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959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教师版

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

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

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

兰茂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解析】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意思是:

倚靠在枕头上就可以听到潺潺的泉水声,窗外云气缭绕,像龙在天空飞舞。

这两句用雨声喻泉声,将云气比作游龙,比喻手法拟声绘形,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颈联“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写朋友扛着长锄踏雪寻药材,托着腮帮看窗外青松翠绿,透露出作者的羡慕。

尾联“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直言享受这样的乐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我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琴寻觅他的踪迹呢?

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渴望知音、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的愿望。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

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

敌军首领。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为什么?

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作者从军的豪迈之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

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

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

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C.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

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D.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

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

(1)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2)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3)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1.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诗人“望见乡山不到家”的原因。

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答案】1.A

2.①客居他乡。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

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

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解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

答题前要先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

然后抓住诗中能表现词中能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

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

②雪园:

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

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2.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

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

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

结合“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

结合“乡关谁念雪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

2.

(1)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2)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

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此类题思考方向:

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

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

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

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B

2.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其它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回归到原诗句中进行分析。

错项的设置通常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评价诗歌语言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能体现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体会诗歌语言风格,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态度,然后做出评价。

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

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是讽喻寄托。

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

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

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益戆:

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吊湘川: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

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体悟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