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295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docx

船体工艺船体工艺

1200BTEU船船坞大合拢工艺

一.全船分段划分………………………………………………第2页

二.全船分段总组………………………………………………第2页

三.全船大合拢方案……………………………………………第2页

四.分段船坞固定方式…………………………………………第6页

五.全船精度控制………………………………………………第7页

六.船坞测量……………………………………………………第10页

七.大型舾装件的吊装方案……………………………………第11页

附图:

1.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第12页

2.舷侧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第12页

3.船坞大合拢公差表……………………………………第14页

4.分段上船坞顺序………………………………………第15页

5.全船船坞对合线标准…………………………………第16页

6.船坞合拢内底板划线及标杆布置图…………………第17页

7.内底板纵横壁板划线图………………………………第18页

 

编制:

校对:

审核:

日期:

图号:

一.全船分段划分

项目

制作分段

吊装分段

底部区

D1,D2(P,S)~D8(P,S),D9~D11共计10个分段

D1~D11共计11个分段

货舱舷侧

SL1,SL2(P,S),SL3(P,S),SM1(P,S),SU1(P,S)~SU3(P,S),S4(P,S)~S11(P,S),FS51(P,S)~FS54(P,S)共计37个分段

SL1,SM1+SU1(P,S),SL2(P,S),SU2(P,S),SL(3+4)(P,S),SU(3+4)(P,S),S(5+6)(P,S),S7(P,S),SL(8+9)(P,S),SU(8+9)(P,S),SL10(P,S),SU10(P,S),SL11(P,S),SU11(P,S),FS51(P,S)~FS54(P,S)共计35个分段

机舱区

D31,D32,SL31,SL32,SU31(P,S),SU32(P,S)共计8个分段

D31+SL31,D32+SL32,SU31C(F,A),SM31+SU31(P,S),SU32(P,S))共计8个分段

艉部区

SL41,SU41A/F共计2个分段

SL41,SU41A/F共计3个分段

艏部区

SL51A,SL51F,SM51,SU51,FS55共计5个分段

SL51A/F+SM51,SU51+FS55共计2个分段

上层建筑

1A1,1A2,2A~9A共计10个分段

1A1(P,S),1A2(P,S),2A+3A+4A,(5~9)A共计6个分段

横舱壁

T1~T8共计8个分段

T1,T2(L,U),T3,T4,T5,T6(L,U),T7(L,U),T8共计11个分段

总计

80个分段

76个分段

注:

上列船坞吊装分段需要根据总组分段数目具体确定。

二.全船分段总组

由于1200BTEU船在#2船坞内大合拢,可以充分利用200T龙门吊的起重能力及#2船坞边的组装场地,将小分段组成大总段并进行总段舾装,以提高下水舾装完成量,缩短建造周期,具体详见分段总组表及施工要领。

三.全船大合拢方案

1.分段船坞合拢顺序、定位段及船坞划线.

1.1分段船坞合拢顺序

本船采用塔式建造法,具体分段合拢顺序请遵照附图《分段船坞合拢顺序图》,若现场调整需经工艺的认可.

1.2定位段

以D1分段为底部定位基准段,SL2为舷侧定位段,向前后合拢.

1.3船坞划线

由划线组,在距舯1500mm的地样使用激光仪器打出船舯“十”线,并在船舯最大半宽加200mm处铺设钢块(槽钢)立基线架,固定,划出基线、船舯线及型宽线,具体划线详见《船坞布墩及划线图》。

2.地面总组及船坞合拢分段的反变形措施.

2.1地面总组的D2~D9分段左右合拢时,两舷边应向下放5mm反变形(暂定),图示意:

2.2底部分段进船坞合拢,以D1为基准,分段的反变形值释放结合现场分段校焊情况作出具体数值,由船坞工艺员确定。

2.3尾下段SL41尾端口沿垂直方向放~4mm反变形,具体值需要根据SL41和D32,SL32分段合拢口情况作相应变化。

2.4货舱舷侧分段合拢时,主甲板半宽放+5~10mm,以纵壁板测量为基准,保证舱口宽为正公差,见下示意图:

3.内底板余量划线.

3.1为减少船坞定位修割工作量,本船全面推进精度管理,实现无余量合拢率达到90%,具体管理方案及补偿量、下料余量的释放详见《全船精度管理方案》。

3.2为保证全船总长度,舱口长度和减少舷侧分段船坞修割率,对内底板余量划线要严格以合拢口平齐度决定修割量。

由于底部分段进坞前两端口各仅留有4mm焊接补偿量,在分段合拢时,原则上不允许修割底部分段大合拢口余量。

4.外托架布置(详见《外托架图》)

本船底部分段D31,D32,D1~D3,D7~D11,艉部分段SL41,SU41A,艏部分段SL51F需要设立外托架,其中D1~D3及SL51F分段设圆管作支撑。

5.脚手架布置(详见《脚手架布置图》)

5.1首、尾部采用搭钢管式脚手架。

5.2尾缝板采用悬挂式跳板脚手架。

5.3货舱内和上层建筑外围壁采用门式脚手架。

5.4两舷侧中部平直区域舷边距坞壁1.45m,采用悬挂式跳板。

6.工艺孔布置(详见《全船工艺孔布置图》)

不能随意开设工艺孔,如确认有必要开设,应以工艺员所发修改单为依据。

7.船坞布墩(详见《船坞布墩图》)

所有中墩使用固定水泥墩,边墩使用150T边龙骨墩。

四.分段船坞固定方式

1.T分段

1.1T段定位前由划线组划出T段对应的肋位线,详见<内底板纵横划线图>.

1.2T分段吊进船坞后,需要用钢丝绳斜拉固定,并且在横壁下脚安装足够的加强码板,和局部加强焊,方可松车。

(详见《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

2.S分段

2.1S段定位前由划线组划出纵壁线.(详见《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

2.2货舱舷侧分段进船坞合拢后,需要用钢丝绳向船舯斜拉固定,与T分段相接的S段,可以使用葫芦在平台及甲板上将两者拉住,及采用加强码板固定,并且局部平台加强焊。

(详见《舷侧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

3.轴系分段

轴系分段SL41,SU41A完工后在进船坞之前吊上外托架固定,再和外托架一起吊进船坞,其固定方式如下图示意,具体详见《外托架图》.

4.加强码板

舷侧分段和横壁分段船坞合拢定位后,需要安装足够的加强码板和进行局部的加强焊,方可松车,加强码板要求详见《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及《舷侧分段加强码板示意图》。

五.全船精度控制(详见《船坞大合拢公差》)

1.底部分段

1.1底部分段的中心线,四角水平,长度尺寸等直接影响后续分段的定位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定位精度,合拢口不轻易修割。

1.2底部分段的上口余量在进船坞定位合拢之后,由划线组测量内底板平面度,并进行与舷侧分段的纸上合拢,检验无误后,划线组划出余量线,在舷侧分段定位之前切割。

1.3要求底部分段和相应横壁分段定位后,由激光划线组及时将地样中心线引到内底板及主甲板上。

2.舷侧分段

2.1舷侧分段定位时,要以内底板上所立的测量标杆为准,不能以相邻分段作定位基础。

2.2每个舷侧分段在地面预制时,在主甲板靠近合拢口处打上肋位标志,在定位舷侧分段时,综合考虑舱长及T段定位情况,由工艺员和船体定位工现场确定是否以肋位为定位依据。

2.3S段在进坞之前,根据内底测量数据,进行地面预修整,具体见〈1200B船预修整表〉。

3.横舱壁分段

3.1横壁分段时,要以内底上所立测量标杆为准;

3.2根据划线组所划的肋位线压线安装;

3.3严格保证T段的垂直度,定位时由划线组使用激光或用吊线锤方式,测量T段上平台(或甲板)左中右三处位置的垂直度.

3.4T段在进坞之前,根据内底测量数据,进行地面预修整,具体见〈1200B船预修整表〉。

4.舱口半宽及舱口围

4.1舱口半宽控制在+(5~10)mm正公差范围。

4.2舱口围在船坞吊装前,应先在甲板上划好安装线,定位时严格保证舱口围尺寸精度,并详细记录舱口围的舱长、对角线长以及焊前焊后的平面度,并要求及时将数据反馈到工艺组。

5.支柱、垫板及座架下加强

5.1支柱安装需要根据舱口围焊后平面度测量值来确定纵向、横向和高度的定位,在横向和纵向要保证对准舷侧分段的下加强,并考虑集装箱位的尺寸;定位高度则使支柱顶板比舱口围面板高650+(5~10)mm,或使支柱顶板与舱盖面板在同一水平面上。

5.2要求定位支柱前,拉尺划出舷侧分段甲板下加强的位置,并作好标记,要求划线超出支柱下脚的尺寸,以便检查之用。

5.3用激光仪在每个货舱区域的内底板(或平台)上,测出每个基座点的平面度,及平台之间的高度,然后根据所测得的数值确定配置垫板的厚度。

6.主尺度精度要求

总长:

172522±172mm

型宽:

25.1M±25mm

型深:

14.2M±14mm

龙骨不平度:

±25mm

首尾上翘:

首±20mm;尾±18mm

船坞中心线与船体中心线的偏差:

±5mm

6.分段定位精度

分段四角水平误差标准具体参照船坞合拢测量表,纵向水平根据基线反变形值作相应的调整,分段定位具体参考《全船分段对合线表》。

全船分段对合线表

定位线

对合线

分段

高度线

左右水平线

前后位

置线

备注

双层底分段

船底中心线

内底板上坐标A。

1000WL;B。

(尾~#148)2000WL;C。

(#148~首)4000WL

A.合拢口两端检验线;B。

参考两端肋位线

左右段以内外底板距舯1000对合线

带主机座双层底分段

尾轴线

A.主机座面板;B。

参考内底四角水平

A.合拢口两端检验线;B。

主机座纵向位置

舷侧分段

货舱区域:

A。

下段2000WL,4000WL;B。

上段主甲边高参考14000WL或15000WL;

机舱区域:

A。

下中上段分别为下平台、上平台、主甲边高参考5000、8000、12000WL

货舱区域:

A。

下段2000WL;B。

上段主甲面,参考14000WL;机舱区域:

平台、主甲面坐标

前后肋位线

A.船舯处保证主尺度公差;B。

横向均以内底划线定位,保证主甲边高;C。

高度保证主甲边高

尾下段

尾轴线

平台面坐标

A.尾轴出口端面;B。

主机座面第一个开孔到前轴法兰面的距离

参考合拢口端肋位

尾上段

前端:

主甲边高;后端:

挂舵臂下端

船中心线与尾轴中心线

船中心线

参考尾端点位置

首总段

A.4000WL;B。

主甲、平台高度

平台、主甲坐标

A.首端点与地样重合度;B。

后端肋位线

保证首端点高度

横壁分段

A.2000WL,4000WL;主甲平台高度

主甲和平台坐标

前后肋位线

首尾楼及

上层建筑

前后端点中高

甲板面坐标

前后端肋位线

保证首尾端点高及地样重合度

7.精拉线

7.1精拉线时机

S1向尾主甲板下,机舱前壁以后的主船体结构全部焊接工作完,火工矫正工作结束,尾楼吊装焊完但不报验;舱室密性试验以及通舱件报验完(单独柜除外),艉部外托架拆除,大于3吨的设备要入舱。

(具体见设计室下发〈轴系定中工艺〉)

7.2机舱及艉部分段定位

机舱及艉部分段定位的结构精度直接影响轴系、舵系的精度,以及相关零件的加工尺寸。

如能有效地控制好船结构的精度,可将中间轴和舵杆的加工时机提前,将会有效地缩短精拉线至吊装主机的周期,从而缩短船坞建造周期。

7.3尾轴分段精度控制

定位SL41时,尾轴孔的半径允许偏差±1.5mm,即R±1.5mm,定主机轴线时,需测量机座复板半宽值和机座面不平度,半宽允许偏差±4mm,极限±6mm,不平度≤5mm,极限≤10mm,轴线高度允许偏差10mm

7.4尾轴精度表

项目

标准公差

允许公差

轴中心线与船体中心线偏差(左右)

±7mm

前后轴承端面垂直度

≤4mm

轴中心线与船体理论中心线偏差(上下)

±10mm

机座纵桁内侧距船体中心线半宽公差

±4mm

±6

机座面板平面度

≤5mm

≤10mm

轴系中心线与舵孔中心线的允许偏差

≤4mm

≤6mm

六.船坞测量

1.舱口围平面度

焊前焊后需要测量每个舱口围的平面度以及舱长对角线长,并作记录,作为定位支柱和舱盖的依据。

2.船体底部挠度测量

要求舷侧分段进船坞合拢之后,对底部挠度每隔半个月测量一次,并且定位SL41,SU41分段以及精拉线前要测量D32~D2的挠度值,以此作为依据。

七.大型舾装件的吊装方案

1.舱口围(具体定位参考相关工艺)

1.1共有8个舱口围吊装。

1.2吊装时机和顺序

舱口成形,并且大合拢口已完成校焊工作,吊装顺序由尾向首,即NO.8舱NO.7,以此类推。

1.3预修整工艺

先在甲板面上划出舱口围安装线,标出测量点,利用激光仪器测量甲板面的平面度,数据处理完后反馈到舱口围上划出余量线,在地面切割完余量并开好坡口。

2.支柱(具体定位参考相关工艺)

2.1分别预制吊上船坞安装。

2.2吊装时机:

在舱口围焊接完毕后吊装定位。

3.舱盖

尽可能争取在船坞内安装,下水前将舱盖吊开。

 

船坞大合拢工艺附图

1.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

2.舷侧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

注:

舷侧分段若无平台或甲板与横舱壁相接,则加强码板安装在横壁上,应尽量加在最高处。

3.船台大合拢公差

(按厂标CB*3136—83及《中国造船质量标准》(1998CSQS))

分类

项目

标准范围

允许极限

备注

中心线

偏差

双层底分段及船台

≤3

≤5

甲板、平台、横舱壁、与双层底

≤5

≤8

艏艉端点与船台

<0.1%h

<0.15%h

 

000.15%h

h为首艉端点高

上层建筑与上甲板

≤4

≤8

舵孔中心线与船台中心线

≤4

≤8

艉轴中心线与船台中心线

≤5

≤8

水平度

底部、平台、甲板四角水平

±8

±12

横舱壁左右、前后水平

±4

±6

舷侧分段纵向水平

±5

±10

上层建筑四角水平

±10

±15

含艏艉楼桅室

垂直度

舱壁

<0.1%h且<10

<1.12%h

且<12

<2.且

H为舱壁高度

高度

舱壁

±3

±6

中心线处为准

舷侧分段

±5

±8

上层建筑分段

+10

+15

只允许正公差

宽度

舱口

+5

≤10

只允许正公差

型宽

±B%

---

长度

首端点

±30

±40

尾端点

±20

±30

设计水线

±20

--

肋位

平板与双层底

±5

--

指标准肋位线

上下甲板

±5

--

大接头肋距

±10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