     。

为什么?

  

 。

 

解析:

(1)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部分组成原生质层,充当了半透膜。

细胞核、液泡内的成分不属于原生质层。

(2)随着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加大,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力也增加。

因细胞有质壁分离最大程度,故吸水力也有最大值。

(3)调节显微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图像清晰,调节光圈、反光镜可以改变视野亮度。

由题中所述“在清晰地看到细胞结构后为了更准确判断”,可得知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4)藓类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影响对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的观察。

答案:

(1)半透膜 AB

(2)如下图

(3)调节光圈、反光镜以改变视野亮度

(4)不是 细胞中有叶绿体,影响染色后的线粒体的观察

25(10分)变形虫内伸缩泡的周围有许多小泡,小泡周围又分布着一层线粒体(如右图),伸缩泡内液体浓度比细胞内其他部分低(只有细胞质的1/2)。

据研究,伸缩泡内的Na+是细胞质的33倍,而K+则是细胞质的0.85倍;伸缩泡周围的小泡要不断地抽取Na+,排出K+,才能形成比细胞质浓度低的小泡,这些小泡经融合并把液体排入伸缩泡内,再由伸缩泡排出体外。

(1)变形虫细胞中的伸缩泡结构与大豆叶肉细胞中的     结构非常相似,联系变形虫的水生环境,推断伸缩泡的功能可能是              。

 

(2)图中伸缩小泡的周围分布着一层线粒体,其原因可能是                          。

 

(3)将变形虫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为什么?

 。

 

(4)若将变形虫置于食物(细菌)丰富的环境中,它会伸出伪足摄食。

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

 

(5)变形虫细胞膜与人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相比,其膜蛋白种类和数量如何?

 

 。

 

答案:

(1)液泡 排出细胞内多余的水分

(2)小泡排出K+、吸收Na+,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3)不会 变形虫是原生动物,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

(4)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比人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的膜蛋白种类和数量都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