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96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2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经典《吠fei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

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罗马教育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首先是僧侣教育,其次是骑士教育。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包括: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以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第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第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

3.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有关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盛行时期:

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佩斯泰洛奇、福禄培尔等

基本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2.社会本位论

产生时间:

19世纪下半叶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

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创建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小学的教育目的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小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初步具有党的思想情感,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小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小学在美誉方面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据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三节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发展。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口发展状况。

4民族文化传统。

5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

2.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它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壬演学制

1902年,由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演学制”。

这一学制虽然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

(2)葵卯学制

1903年清政府名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葵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在教育部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4)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2.老解放区的学制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3)依靠群众办学。

3.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1)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③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④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是:

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果,并列专章专门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主要包括:

①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③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④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⑤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⑥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有: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2.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

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正式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都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不能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和行动、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又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在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都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这样,教育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科技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教育在内容上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特征。

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一般是指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

2.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他的实践者及事件本身有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就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

它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总和,是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是学校管理的杠杆。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校园文化也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支付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人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理论观点: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孟子

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心。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荀子白板说:

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今多数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持这一观点:

个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先天遗传的素质、机制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2)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别差异等。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通常指社会环境,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学下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身心才能起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变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的儿童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

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

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肉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

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