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05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1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科学与技术》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x

电大《科学与技术》期末复习归纳总结

绪论

思考练习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16世纪是以科学家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科学家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__________科学家,为代表的“实验工厂”时代。

今天,科学已经进入了______________时代。

(爱迪生、跨国建制)

2.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

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工具、规则体系)

二、名词解释

1.高新技术:

通常是指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三、简答题

1.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要点一: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它们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恩格斯曾经指出:

“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而经济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技术的进步,再促进科学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理论处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

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由生产和技术转向了科学,科学在今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它正是以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

不难理解,如果缺少现代生产技术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科学理想的实现,以及科学认识向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深入推进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继续成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或最终原因。

要点二: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这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科学发展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其动力。

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学的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

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结果。

(2)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的矛盾。

科学理论中经常充满着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在同一学科中,由于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不同,还会形成不同的学派。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就使那些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论,不断被更完善的学说所代替,所以对科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

参考答案:

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

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

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

技术变得越复杂,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

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和超导体),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

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讲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填空

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一、填空题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科学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2.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

_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信息、生物)

二、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指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2.电力革命电力革命指的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四、简答题

1.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答: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

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

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五、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世界变小,成为地球村。

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如:

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

总之,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更开阔。

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

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第二章核物理与核技术

一、填空题

1.原子中的电子绕核的半径约为_____________纳米。

(0.1)

2.原子核由___________和中子组成。

(质子)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是衰变、_______________和聚变反应。

(裂变)

二、名词解释

1.核电站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

2.原子核原子核可以看作是原子内部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半径为10米、集中了原

子质量的99.97%的核心。

3.核力原子核内核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简答题

1.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答: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光的速度为c=3×10km/s,是一切

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

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反之,每减少△m的质量,就意味着

释放出△E=(△m)/c的巨大能量。

也就是说:

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

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2.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答:

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

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

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

当然,由于核电站

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

但总量少、

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

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

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

物。

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

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

保证的。

第三章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

一、填空题

1.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

________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_______________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定量、动态)

2.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二、选择题

1.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三、名词解释

1.材料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2.超导材料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3.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

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第四章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全能性参考答案: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2.基因工程参考答案: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细胞核参考答案:

细胞核贮存了该种生物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分化和繁殖。

四、简答题

1.简述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参考答案: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并且这些外来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药品要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消费安全评估。

(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基因治疗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还存在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种种安全性问题。

第五章现代宇宙学、地球科学与空间技术

一、填空题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恒星、星云)

2.宇宙的年龄大约在_____________亿年。

(150)

三、名词解释

1.星系——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简答题

1.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2.简述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参考答案: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

宇宙处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称为“太初第一秒”。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极其炽热、致密的,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当时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有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成为热平衡状态下的“宇宙汤”。

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

化学元素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中子和质子开始核聚变过程,所有的中子迅速合成到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核中,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这一时期还合成了其它轻元素,如氘、氚、锂、铍、硼等,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这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

这个阶段,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

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先后形成了各级天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

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人类也终于在地球上诞生了。

第六章计算机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_____________,它诞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年。

(Intel4004、1971)

2.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年。

(达默、1952)

三、名词解释

1.计算机病毒

参考答案:

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2.计算机网络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将两台以上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某种通信介质并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实现互连的系统。

算机网络

四、论述题

1.论述你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要点一:

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

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

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

要点二:

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

当人们卸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粉饰,再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虚拟的世界时,人们是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容易淡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网络的虚拟性,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也给与各种欲望的膨胀留下了一片的“沃土”。

于是,一切在现实社会中视为离经叛道、另类甚至卑鄙龌龊的事都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大放厥词。

要点三:

网络道德的问题也折射出真实社会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在网络中都有表现,只不过由于约束的松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而已。

要点四:

网络道德失范特别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对于是非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青少年学生较难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要点五:

要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符合网络特性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二,加强真实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三,提高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七章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一、填空题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酸雨、臭氧层破坏)

2.环境科学分支有基础环境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环境学、环境学)

三、名词解释

1.物质生产力表达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2.臭氧层破坏:

是指人类大量使用作为致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造成大气的臭氧层逐渐减少,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的现象。

3.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环境质量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其中心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

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

3.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答: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维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保证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合理增长的精神需要。

归纳起有以下几点:

(1)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完成“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洽和多维临界阈值匹配。

(4)寻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的科学组合。

(5)有序地控制并达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资源能源的消耗速率、生态的退化速率”三个“零增长”。

(6)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7)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消除贫困和不合理的区域差异。

五、论述题

1.你如何理解“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答:

要点一: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

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

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

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

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

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

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

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要点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

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

虽然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要点三: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力。

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营造“合理、优化、有序、文明”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

答: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