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92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docx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

书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乃至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加强修养是必须要读书的。

那么,目前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如何,对他们的发展情况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及特点

  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在专业课、外语、计算机这三项学习上面平均花去的时间至少有9-3个小时。

大学生“人气儿书”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常逛一次书店的间隔时间为一周的占29.27%,半个月的占32.93%,一个月的占20.73%,半年的占17.O7%。

除了专业书之外,比较喜欢的书中文学类占22.73%,艺术类占6.82%,经济类占3.41%,社科类占1】36%,政治类占2.27%,小说类占27.27%,生活类占6.82%.传记类占10.23%,哲学类占7.95%,其他为1.14%。

当问到买书时,最先考虑内容的占67.86%,定价占l9.o5%,封面占2-38%,作者占9.52%。

出版社占1.19%。

  

(一)实用阅读严重。

大学生对于名著的远离正在成为常态

  实用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倾向上,多数同学的阅读与就业有关、与进一步深造有关,不少大学生认为“满腹经纶在胸.不如满纸证件在手”.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想在校期间多学习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多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自己就业的优势。

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

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

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时间看书,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之外还要拼命读英语,根本没有时间看什么名著。

从某一个角度说,现在学生读的书并不少,但其中很多是功利性强、实用性较强的书,而与自己看似没有直接关系、能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人文类名著却极大地减少了,这是目前最大的隐忧。

有很多大学生已有好几年没有读过世界名著,而校园作品、网络文学及武侠小说成为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前三位。

其实.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读的书还应包括哲学精品著作、文学名著、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充满理论色彩的作品、史学专著、领导人的著作等等。

读这类书可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思维能力。

  

(二)大学生网上阅读越来越流行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更是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全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仅为49.3%,各类数字化媒介的阅读率占到24.5%,其中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主要阅读方式。

有调查发现: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有接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

上网干什么?

40%的男生、20%的女生选择了玩游戏;60%的男生、70%的女生选择了聊天。

却只有10%的大学生每天除上课外,读书时问不超过半小时,读书4小时以上的占不到13%。

有近30%的同学表示,读书最多的时段是考试前一个月,有18%的同学只有在考试前几天才去读书。

然而,此时的读书就是以通过考试为直接目的了。

调查问及“网络的普遍应用对大学生读书有没有影响?

”时,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

只有5-3%同学认为没什么影响。

进一步调查。

显示37%的同学表示上网占用了读书时间,35%的同学认为上网改变了读书习惯。

同时有31%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读书心态有影响,17%的同学认为网络环境破坏了读书环境。

  现在的人都说很忙,大学生也是这样,即使有空也会去上上网关注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到网上下载文章读。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

高校学生直被视为一个最主要的阅读群体,但同样他们的纸质媒体阅读目前也在大幅度下降。

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偶尔有些空闲也只愿翻翻“轻松快乐、不用动脑筋”的娱乐休闲类书籍。

上世纪一代的大学生,就想进书店或者图书馆,目的只有接触书。

他们大多数觉得时间宝贵、读书机会难得,千方百计地找时间来读书。

可是现在不同了,成百上千种的书摆在那儿,有时候看都不看一眼。

  (三)快餐式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

  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与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有关。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受社会商业、时尚文化的影响很大,读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大学生学习紧张,需要情感上的快速放松,这就促使他们选择直观的、“快餐类”的、不需动太多脑筋的作品。

心里想的是如何快速成功。

剩下的时间只够用来看这样一些书:

像方便面一样实用、快速、方便。

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

其主要原因是学术专著晦涩难懂且与成绩好坏无直接关系。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在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面前茫然、焦虑和浮躁。

大学生阅读往往是泛泛阅读,呈现出一种整体浮躁的状态,读书将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不再有精读。

不读书的直接结果是,思考的人少了,行动的人多了。

阅读本身不应该设定边界,阅读不仅仅是读书,网络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技带来的优势更是无可替代的,传统阅读是社会历史沉淀的结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不管从什么渠道获取知识,都是替代不了读书的。

读书可以帮助人系统地获取知识,可以在阅读中思考。

这就是读书的独有魅力。

  (四)“先锋文化”等休闲类阅读成为流行热点

  跟踪社会流行热点,大学生读书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思潮所左右。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多元化程度的提高,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大,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果我们直面现实,对这一变化进行冷静、客观地审视,就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

大学生在读书思潮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确有越来越浅薄的趋势。

高雅阅读渐被冷落,休闲阅读成为时尚。

在他们看来,阅读不是为了审美、鉴赏和品味,而是为了感官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

卡通漫画、游戏、影视、MP3等大众消费文化也对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高雅阅读和休闲阅读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显著。

“休闲”、“时尚”成为大学生广泛阅读的对象。

在他们看来阅读不是为了审美、鉴赏和品味,而是为了感官的满足与情绪的宣泄,因此这样的阅读缺失崇高感,缺乏鉴别力,更不要说对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

这一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大学生钟情于“快餐文化”和多媒体媒介等,他们的语言能力受到影响,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阅读能力的弱化。

大学生读书思潮具有一定的休闲和功利色彩。

实际上,它是社会心理在大学校园特定情境中形成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的反映。

同时,大学生读书思潮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

大学作为“书香社会”,从人际传播角度来看,群体的阅读取向具有“劝服性”的功能。

因为部分大学生独立性较差,思辨能力较弱,缺乏个体倾向性的阅读观,阅读兴趣容易随波逐流。

  二、读书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想要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加强修养的话,是必须要读书的。

书籍中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文化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的载体,是衡量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既是群体亲和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之源,是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推动力,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大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而素质就是来自于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这种文化修养内化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欠缺,导致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精华了解不足,传统文化素养较低。

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对冲,现在大学里学术气息平淡,爱专业、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越来越少,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浮躁之风的侧面反映。

《Lig·大学》认为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改善社会陋习,实现民族复兴勇担重任。

因此,大学生读书不仅是知识量的积累,更是精神修养的必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历史、触摸社会、眺望未来,进而成为兼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思想、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孑L子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可以说是对读书治学之道的极佳概括。

今中外几乎所有杰出的伟人都是博采众家之长而成大器的。

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科学发展迅速,各种新知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

当前的大学生要防止专业知识的狭隘性和单一性.应该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以广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蓄,使治学具有开拓的眼光和开阔的胸襟。

“审问之”,若“只以多读书为博学,是第一义己误”(清-颜习斋)。

“慎思”对大学生治学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知识的内容、类别、层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我们更需要慎思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作为大学生要慎思而明辨,注意远离不良信息,坚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书中的各种思想、知识、观点等,是大学生在读书过程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方法。

比如在对待继承世界文化的问题上,应该学会明辩、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文化的多元共生要求异质文化的相互了解。

这了解的基础,既有学术的渐进,又有知识的普及。

“笃行之”,儒家主张将所学知识付之于行,经世致用,关键在于切身实践,学习后还要在实践中运用。

有句名言: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三、大学生读书思潮的变迁

  读书求知一直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旋律,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读书思潮的潮起潮落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读书思潮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加以引导。

对大学生的成才,对形成健康的校园读书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一股风气。

“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在校大学生读书思潮的主要趋向,读书求知热表现为“名著热”、“哲学、美学热”,反映了当时大学生全方位探索人生的热情。

一时间,大学生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学知识、学科学的读书热潮。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极大地激发了当时在校大学生的读书思潮。

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译本问世,成了当时大学生谈论的焦点,对新技术革命主题的热衷,反映他们超前的价值意识。

至此,大学生读书思潮开始呈现出向多向、多维、多元发展的趋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主题,关注与参与改革成为当时莘莘学子的校园热点。

这时候,最有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抽象层次最高的哲学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如时间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使得当时在校大学生读书的同时变得心浮气躁。

此时的大学生更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类的论著、人文思想方面的论著、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的专著、情感方面的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大学生就读和择业与市场经济接轨。

读书更注重自己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像谈判技巧、生存哲学、成功之道、人际交往等类书渐为流行,这说明大学生开始关注如何提高个人素养、充实精神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读书求知趋于务实。

一些涉及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实用心理学、经济体制改革、个人实用技艺等方面内容的书籍成为大学生较为喜欢的课外书籍。

  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毕业分配制度的深化,使得读书求知不再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坐而论道的群体方式,而是已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扩大知识面、增进综合素质的个人行为。

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的读书思潮逐渐趋于务实、功利与理性。

具体表现为关注经济类图书、就业指导类图书和专注外语、计算机书籍。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大,同时,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读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有越来越浅薄的趋势。

无论是从读书面、读书量还是从读书方法上,他们都表现出某种欠缺,甚至是严重的欠缺,更值得高度关切的是从他们的读书态度中折射出的某种倾向:

功利思想日益严重,传统大学精神面临消解,高雅阅读渐被冷落,休闲阅读成为时尚,在他们看来阅读不是为了审美、鉴赏和品味,而是为了感官的满足与情绪的宣泄。

这一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提高大学生读书质量的建议

  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到读书时,认为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

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

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嘲么,大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应该读哪些书?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有效读书时应该做些什么?

  

(一)大学生要读“好书”

  温家宝认为,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灵魂的书,激发人斗志的书。

其实历史上,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这些书带有永久性,因为它经过多次淘汰而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早已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初千人争读一本书的整体氛围,转而演变为今天多元、实用、多维发展的态势。

我国教育界众多知名人士认为,大学生在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应该读三类书:

文学,史学,哲学。

中外有关书籍都要适当阅读,才可能形成合理的文科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有专家建议有偏重地阅读:

大一期间,应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加强对外语的学习,要尽可能地加大阅读量,广泛涉猎;大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一定的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问题不是很大,要加强人生修养书籍的阅读,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大三时,是一个逐步深化阶段,要注重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扩大阅读面,或者多读一些学科知识前沿的著作。

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文史类的学生读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经典书籍,理工类的学生应该读学科知识最前沿的书籍。

建议学生改变阅读的功利心态,每天至少要读一点“闲书”。

这些书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

  

(二)大学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如果说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该读书的时候,整个中学六年,因为中考、高考的压力,许多该读的书没有读,到了大学时代正是读书的好时候,然而,读书照样离得那么遥远。

究其原因,这个时代的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正变得躁动不安,为生计而不安,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不安,为迅速变化、难以把握的外部环境而不安。

读书是需要静心去做的事情,当前大学生“不读书”的关键还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同时,中国大学生阅读习惯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

学生读书没有“压力”,就是说大学很少给学生阅读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大多由于高考考试分数的驱使,不是基于自己真正兴趣而选择大学的某个专业,所以从踏人大学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欠缺主动积极求学意愿的命运。

当前的大学生读书是毫无压力地凭着个人兴趣选择看书,那么,能否通过读书更好地学习并完善自己就全凭个人兴趣和志向来决定了。

因此,在读书的选择上学校要给大学生一个计划和一定的压力。

  (三)高校应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他们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

一些大学生缺少基础的人文素质,文化底蕴不够丰厚,读书范围小,知识面狭窄,很多大学生还未摆脱中学时代的那种被动的教育模式,不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不知道如何安排好课外读书时间。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方式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心理智慧、人生体悟与阅历经验等传授给受教育者。

目前,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锻炼,从而淡化或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抵御拜金及拜物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空虚和自我失落。

学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追求,不喜欢读这方面的书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上的误导所造成的,致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过分着重专业的学习,关注技能性书籍或闲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品质修养,甚至有人认为学习人文知识只是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的一种消遣与时间的浪费,这种人文知识在培养人才目标上的淡化,造成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在大学期间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读“好书”,并进而提高个人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四)拿起书本,改变依赖网上阅读的习惯

  高等院校是现今国内网络覆盖率最高、网络使用最集中、最普遍的地方,而且由于互联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迅速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的“第一媒体”。

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大扩展了精神世界,但各种不良信息也会大量涌人,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

  如果一些学生以为网络是个无奇不有、无所不包的超级帝国。

那就大错特错了。

网上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网上的书籍与知识也是不完备的,网上阅读只能算浏览。

而文科学习涉及到的好多书籍,需要精读,就是说需要一个反复阅读、咀嚼思考的过程。

一个具备相当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仅仅能够获得信息还不够,还必须经过努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培养一种思考能力,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学术训练,以至能够加工、利用这些信息。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个心智健康发展的有用之才,不可能绕过“读书”这道坎。

  此外,社会应净化文学园地,多出精品;出版界人士能够慧眼识真金,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出版好书上,把关严格一些,出版慎重一些,少一些金钱名利思想,多一份社会责任,这样读书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