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305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docx

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

福州一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2010-5-17)

高三语文学科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嗳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臣欲奉沼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太史睛澜先生①传

(清)林则徐

古人学邃行优,其素所抱具见渚施为者,皆有其实诣存焉。

汉制,举博学,诏孝第,策贤良,未尝不求实学实行之士,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

后世礼为虚文,乐为虚器,诗书不过袭取,道德亦为虚名。

若吾乡晴澜太史,曼乎远矣。

幼聪颖特出,而又嗜学。

初试时兄弟三人,驹齿犹未落也,所试无不利。

睛澜于诗文外兼工书法,才擅三长,每出人头地,而诚静自若,初无嚣矜气,然而声名著甚。

群矜其腹之富,才气之大,笔力之雄健,未知其如何读书,数载中何以兄弟同膺选拔,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

若此几疑乃翁训课有异授。

迨询其渊源所自,乃翁立斋孝廉公,素重实学、崇经术。

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文,不袭前人常解者。

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博览于史传百家,佐以欧苏,探乎濂洛,真积日久,根底深厚,非若竟习时艺者,学植剪薄②,文体卑弱。

昔人谓昌黎韩子文约六经之旨,功起八代之衰者,此也。

夫学之原本经,籍文以阐之,非游刃穴墟、挥斥八极、高远以希智惊愚也。

由是以学古有获者,体诸身而为行,亦非必有奇迹异躅震耀一时也

晴澜性端谨温厚和平,初无奇崛异人处。

而其庭闱中,奉侍祖父母、父母,得重闱欢,恭兄友弟,怡怡如也。

宗族中,恂恂然循子弟职,无所表见。

然而无所表异于人者,其真诚实行,正为人所不能及。

他如笃亲友,则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事,如亲兄弟然;厚乡里,济荒歉,不惜重资运米平粜,其时米未运而心已运之。

诸如此类,皆济人济世之实心实事,未与他人道者。

居恒自省功过。

有《日省篇》亦乃祖志轩《问心篇》之旨,不求人知,益其功愈密,而德益厚,品弥高,有言所不能声者矣。

甲戌,晴澜入馆,派习国书。

徐曾习之,谊兼枌榆③,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益厚,获渝其学问品谊。

不数年,乃兄霞城弟鉴湖,相继入庶,悉其起居。

道光十四年甲午,京察,霞城以一等授镇江守,同事江左:

又悉其里居懿行,益重其为人。

而惜其不获永年,以展其经济也,爰叙其生平,述其梗略,见其实学之足为世范,而不愧古人焉。

选自《林则徐全集》第五卷

注:

①龚文炳,福建光泽县山头关新丰村人。

字翘才,一字仲彪,号彪观,一号晴澜,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嘉庆十八年从生员选为拔贡,同年乡试录取为举人,翌年殿试荣获进士,朝考第七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病回家静养。

道光六年病愈后再度赴京,不幸中途旧病复发,卒于汉阳:

终年四十二岁。

②学植剪薄:

学植,又写作“学殖”,指学问的积累与增进;剪薄,又写作“翦剥”:

耗尽的意思。

③粉榆:

汉高祖的故乡。

汉高祖初起兵时祷于枌榆社,后作为故乡的代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然而)

B.初无嚣矜气(开始没有)

C.不蹈恒蹊(遵循)

D.居恒自省功过(检查)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晴澜先生德厚品高的一组是()(2分)

①同膺选拔,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

②每出人头地。

而诚静自若。

③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

史,不袭前入常解者。

④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事,如亲兄弟然。

⑤不惜重资运米平粜。

⑥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益厚,获谕其学问品谊。

A.①②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②④⑤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晴澜先生才擅三长,完全得力了:

他父亲的与众不同的教诲与督促。

B.晴澜先生兄弟三人“同膺选拔”与他们都聆听正确的父教不无关系。

C.晴澜先生讲孝悌、重视亲友、厚待乡里。

D.作者在京城为官时就与晴澜先生密切交往,了解他的学问品行;后来在江南为官:

又从晴澜先生的兄长那里得知他辞宫归乡后的美好行为。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博览于史传百家。

(2)而惜其不获永年,以展其经济也,爱叙其生平,述其梗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6.俗语说:

下雪不冷化雪冷。

诲作中哪些地方体现“雪融”?

(2分)

7.二、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9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在大观园摆宴时,鸳鸯、王熙凤有意把她作女清客逗笑以取悦贾母;刘姥姥经典—句: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让众人大笑不止。

如此这般,这位老妇似傻若愚娱乐大众,却也是,心知肚明,心甘情愿。

(《红楼梦》)

B.觉民抗婚。

觉新同情觉民,在高老太爷的威压下仍然帮助觉民,故意说觉民和对方的八字犯冲。

觉民逃离高家后,无奈之中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却被觉慧拒绝,还成了觉慧指责和嘲讽的对象。

觉新对此非常不解,也十分痛苦。

(《家》)

C.吴荪甫拿着孙吉人的“草案”,—面看,—面憧憬起来:

烟囱如林,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富有经验的他清楚知道起点不妨小些,可是计划中的规模不能不大,这么想着便觉着双桥镇失陷不算什么事,他兴奋得脸上的疤—个个冒着热气。

(《子夜》)

D.在参与审讯马斯洛娃一案时,涅赫柳多夫想起了与她的那段往事,并深感愧疚。

他真诚地希望马斯洛娃能原谅他。

为此,涅赫柳多大还在陪审员辩论时据理力争,成功帮助马斯洛娃减轻刑罚。

最终这次判决使马斯洛娃被流放西伯利亚。

(《复活》)

E.欧也妮丈夫去世后,富有的她依旧过着当年那种拮据的生活。

她也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可她还是成了许多索漠人关注的对象,因为某一家人正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寡妇,如同当年克罗旭他们—样。

(《欧也妮。

葛朗台》)

F.堂吉诃德和桑丘蒙眼骑在木马上,公爵夫妇等人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空中飞行,最后他们点燃了马肚子里的花炮,把烤得半焦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抛下地面。

这主仆二人,爬起来四下张望。

“三尾裙”和那队满面胡子的傅姆都不见了,花园里那些人好象都昏迷在地。

(《堂吉诃德》)

9.填空题。

(2分)

(1)下面的一副对联写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生的主要经历。

参考示例,写出所列项目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个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

!

三顾茅庐

东和:

六出:

(2)简答题。

(3分)

聂赫留朵夫把—张早年的合照送给马斯洛娃:

马斯洛娃看完照片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00字以内)(《复活》)

(二)文化经典(6分)

10.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早又从而牧之,是。

以若彼濯濯①也。

人见其灌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

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②其良心者,亦犹芦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孟子·告子上》

注:

①濯濯:

无草木之貌。

②放:

丧失。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山之所以光秃秃的、是因为它身处市郊,树木被砍伐:

新长出来的枝条嫩芽,又被放牧到这里的牛羊吃掉。

B.人们见牛山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C.有的人的善心天天被砍伐,所以他的善心就丧失了,就像树木被砍伐光一样。

D.人的善心一旦被砍伐掉,就不可能再滋生出来,所以人们对待善心要特别慎重。

(2)“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1-13题。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

这是—个公认的、几乎无异议的看法:

通俗文学主要以“俗者”为阅读对象。

平凡的“俗者’的生活,曾经在世界各国的近观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赓续不断的表现。

把普通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是近代作家用以反叛古典精神的世界性特征之一。

我们不会忘记,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现代作家出于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沉重痛楚的感情扫描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努力揭示平静状态下俗者生活的悲剧性本质。

值得我们寻味的是:

以“俗”为帜,以“俗者”为阅读对象的通俗小说家反倒对俗者的俗生活很少关照,新派通俗小说显现出鲜明的“非俗”的趋向。

它们所描写的具有不寻常人生经历的人物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超脱俗生活的世界,新派通俗小说家不去表现平凡的、平常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却能够吸引住数以万计的过着平凡而平常生活的读者。

文学作品有时会由于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的亲近性而获得较广泛的读者。

中国现代一部分作家曾力求以“写大众”实观“为大众”。

事实上,尽管大众可能欢迎以自己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种亲近感。

他们并非都爱看、只爱看、特别爱看反映自己处境的故事

在“为大众”与“写大众”之间,在“写大众”与“被大众读”之间,潜存着深刻的矛盾。

拿鲁迅的创作夹说;没有人怀疑他为大众而呐喊的动机,但他的《呐喊》不是写给华老栓们、闰土们而是写给他期望中的“疗救者”的,而大众无法理解鲁迅为他们进行的“呐喊”也绝不单由于表现形式的隔膜。

鲁迅提倡和向往“文艺的大众化”,但是,就他最重要的作品来讲。

无论怎样对其施行通俗化处理(除非砍删和扭曲原作最宝贵的内涵),也难以获得普及性效果。

鲁迅某些小说与散文长期被收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少年们能够接受的只是鲁迅作品中较为浅显的层面。

如果我们将鲁迅作品普及的希望寄予于全民族文化水准的提高,这种希望的实现仍然会是有限度的。

鲁迅在论“文艺的大众化”时写道:

“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

”值得讨论的是:

在这里,“难易不同”是否标示着同一文学走向上的不同层次?

能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难”的作品转化为“易”?

我想,如果我们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这结论的适应范围将是有限的。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它显示着另—文学走向。

1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作品虽然是“为人众”的,但是并不能真正普及,

B.如果全民族文化水准提高了,鲁迅作品就会得到全面的普及。

C.不管朴会环境如何,鲁迅作品的“难”对一般渎者来说都是一‘种限制。

D.鲁迅的作品普及的“限度”庄子它并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是否以普通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这是判定它属于现代还是古典作品的标准。

B.通俗小说—般不表现“俗者”的平凡平常的生活,因为“俗者”往往更爱看非凡的人生经历和波澜起伏的故事。

C.—部作品的描写对象与阅读对象可以是一致的。

也可以有大差距。

D.中国现代作家努力表现平静状态下俗者的生活,是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的。

13.通俗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2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清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选择

(美)罗·克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

”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

她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则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纳年轻艺术家说:

“我—直想得到一至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

”年轻人称赞道,“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白皙,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

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地懂得,文雅能给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

”她说,“我并不相信这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证明。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

’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

15年前,我还是一个笨拙的学生……”

肖夫人略为停顿,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于是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

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

虽然他—直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

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个是穷得丁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

”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经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一个是——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不可估量。

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

他也像那个学艺术的学生—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佳话茬儿,免得自己打哈欠。

“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

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任何办法。

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入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那曾为—家名为《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

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

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又将年轻人介绍给她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15分钟。

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

还借给他—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肖先生稍坐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

”肖夫人叹道,“我想你猜到了,那就是另外一个。

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

”年轻人淡淡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

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

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

”年轻人十分惊讶?

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

”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

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

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子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B.小说通过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肖先生,目的是要借肖先生之口交代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的境况。

C.肖夫人是个富有的人,但对自己丈夫经常周济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不以为然。

D.肖先生由—个穷学生变成一个富有的成功人士,与肖大人的选择不无关系。

E.本文的结尾点明肖大人的选择,给渎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富有戏剧性。

15.在交谈过程中,年轻人对肖大人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4分)

16.通过这—次做客的经历,你认为年轻人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简要分析。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钟敬文:

耕作民俗园地的农夫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

尽管身为大学者,但生活中的钟敬文,总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晚年的一次聚餐,他和同桌人开起自己的玩笑:

“哎呀,你们吃吧,我这个无齿之徒’,对付不了这些菜了,”过了一阵,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碗热汤面,他又哈哈一笑:

“这就对了,我这个人就是‘欺软怕硬’,你们可别学我。

每年春天,北师大的校园里开满了玉兰花。

有学生来家里拜访,谈着谈着,老先生也会童心大发:

“走,我带你看玉兰去。

”然后不由分说,揪着学生就走

但在一些时候,钟敬文却有另一副迥然不同的严肃面孔。

有人记下了1984年《民间文学集成》北京定稿会上的场景。

这是一部400卷,4.5亿字,有10多万人参与的浩大工程,大小会议开了数十次。

几乎每次开会,作为主编的钟敬文都面色通红,激动地重复一句话: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指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集成工作),这就是文化战线上的万里长城!

而另外一个场景也同样被人口耳相传。

此时,钟夫人病重,已卧床不起,早晨钟先生离家时,夫人朝他摆摆手,示意叫他放心去开会。

晚上回来,又辅导了一位等侯多时的研究生。

当他再奔向病床时,钟夫人已说不出话,不久便与世长辞。

钟先生与夫人情深意重,整日落泪,他把1930年代与夫人的新婚合影挂到床头,赋上“梦魂归兮”的诗。

可在追悼会后的第二天,他又出观在定稿会上。

早在1926年,他就在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

来往的客商,海边的渔民,店里的工人,田里的农民:

都是他的访谈对象。

他将访谈整理之后,投寄到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原本被讥讽为“破铜烂铁”的“野生文艺”,也第一次出现在这所中国第一学府的校刊上,他将搜集到的疍民民谣整理而成的《疍歌》一书,曾轰动一时。

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的作品里,就常回荡着《疍歌》中的旋律,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台风》、《军港之夜》等乐曲,也皆来源于此。

1949年后,他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开设了第一个民间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班,并和郭沫若、老舍一同筹建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人们所公认的是,“现在研究民俗学的学者,基本都是钟老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不过,“中国民俗学之父”对自己却有着这样的评价:

“我是时代的小人物。

生平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赫赫声名,只是一个耕耘时间较长,涉猎园地较广的诚实的农夫而已。

他撒下的是这样的种子——一直到95岁高龄,还兼着多份工作:

带博士研究生、审稿、写书、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同时还在主持数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97岁时,教学楼的电梯坏了,老先生还亲自爬上6楼,给博士生讲了3个多小时课。

每天清晨,钟敬文都要散步。

大多数时候,路径是固定的,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改变行走路线——直奔博士生宿舍。

民俗学专业的博士生们得知钟先生来了,便纷纷从床上滚下,穿着睡衣迎接先生上楼。

此后,他的弟子大多很早起床,不敢懈怠。

让钟先生感到自豪的是,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这门学问,是“所有学问的根源”。

他常和学生说的话是:

“哪种文化能离开民间?

这是我们的‘根’与‘本’。

女儿钟宜也记得,刚开始禁放鞭炮时,父亲很明显地表示了抵触的情绪,那一阵,只要有人来采访,他就会揪着来人,絮絮叨叨重复五六遍:

“中国的文化,就是靠这些传统来维系的啊!

他拒绝使用电脑,而且总和儿女们抬杠,有时候他们的电脑坏了,老先生会幸灾乐祸地说:

“你看,又出问题了吧!

计算机还是没有笔可靠”

1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钟敬文先生用“无齿之徒”“欺软怕硬”形容自己,表现了其可亲、可近、可爱的一面;揪着学生去看玉兰花,则表现其率真的一面。

B.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保卫国家的重要屏障,钟敬文先生用它来比喻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可见钟敬文先生是把民间文化遗产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来看待的。

C.钟夫人病重,已卧病不起,可钟敬文先生依然起早去上班;晚上回来,又辅导了—位等候多时的研究生,当他再奔向病床时,钟夫人已说不出话,不久便与世长辞。

可见在钟敬文先生心目中,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事业比夫人重要。

D.钟敬文先生每天清晨都要散步,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直奔博士生宿舍。

老先生的以身作则和严加督促,使他的弟子大多很早起床,不敢懈怠。

E.钟敬文先生拒绝使用电脑,有时候儿女们的电脑坏了,老先生会幸灾乐祸,这反映了老先生对现代科技的抵触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15.本文在描写钟敬文先生时,使用到正面描写平法,请举两个例子并做简要分析。

(4分)

16.钟敬文先生将自己比作“农夫”,联系他的形象,谈谈这里的“农夫”包含了哪几层的含义。

(6分)

四、语言文字的运用(13分)

17.下面是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识。

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宴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3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张磊承诺向耶鲁大学捐款八百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美元,所捐金额将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记录。

据报道,张磊曾是中国某省的高考状元,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在他是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老板,他说“耶鲁改变其一生”。

材料二:

张磊承诺向耶鲁大学捐款的新闻一出,网友立刻对“张磊”展开“人.肉搜索”。

不少网友对”中国丰字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的做法无可厚非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

请简要回答。

(7分)(150字左右)

六、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一段话,按照要求作文。

史铁生在回复北大附中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

“……就算你北大了清华了,剑桥了哈佛了,‘诺贝尔’了,就一定是成功的人生吗?

比如说,你——辈子也没别人一阵子跑得远,这咋办?

又比如说,你一阵子比别人一辈子跑得还远,然后又咋办呢?

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

一一这就算我留给各位后生高才们的问题吧。

……”

请揣摩史铁生话中的含义,以“‘一阵子’与‘一辈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