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216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docx

华阳国际结构设计规定

结构设计规定

为在多层及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现行标准、规范,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1.荷载

1.1消防车通道的楼面梁活荷载,按消防车轮压取值。

按消防车轮压取活荷载后,还可按本文第1.2条进行活荷载折减。

第1.1条应经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1.2汽车(非消防车)通道及停车库楼面梁的活荷载折减系数[见《荷规》第4.1.2条、3)]

(1)按单向板布置时,其活荷载应按次梁、主梁分开折减计算:

次梁计算时,活荷载折减系数按0.8取值;

主梁计算时,活荷载折减系数按0.6取值,但是平行次梁的主梁,活荷载仍按0.8折减。

(2)按双向板布置时,其活荷载是一次折减计算:

主次梁计算时,板活荷载折减系数均按0.8取值。

1.3一般楼面梁活荷载折减系数

(1)住宅,办公楼等楼面梁[见《荷规》第4.1.2条、1)]

当梁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活荷载折减系数按0.9取值。

(1)会议室,商场等楼面梁[见《荷规》第4.1.2条、2)]

时当梁从属面积超过50m2时,活荷载折减系数取0.9。

1.4人防等效静载的折减

多层地下室时,可考虑地下各层楼盖对冲击波的衰减作用,每层衰减按15%取值。

例:

人防顶板上面另有n层地下室楼板时,人防等效静载×(1-n×15%)。

第1.4条应经过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1.5地下室底板上垂直荷载直接由底板下地基土承受,不再传递到基础梁及承台(淤泥质土或扰动土时,换填500厚中粗砂或好素土密实处理)。

1.6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1)高层建筑:

楼面活荷载≤4.0KN/m2时,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高规》第5.1.8条)。

(2)多层建筑:

《技术措施》第2.8.1条要求楼面活荷载>2.0KN/m2或跨度相差太大时,应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附注:

非“强条”,由设计者自己掌握。

(3)活荷载不利布置时,仅考虑本梁的弯矩及剪力增大,不考虑把增大的剪力传至到主梁或柱。

1.7认真区分恒荷载和活荷载,活荷载一般是强条、且活荷载分项系数大。

例如厨房、卫生间的填充、隔断材料按恒荷载。

1.8填充墙开窗门洞处,应尽量精确选取线恒载,不得随意加大。

1.9风荷载的地面粗糙度类别的选取:

可结合已经完成的城市或区域规划设计,考虑近期(2年左右)的建筑场地周围房屋稀疏度。

1.10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出的抗浮设计水位仅是经验值时,可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工程实例进行调整。

第1.11条应经过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1.11钢筋砼容重:

尽量选择25,抹灰荷载可按恒载另行输入。

1.12有建筑装修吊顶区域或地下室区域,应要求建筑专业取消板底及梁的抹灰要求。

2.结构布置与计算

2.1广东省地区的工程设计,应执行《广东省补充规定》的有利条款。

2.2剪力墙短墙肢定义:

4<墙截面的高厚比<8;柱定义:

柱截面的高宽比≤4。

(《广东省补充规定》第3.2.3条)

2.3框支层及其以下一层按框支框架采用相应的抗震等级,其余层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架-筒体结构中的框架相应的抗震等级。

(《补充规定》第3.6.1条)

2.4裂缝宽度的控制:

(1)地下室仅控制底板、顶板及外墙裂缝宽度;

(2)地面以上控制大跨度梁或楼板的裂缝宽度及挠度;

(3)在采取预先起拱的措施后,大跨度梁或楼板的变形计算值可适当放宽,因为预先起拱后,实际的裂缝宽度及挠度小于计算值;

(4)灌注桩不验算桩身裂缝宽度,裂缝宽度间接按钢筋拉应力≤0.7fy控制;

(5)预应力管桩的桩身抗拉验算时,管桩的预压应力取实际值,即分项系数取1.0。

第2.4条应经过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2.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各层框架柱总剪力取0.2Q0和1.5Qf,max两者的较小值:

剪力墙结构中,某楼层有少量框架柱时(框架柱倾覆力矩≤10%时),可不按总剪力0.2Q0和

1.5Qf,max调整,此时框架柱纵筋和箍筋适当稍加强(因为该层框架柱数量少,起不到第二道

防线的作用)。

第2.5条应经过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2.6梁扭矩折减系数:

尽量取为低值(一般可取为0.4)。

2.7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尽量取低值。

2.8多层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

2.9框架角柱按双向偏心验算:

“设计信息”中,选“按单偏压计算”→“图形文件输出”

2

第14条“柱钢筋修改及柱双偏压验算”中,选框架角柱进行验算。

2.10转换层层高按框支梁和主要框架梁的平均梁高的中线确定,即减小转换层层高。

2.11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地下室的抗震等级见《高规》第4.8.5条,因为《抗规》没有要求,故多层也套用《高规》要求。

(1)非塔楼投影区域内的纯地下室部分,抗震等级一般取为四级。

(2)塔楼投影区域内的地下室部分,坎固端取地下室顶板时,地下二层及以下层的抗震等级一般取为四级。

2.12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含框架基础梁或承台梁)。

2.13人防区域板计算时可采用塑性算法。

楼面梁计算时,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

2.14弹性层间位移角的取值:

(1)充分利用各规范对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宜”的要求(特别是在8度及以上抗震设防时)。

(2)弹性层间位移角超出规范限值较多时,用SATWE计算弹性层间位移角时,“楼层组装”中可删去坎固端以下的地下室。

2.15由于SATWE不能输入地震反应谱,可根据先计算出房屋的自振周期,再用调整周期折减系数的方法,微调地震作用大小,也可用“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来微调地震作用大小。

2.16一般情况下,楼盖尽量按单向板布置(消防车道除外)。

2.17主梁跨度较大时,次梁一般应平行较大跨度的主梁布置。

2.18除填土较厚的消防车通道外,尽量按单向受力板布置次梁。

2.19筏形基础计算时,应比较计算方法的选取(倒梁法和弹性地基梁法),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前提下,尽量选择计算结果比较经济的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2.20竖向构件尽量避免转换,的确需要转换时:

(1)尽量在坎固端的地下室顶板转换,避免成为“框支结构”。

(2)尽量采用桁架转换(或转换梁+斜撑),避免直接用梁转换。

(3)转换梁传递内力到竖向支座应尽量直接,严禁三次传递。

(4)可调整上部竖向构件布置,以减小转换梁布置困难问题。

2.21楼面梁布置时,尽量避免梁内力三次传递。

2.22结构高度值是选定抗震等级的重要参数,当结构高度值稍大于分界值时,应主动请建筑专业降低结构高度值。

3

2.23高层塔楼与多层裙房的抗震等级、性能目标均不同,划分结构单元时(即设置防震缝),高层塔楼结构单元范围尽量减小,尽量把大跨度、大荷载、不规则的平面区域,划分到裙房结构单元中。

3.地下室

3.1地下室板、外墙按照《砼规范》控制裂缝:

板、墙砼保护层厚取20;裂缝宽度限值0.2mm。

(总说明图纸中仍写砼保护层厚度为50mm;截面有效高度会减小30,但受压区配置钢筋后正截面力臂增大,可抵消不利因素)

3.2地下室外墙、砼挡土墙及水池侧壁等:

(1)内外两侧钢筋应分别按计算(含水平筋),不得对称配相同的钢筋。

(2)按单向板计算时,其水平筋为分布筋,按《砼规范》第10.1.7条:

不宜小于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

(3)按弯矩包络图,尽量配置间隔放置的拉通钢筋和附加短钢筋。

3.3地下室外墙在顶板处,可考虑支撑于外墙上的梁(间距小于3米)、顶板加腋,可按固

端输入,配筋时再二次调幅,调幅系数取0.5~0.7(顶板较厚时取高值,如人防顶板等;

顶板较薄时取低值,如纯地下室顶板等。

3.4地下室层高较高时,为减小外墙计算高度,可考虑加竖向腋墙或水平腋墙,变成双向受

力板模型等措施。

3.5地下水浮力大于框架柱竖向轴压力时,尽量在框架柱下布置满足竖向轴压力的抗压桩,

而抗浮桩应均匀布置在承台以外的基础梁或底板范围,可减小基础梁或底板的水浮力。

3.6地下室抗浮计算时,一般直接用SATWE的恒载计算值,不用手算恒载计算值。

3.7地下室外墙下布置的桩,仅满足墙的竖向轴压力即可,不一定和室内柱网对齐,外墙下

的桩不考虑抗浮,利用底板伸出外墙后的覆土自重抗浮(含覆土的剪切滑动面)。

3.8地下室结构承载力设计时,土压力和水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均取1.2。

3.9地下室应按停车位布置柱网,不要全部是大跨度柱网。

3.10地下室顶板和底板可以起坡。

4.板

4

4.1屋面板排水找坡,尽量由结构板找坡(减小建筑找坡恒载)。

4.2板长边和短边之比>2时,按单向板计算,其短边面筋和底筋按最小配筋率或计算,长向底筋按分部钢筋布置、长向面筋按最小配筋率或计算布置(砼规10.1.2条:

2<长边和短边之比<3时,是“宜”字)。

4.3荷载不大时,尽量布置成单向受力板;板跨应按经济板配筋选取。

4.4如果需要双层双向拉通配筋时,拉通钢筋的直径尽量小,另附加钢筋的直径尽量大(钢

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级)。

(1)除坎固端板和转换层板外,板面拉通钢筋不大于的最小配筋率,支座不够处附加板面短钢筋。

(2)板底拉通钢筋一般是分板块拉通,而不是全楼层拉通。

4.5屋面板:

《高规》4.5.5条:

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技术措施》5.3.6条:

拉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等结构在塔楼屋面板有较大

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应加强塔楼屋面板。

(1)高层建筑时,塔楼屋面层板厚度取≥120mm;多层建筑时,塔楼屋面层板厚度取≥100mm。

(2)《钢筋混凝土板梁柱设计及构造说明》2.6条:

各屋面的屋面板,当支座板面筋未全长拉通时,应在板面未配筋处布置双向温度收缩构造板面筋Φ6@150×@150,与支座板面筋的搭接或交错长度不小于300。

(h=100时0.188%;h=120时0.157%。

4.6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尽量取低,一般取C30~C25(混凝土强度等级低,则最小配筋率也低)。

4.7核心筒范围内的双层双向加厚楼板,一般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的最小配筋率(虽厚度相同,但板配筋不同)。

4.8高层建筑的嵌固端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各层各向的板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多层建筑的嵌固端楼板厚度可适当比高高层建筑减小:

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各层各向的板配筋不宜小于ρmin。

4.9普通地下室顶板(非塔楼投影部分)

高规4.5.5条: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并没有双层双向钢筋要求),可按《技

术措施》5.3.6条:

拉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

第4.9条应经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4.10转换层楼板厚度一般不宜大于180mm。

5

4.11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时,水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并且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

4.12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底板的抗浮计算时,应利用桩承台或柱下独基作为柱帽,并调整柱帽尺寸,比较底板和柱帽的总用量的经济值。

4.13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底板时,尽量按各板带实际计算值配钢筋,不要任意全层拉通。

各板带的配筋值不是取计算极值,而是小区域的平均值。

4.13板跨较小时,厨、厕下沉板分界处不设置小梁,《钢筋混凝土板梁柱设计及构造说明》第2.15条有构造措施。

4.14在板面钢筋双向拉通且附加支座短钢筋时,附加支座短钢筋可取消90°的直钩。

5.梁

5.1梁截面有效高度减去楼板厚后的腹板高度,应尽量<450(例:

板厚100时,梁截面高度取550mm,不取600mm)。

5.2梁底筋不一定全部伸入支座锚固或拉通,次梁的第二排底筋可不拉通。

(03G101-1第26、29页)

5.3跨高比<5时,按连梁,其它情况一般按框架梁定义(节约箍筋和腰筋);选择为连梁时,一般不能按杆系定义(按墙开洞处理)。

5.4梁仅一端与剪力墙连或柱连接,而另一端与梁连接时:

(1)与墙平面外连接时,可按次梁考虑(电算时点为不调幅梁),连接端可点为铰。

(2)与柱连接或与墙平面内连接时,框架梁面筋一般不全长拉通,另设置架立钢筋,支座

面筋长度取值:

为连续梁时,梁面筋长度按常用的1/3跨度;为单跨梁时,梁面筋长度按

1/2跨度(面筋原位标注处加括号,括号内数字为面筋长度)。

(3)与柱连接或与墙平面内连接时,仅第一跨编框架梁,第二跨及其它跨均编为次梁(电算时点为不调幅梁)。

3)梁箍筋仅在柱或墙一端加密。

5.5框架梁端跨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时,计算不点铰,配筋时用二次调幅来模拟半刚接:

1)h/t≥2时,梁端支座面筋二次调幅系数取0.5~0.8;h—梁截面高度

2)h/t<2时,梁端支座面筋二次调幅系数取0.8~0.9。

t—墙截面厚度

注:

二次调幅后,梁底筋调幅也相应加大。

5.6梁的超筋或配筋较大的应对措施(无法调整时)

6

第5.6条应经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1.连梁的超筋

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超筋或配纵筋较大:

按两端点铰计算后,加强墙肢及其它连梁及框架梁;梁底筋一般按点铰后的底筋计算值;梁面筋按经验(一般不小于梁底筋)。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超筋或配箍筋较大:

由斜向交叉暗撑或交叉钢筋按承担全部剪力设置,箍筋仅按经验配置。

2.框架梁的超筋或配纵筋较大

1)梁支座面纵筋计算超筋或配纵筋较大:

二次调幅、竖向加腋、跨高比<5时,按墙开洞计算。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超筋或配箍筋较大:

水平或竖向加腋。

5.7跨度较小的次梁,其箍筋可采用Ф6。

第5.7条应经第三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

5.8尽量用板底附加钢筋代替小次梁,小次梁截面高度应按计算选取,最小宽度可取150mm最小高度可取250mm,特别是管井处小梁的截面,不要一律为200×400。

5.9塔楼标准层梁配筋尽量少按实际计算结果(增加梁配筋的层数)。

5.10梁集中荷载处的附加横向钢筋应严格按计算设置,一般情况下,附加箍筋每侧2排可满足绝大多数次梁的集中荷载(2×2Φ8:

84KN;2×2Φ6:

48KN)。

5.11梁支座面筋拉通规定:

(1)次梁支座面筋一般不得全长拉通,另设置架立钢筋,次梁架立钢筋直径可以用Ф8,特别对单跨且跨度小的次梁架立钢筋直径不要任意放大,可按《钢筋混凝土板梁柱设计及构造说明》第3.5条执行。

(2)规范对框架梁构造面筋是有规定的,框架梁面的架立钢筋可以兼做构造面筋:

一、二级抗震设计时架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架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5.12基础梁配筋计算时只考虑垂直荷载;一般情况下,基础梁不能用列表表达法,而用平

面表达法(即支座面筋不全长拉通,另设置小直径架立钢筋,抗剪不够时可采取梁端1.5h范围内,箍筋加密至@150或@100)。

5.13管道井处的梁(连梁)或集中走管线处的梁(连梁),可设为上下双层梁,即连梁腹板中间要开较大洞,就干脆分成两根梁,因为开洞处要附加钢筋,而且梁截面大配筋也大。

5.14大型设备的自重一般按梁上集中恒载考虑(发电机组、冷水机组等),设备运行有震动时,另考虑梁上集中恒载的动载系数。

(设备房楼板活荷载不按大型设备总重量分摊,

7

设计说明中应强调设备房的活荷载值。

设备安装时,由安装方另对楼板采取铺钢板、加底撑等加固措施。

5.15梁截面宽度选择时,应尽量避免四肢箍筋的梁宽(b<350mm)。

5.16框架梁梁宽≥350时,其跨中采用两根通长筋+两根架立钢筋的配筋形式,框架梁梁宽<350时,其跨中采用两根214(12)通长筋的配筋形式。

5.17梁截面高度受到限制时,可采取变截面高度梁、竖向加腋、水平加腋、加牛腿等措施。

5.18为不减小梁截面高度,外径≤200的设备管线等可穿梁。

5.19单跨次梁的两端可点铰(程序按最小配筋率结果),多跨次梁的端支座为主梁时也可点铰;单跨次梁的支座面筋为架立筋拉通、且核算不小于底筋的1/4面积。

5.20梁钢筋面积选择可±5.0%:

1)支座梁面钢筋面积尽量不要+(正);

2)跨中梁底钢筋面积尽量不要-(负)。

5.21框支梁计算中,如果剪扭比超限,此时查内力中的纯剪力,即框支梁截面满足纯剪力不超限就通过,剪扭比超限另采取构造措施(计算中不理会剪扭比超限):

梁底加抗扭腋板。

框支梁的砼强度等级可与同层梁板提高(施工时设置快易收口网)。

5.22框架梁端箍筋加密严格按规范要求:

(1)抗震等级一、二级时,梁端箍筋加密间距100。

(2)抗震等级三、四级时,梁端箍筋加密间距150。

特别注意是:

抗震等级一级时,梁端加密区箍筋直径Ф10,但非加密区直径仍可取Ф8。

例:

框架梁截面300×600,加密区长度2×600=1200,箍筋设计为:

12Ф10@100/Ф8@200

(2)。

5.23截面宽度100时的小梁,箍筋采用单肢:

Ф6@100

(1)或Ф8@100

(1)。

5.24框架柱两侧的框架梁跨度相差较大时,可能两侧的框架梁端弯矩也相差较大,梁面钢筋不一定要在支座范围贯通,即支座两侧的梁面钢筋可不同,部分梁面筋可在支座内锚固。

(应比较锚固长度和贯通后长度)

5.25框架柱转换时,框支框架抗震等级及转换楼板构造,可不同于剪力墙转换时:

(1)框支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一律按《高规》表4.8.3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框架的抗震

等级。

(2)广东省内项目可执行《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框架柱转换时为“Ⅰ”类转换,剪力墙转换时为“Ⅱ”类转换:

第3.4.1条,“Ⅰ”类转换时,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

8

(楼板虽然可不双层双向配筋,但是转换柱位置的平面外方向要设置拉梁。

第3.6.1条,框支层及其以下一层按框支框架采用相应的抗震等级,其余可按框架-剪力

墙或框架-筒体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第9.2.2条,“Ⅰ”类转换时,可仅适当加强转换部位楼盖(仅设置拉梁),转换托梁内力增大系数不宜小于1.1(远小于《高规》的内力增大系数)。

(3)非广东省项目仍执行《高规》规定,除强条的表4.8.3外的其它条款,特别是有“宜”的相应条款,可稍放松取值:

第10.2.5条要求,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部位的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可不提高一级)

第10.2.7条要求,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

(非强条,仍可按20%)

第10.2.20条要求,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非强条),且每层每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楼板可取120mm,不双层双向配筋,但是转换柱位置的平面外方向要设置拉梁。

6.剪力墙

6.1“一字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和“剪力墙翼缘长度”

(1)规范对短肢剪力墙有较严格的限制和要求,应尽量避免出现短肢剪力墙。

(2)各规范对非短肢的“一字形剪力墙”,仅有厚度的限制(《高规》第7.2.2条、《抗规》

第6.4.1条)。

结构布置时尽量是宁愿选“一字形剪力墙”,不选“短肢剪力墙”。

(3)规范没有对每片剪力墙的翼缘长度均要满足规定的要求,当满足结构水平位移限值时,下列情况的剪力墙翼缘长度可适当减小或取消:

该墙肢没有较大集中力作用,或没支撑较大跨度梁时;该墙肢属于联肢墙的中间部分;建筑强烈要求且严重影响房间使用时。

(注意:

并不是所有剪力墙翼缘长度都不够。

(3)剪力墙翼缘长度是构造长度时(即用于满足梁纵筋水平锚固长度时),电算时可不输入

其翼缘长度,剪力墙翼缘构造长度一般取200(计算结果常令人难以置信)。

6.2墙厚200的最小分布钢筋:

竖向分布钢筋:

为Ф10和Ф8间隔放置(也可全部是Ф8),水平分布钢筋:

为Ф8。

(注意不要用在剪力墙加强区)

9

6.3剪力墙暗柱:

(1)剪力墙暗柱箍筋形式设计时,尽量避免重叠,因重叠部分不计入体积配箍率。

(2)纵筋钢筋可选两种直径,“角部”放置较大直径钢筋。

6.4纯人防砼墙不设置约束暗柱或构造暗柱(除边框构件外)。

6.5地下室外墙可不设置外墙暗梁、且也不设置基础梁(该处底板外挑≥500)。

6.6塔楼投影范围内地下二层及往下各层的剪力墙,不设置剪力墙约束暗柱,仅设置构造暗柱;塔楼投影范围外的地下各层一律为构造暗柱。

6.7墙暗柱纵筋一般采用HRB335级(Ⅱ级),纵筋直径选择原则是,在角点放置最大限度的直径(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级)。

6.8墙暗柱箍筋:

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

(1)构造边缘暗柱一般采用HPB235级(Ⅰ级):

外大箍和内拉筋的组合,拉筋水平间距不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隔一根拉一根)。

(2)约束边缘暗柱一般应最大限度等于最小体积配箍率,一般采用HRB335级(Ⅱ级),可以采用多种直径,夹有Ⅰ级钢筋时,采用“等强度”代换(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级);

(3)墙身水平分布筋可计入约束边缘暗柱中的体积配箍率;

(4)采用大箍筋与小箍筋间隔放置,尽量在墙平面长向布置钢筋。

6.9墙体拉筋直径及间距尽量按规范按最低要求取值,即Ф6@600。

6.10输出的剪力墙计算配筋结果,是直线段剪力墙的配筋结果,当配筋较大或超筋时,采用“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

7.柱

7.1随着柱截面尺寸的增大,柱纵筋最小配筋增大、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也增大:

1)柱纵筋由最小配筋率控制时,应选取满足轴压比限值的柱截面;轴压比不满足时,优先提高砼强度等级(即不加大柱截面)。

2)柱纵筋由内力计算控制时,也优先提高砼强度等级(小偏压柱提高砼强度等级效果显著)。

7.2柱纵筋直径选择原则是,在四角放置最大限度的直径(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级)。

7.3当框架柱和框支柱的箍筋满足以下条件时,其轴压比可增加0.10:

1)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

2)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

3)肢距不大于200mm;

10

4)直径不小于12mm。

7.4柱箍筋一般应最大限度等于最小体积配箍率,一般采用HRB335级(Ⅱ级),还可以

采用多种直径,夹有Ⅰ级钢筋时,应等强度代换(钢筋直径相差不得大于2级)。

7.5柱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

7.6采用Ⅲ级钢筋时,可利用规范对柱最小配筋率可减小0.1%的规定。

7.7柱箍筋形式设计时,尽量避免重叠,因重叠部分不计入体积配箍率。

7.8柱体积配箍率计算时,《砼规》第7.8.3条仅要求“核心面积”,核心面积=全截面—纵筋砼保护层面积。

8.其它

8.1构件截面的选取,应先试算是否是经济配筋率的截面。

8.2竖向构件轴压比控制时,优先提高砼强度等级。

8.3在满足规范及构造要求的前提下,构件尽可能选用低标号砼。

水平构件中尽量不要提高板的砼强度等级。

8.4构件配筋由裂缝宽度控制时:

1)不要随意采用高强度的钢筋;

2)选择直径小而根数多的钢筋面积。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