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697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概要.docx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5概要

雪深和雪压

概述

雪深是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为单位,取整数;雪压是单位面积上的积雪重量,以克/平方厘米(g/cm2)为单位,取1位小数。

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包括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要观测雪深;在规定的日子当雪深达到或超过5cm时要观测雪压。

测定雪深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测定雪压用体积量雪器或称雪器。

观测地段

雪深、雪压的观测地段,应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

入冬前,应将选定的地段平整好,清除杂草,并作上标志。

雪深观测

气象站一般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来测量雪深。

量雪尺是一木制的有厘米刻度的直尺(见图11.1)。

⑴符合观测雪深的日子,每天8时在观测地点将量雪尺垂直地插入雪中到地表为止(勿插入土中),依据雪面所遮掩尺上的刻度线,读取雪深的厘米整数,小数四舍五入。

使用普通米尺时,若尺的零线不在尺端,雪深值应注意加上零厘米线至尺端距离的相当厘米数值。

⑵每次观测须做三次测量,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三次测量的地点,彼此相距应在10m以上(丘陵、山地气象站因地形所限,距离可适当缩短),并作出标记,以免下次在原地重复测量。

⑶平均雪深不足0.5cm记0;若8时未达到测定雪深的标准,之后因降雪而达到测定标准时,则应在14时或20时补测一次;记录记在当日雪深栏,并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图11.1量雪尺

⑷若气象站四周积雪面积过半,但观测地段因某种原因无积雪,则应在就近有积雪的地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地点测量雪深(雪压同)。

如因吹雪或其他原因使观测地段的积雪高低不平时,应尽量选择比较平坦的雪面来测定。

丘陵、山地的气象站四周积雪达到记录积雪标准,但由于地形影响,测站附近已无积雪存在时,雪深不测量(雪压同),但应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

雪压观测

体积量雪器

⑴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由一内截面积为100cm2的金属筒、小铲、带盖的金属容器和量杯组成。

 

 

图11.2体积量雪器

⑵观测和记录

①每月5、10、15、20、25日和月末最后一天,若雪深已达到5cm或以上时,在雪深观测(或补测)后,应在观测雪深的地点附近进行雪压观测。

如在规定的观测日期,雪深不足5cm(或无积雪),而在随后的其它日子里,雪深达5cm或以上,以及前一天雪深观测后,因降雪使得雪深一日间又增加5cm或以上时,须在该日雪深观测后,补测雪压。

②观测雪压取三个样本,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雪压值。

为避免下次在原地重复取样,应在取过样本的地点作出标记。

③雪压的测定和计算:

观测前半小时,把量雪器拿到室外。

取样前,应把量雪器清理干净。

取样时,拿住把手,将量雪器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

然后拨开量雪器一方的雪,把小铲沿量雪器口插入,连同量雪器一起拿到容器上,再抽出小铲,使雪样落入容器内,加盖拿回室内。

等雪融化后,用量杯测定其容量。

取样时,要注意清除样本中夹入的泥土、杂草。

所取样本不应包括雪下地面上的水层和冰层,但应包括积雪上或积雪层中的冰层,此情况时应在观测簿备注栏中注明。

当雪深超过取样的量雪器金属筒高度时,应分几次取样。

在取上层雪样时,注意不要破坏下层雪样。

雪压计算公式为:

(11.1)

式中P为雪压(g/cm2);M为样本重量(g),分母100为量雪器内截面积(cm2)。

⑶维护

每次观测后,必须将仪器擦净,并防止金属筒的刀刃口变形、变钝。

称雪器

称雪器是由带盖的圆筒、秤和小铲等组成的一种测量雪压的仪器(见图11.3)。

⑴观测和记录

同体积量雪器。

⑵雪压的测定和计算

观测前半小时,把称雪器拿到室外。

每次取样前应先清洁称雪器,检查秤的零点,把带盖的空圆筒挂在秤钩上,使秤锤上的刻线与秤杆上的零线吻合。

这时秤杆应当水平,平衡标志是秤杆上的指针,应与提手正中缺口相合。

如果秤的零点不准时,须移动秤锤位置,使它平衡,并把秤锤的新位置作为零点。

 

图11.3称雪器

取样时,将圆筒(锯齿形的一端)向下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

然后拨开圆筒一边的雪,把小铲插到圆筒底沿下面,连同圆筒一起拿起,再将筒翻转,擦净粘在筒外的雪,把筒挂在秤钩上,移动秤锤,直到秤杆水平为止,读出秤锤准线对应于秤杆上的刻度数,取1位小数。

取样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体积量雪器同。

雪压计算公式:

(11.2)

式中P为雪压(g/cm2);S为称雪器圆筒内截面积(50cm2);m为秤杆刻度数;M为样本重量(g)。

因秤杆上每一刻度单位(即十个小格)等于50g,故M值用秤杆刻度度数m乘50而得。

记录时,可将m值(秤杆刻度数)直接填入观测簿雪压栏,并求其3次平均值填入平均栏,样本重量栏空白不填。

⑶维护

观测后必须将仪器擦净,秤杆上的两个三棱刀要经常保持清洁,涂油防锈。

注意维护锯齿圈,防止变形。

蒸发

概述

气象站测定的蒸发量是水面蒸发量,它是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层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测量蒸发量的仪器有E-601B型蒸发器和小型蒸发器。

E-601B型蒸发器

仪器的构造

E-601B型蒸发器由蒸发桶、水圈、溢流桶和测针等组成(见图12.1)。

 

图12.1E-601B型蒸发器

⑴蒸发桶:

由白色玻璃钢制作,是一个器口面积为3000cm2,有圆锥底的圆柱形桶,器口正圆,口缘为内直外斜的刀刃形。

器口向下6.5cm器壁上设置测针座,座上装有水面指示针,用以指示蒸发桶中水面高度。

在桶壁上开有溢流孔,孔的外侧装有溢流嘴,用胶管与溢流桶相连通,以承接因降水较大时从蒸发桶内溢出的水量。

⑵水圈:

是安装在蒸发桶外围的环套,材料也是玻璃钢。

用以减少太阳辐射及溅水对蒸发的影响。

它由四个相同的弧形水槽组成。

水圈安装时,口缘高度低于桶口5~6cm。

每个水槽的壁上开有排水孔。

水圈内的水面应与蒸发桶内的水面接近。

⑶溢流桶:

是承接因降水较大时而由蒸发桶溢出的水量的圆柱形盛水器,可用镀锌铁皮或其它不吸水的材料组成。

桶的横截面以300cm2为宜,溢流桶应放置在带盖的套箱内。

⑷测针:

是专用于测量蒸发器内水面高度的部件,应用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制成(见图12.2)。

读数精确到0.1mm。

测针插杆的杆径与蒸发器上测针座插孔孔径相吻合。

测量时使针尖上下移动,对准水面。

测针针尖外围还设有静水器,上下调节静水器位置,使底部没入水中。

 

图12.2测针示意图

安装

E-601B型蒸发器安装在观测场内,具体埋设按图12.1尺寸进行。

安装时,力求少挖动原土。

蒸发桶放入坑内,必须使器口离地30cm,并保持水平。

桶外壁与坑壁间的空隙,应用原土填回捣实。

水圈与蒸发桶必须密合。

水圈与地面之间,应取与坑中土壤相接近的土料填筑土圈,其高度应低于蒸发桶口缘约7.5cm。

在土圈外围,还应有防塌设施,可用预制弧形混凝土块拼成,或水泥砌成外围。

观测和记录

每日20时进行观测。

观测时先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恰好相接,然后从游标尺上读出水面高度。

读数方法:

通过游尺零线所对标尺的刻度,即可读出整数;再从游尺刻度线上找出一根与标尺上某一刻度线相吻合的刻度线,游尺上这根刻度线的数字,就是小数读数。

如果由于调整过度,使针尖伸入到水面之下,此时必须将针尖退出水面,重新调好后始能读数。

蒸发量=前一日水面高度+降水量(以雨量器观测值为准)-测量时水面高度。

观测后检查蒸发桶内的水面高度,如水面过低或过高,应加水或汲水,使水面高度合适。

每次水面调整后,应测量水面高度值,记入观测簿次日蒸发量的“原量”栏,作为次日观测器内水面高度的起算点。

如因降水,蒸发器内有水流入溢流桶时,应测出其量(使用量尺或3000cm2口面积的专用量杯;如使用其它量杯或台秤,则须换算成相当于3000cm2口面积的量值),并从蒸发量中减去此值。

为使计算蒸发量准确和方便起见,在多雨地区的气象站或多雨季节应增设一个蒸发专用的雨量器。

该雨量器只在蒸发量观测的同时进行观测。

干燥天气和降水较大时按10.2.3(4)规定处理。

有强降水时,通常采取如下措施对E-601B型蒸发器进行观测:

⑴降大到暴雨前,先从蒸发器中取出一定水量,以免降水时溢流桶溢出,计算日蒸发量时将这部分水量扣除掉。

⑵预计可能降大到暴雨时,将蒸发桶和专用雨量筒同时盖住(这时蒸发量按“0.0”计算),待雨停或转小后,把蒸发桶和专用雨量筒盖同时打开,继续进行观测。

冬季结冰期很短或偶尔结冰的地区,结冰时可停止观测,各该日蒸发量栏记“B”;待某日结冰融化后,测出停测以来的蒸发总量,记在该日蒸发量栏内。

但不得跨月、跨年。

当月末或年末蒸发器内结有冰盖时,应沿着器壁将冰盖敲离,使之呈自由漂浮状后,仍按非结冰期的要求,测定自由水面高度。

冬季结冰期较长的地区停止观测,整个结冰期改用小型蒸发器观测冰面蒸发,但应将E-601B型蒸发器内的水汲净,以免冻坏。

维护

蒸发器用水的要求:

应尽可能用代表当地自然水体(江、河、湖)的水。

在取自然水有困难的地区,也可使用饮用水(井水、自来水)。

器内水要保持清洁,水面无漂浮物,水中无小虫及悬浮污物,无青苔,水色无显著改变。

一般每月换一次水。

蒸发器换水时应清洗蒸发桶,换入水的温度应与原有水的温度相接近。

每年在汛期前后(长期稳定封冻的地区,在开始使用前和停止使用后),应各检查一次蒸发器的渗漏情况等;如果发现问题,应进行处理。

定期检查蒸发器的安装情况,如发现高度不准、不水平等,要及时予以纠正。

蒸发自动测量传感器

⑴原理

该传感器由超声波传感器和不锈钢圆筒组成。

根据超声波测距原理,选用高精度超声波探头,对E-601B型蒸发器内水面高度变化进行检测,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并配置温度校正部分,以保证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测量精度。

它的测量范围为0~100mm,分辨率0.1mm,测量准确度±1.5%(0~+50℃)。

⑵安装

该传感器安装在E-601B型蒸发桶内的专用三角支架上。

用三个水平调整螺钉将不锈钢筒的底座调整水平,拧紧固定螺钉。

应保持不锈钢圆筒最高水位刻度线稍高于蒸发桶溢孔。

桶内注水,使水面接近不锈钢筒的最高水位刻度线处。

保持水面位于最高和最低刻度线之间。

传感器用电缆与采集器相连。

维护:

定期检查清洁传感器,发现故障时及时修复。

冬季结冰时该仪器不观测,应将传感器取下,妥善保管;解冻后再重新安装使用。

若冬季结薄冰的台站,停用传感器,只在20时用测针进行补测。

⑶数据采集与处理

采集器能够采集蒸发桶内水面高度的连续变化,自动计算出每小时和一日(20—20时)的蒸发量(采集器自动把同一时间内降至蒸发器内的降水量减去)。

因降水使日蒸发量出现负值时,该日蒸发量按0.0处理。

小型蒸发器

小型蒸发器为口径20cm,高约10cm的金属圆盆,口缘镶有内直外斜的刀刃形铜圈,器旁有一倒水小咀(见图12.3)。

为防止鸟兽饮水,器口附有一个上端向外张开成喇叭状的金属丝网圈。

 

图12.3小型蒸发器及蒸发罩

安装

在观测场内的安装地点竖一圆柱,柱顶安一圈架,将蒸发器安放其中。

蒸发器口缘保持水平,距地面高度为70cm。

冬季积雪较深地区的安装同雨量器。

观测和记录

每天20时进行观测,测量前一天20时注入的20mm清水(即今日原量)经24小时蒸发剩余的水量,记入观测簿余量栏。

然后倒掉余量,重新量取20mm(干燥地区和干燥季节须量取30mm)清水注入蒸发器内,并记入次日原量栏。

蒸发量计算式如下:

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

有降水时,应取下金属丝网圈;有强降水时,应注意从器内取出一定的水量,以防水溢出。

取出的水量及时记入观测簿备注栏,并加在该日的“余量”中。

因降水或其它原因,致使蒸发量为负值时,记0.0。

蒸发器中的水量全部蒸发完时,按加入的原量值记录,并加“>”,如>20.0。

如在观测当时正遇降水,在取走蒸发器时,应同时取走专用雨量筒中储水瓶;放回蒸发器时,也同时放回储水瓶。

量取的降水量,记入观测簿蒸发量栏中的“降水量”栏内。

没有E-601B型蒸发器的气象站,全年使用小型蒸发器进行观测;有E-601B型蒸发器的,且冬季结冰期较长的气象站,停止E-601B型观测,用小型蒸发器进行冰面蒸发量观测,用称量法测量。

二种仪器替换时间应选在结冰开始和化冰季节的月末20时观测后进行。

E-601B型和小型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分别记在“大型”与“小型”栏内。

如结冰期有风沙,在观测时,应先将冰面上积存的尘沙清扫出去,然后称重。

称重后须用水再将冻着在冰面上的尘沙洗去,再补足20mm水量。

维护

每天观测后均应清洗蒸发器,并换用干净水。

冬季结冰期间,可10天换一次水。

应定期检查蒸发器是否水平,有无漏水现象,并及时纠正。

辐射

概述

太阳与地球辐射

气象站的辐射测量,包括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两部分。

地球上的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太阳辐射能量的99.9%集中在0.2~10微米(μm)的波段,其中的波长短于0.4μm的称为紫外辐射,0.4~0.73μm的称为可见光辐射,而长于0.73μm的称为红外辐射。

此外,太阳光谱在0.29~3.0μm范围,称为短波辐射,目前气象站主要观测这部分太阳辐射。

地球辐射是地球表面、大气、气溶胶和云层所发射的长波辐射,波长范围为3~100μm。

地球平均温度约为300K。

地球辐射能量的99%波长大于5μm。

辐射测量单位

⑴辐照度E:

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即观测到的瞬时值。

单位为瓦·米-2(W·m-2),取整数。

⑵曝辐量H:

指一段时间(如一天)辐照度的总量或称累计量。

单位为兆焦耳·米-2(MJ·m-2),取两位小数,1MJ=106J=106W·s。

气象辐射量

⑴太阳短波辐射

①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的直射辐射S:

包括来自太阳面的直接辐射和太阳周围一个非常狭窄的环形天空辐射(环日辐射),可用直接辐射表测量。

②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SL:

SL与S的关系为

SL=S·sinHA=S·cosZ(13.1)

式中,HA为太阳高度角,Z为天顶距(Z=90-HA)。

③散射辐射Ed↓:

散射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散射或云的反射,从天空2π立体角以短波形式向下,到达地面的那部分辐射。

可用总辐射表,遮住太阳直接辐射的方法测量。

④总辐射Eg↓:

总辐射是指水平面上,天空2π立体角内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可用总辐射表测量

Eg↓=SL+Ed↓(13.2)

白天太阳被云遮蔽时,Eg↓=Ed↓,夜间Eg↓=0。

⑤短波反射辐射Er↑:

总辐射到达地面后被下垫面(作用层)向上反射的那部分短波辐射。

可用总辐射表感应面朝下测量。

下垫面的反射本领以它的反射比Ek表示

(13.3)

⑵太阳常数SO

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地球大气外界垂直于太阳光束方向上接收到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用SO表示。

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了太阳常数的最佳值是So=1367±7W·m-2。

⑶地球长波辐射

①大气长波辐射EL↓:

大气以长波形式向下发射的那部分辐射或称大气逆辐射。

②地面长波辐射EL↑:

地球表面以长波形式向上发射的辐射(包括地面长波反射辐射)。

它与地面温度有密切联系。

⑷全辐射

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之和,称为全辐射。

波长范围为0.29~100μm。

⑸净全辐射E*(辐射平衡)

太阳与大气向下发射的全辐射和地面向上发射的全辐射之差值,也称为净辐射或辐射差额。

其表示式为:

净全波辐射E*=Eg↓+EL↓-Er↑-EL↑(13.4)

净短波辐射=Eg↓-Er↑(13.5)

净长波辐射↓=EL↓-EL↑(13.6)

以上各种辐射,如图13.1所示。

 

图13.1各种辐射示意图

注:

本规范中除向上、向下长波辐射用↓、↑符号外,其余各有关辐射量均省去↑、↓符号。

辐射传感器

气象站使用的辐射传感器都为热电型,传感器由感应面与热电堆组成,如图13.2、13.3所示。

感应面是薄金属片、涂上吸收率高、光谱响应好的无光黑漆。

紧贴在感应面下部是热电堆,它与感应面应保持绝缘。

热电堆工作端位于感应面下端。

参考端(冷端)位于隐蔽处。

为了增大仪器的灵敏度,热电堆由康铜丝绕在骨架上,其中一半镀铜,形成几十对串联的热电偶。

 

图13.2绕线型热电堆图13.3热电型辐射表原理图

当辐射表对准辐射源(如太阳),感应面黑体吸收辐射能而增热时,使下部的热电堆点两端形成温度差,热电堆产生电动势。

当辐照度E越强,热电堆两端的温差就越大,输出的电动势V也就越大,它们的关系基本是线性的:

其中V(μV)=K·E(W·m-2)(13.7)

K(μV·W-1·m2)=V/E(13.8)

K称仪器的灵敏度,单位为μV·W-1·m2,取2位小数。

辐射仪器灵敏度定义为仪器达到稳态后,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也就是单位辐照度产生的电压微伏数。

K值是否稳定是衡量一个辐射表等级标准的重要指标。

此外,灵敏度还随辐照度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风)等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若已知K,测量辐射表输出电压大小,就可确定辐照度的强弱,这就是热电型辐射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通常热电型辐射表是相对仪器,它与标准仪器对比观测(检定)后,才能求出仪器的灵敏度K。

总辐射的观测

总辐射是辐射观测最基本的项目。

总辐射用总辐射表(亦称天空辐射表)测量。

总辐射表

总辐射表由感应件、玻璃罩和附件组成(见图13.4)。

 

图13.4总辐射表

感应件由感应面与热电堆组成,涂黑感应面通常为圆形,也有方形。

热电堆由康铜、康铜镀铜构成。

另一种感应面由黑白相间的金属片构成,利用黑白片的吸收率的不同,测定其下端热电堆温差电动势,然后转换成辐照度。

仪器的灵敏度为7~14μV·W-1·m2。

响应时间≤60s(响应稳态值99%时)。

余弦响应指标规定如下:

太阳高度角为10°、30°时,余弦响应误差分别≤10%、≤5%。

玻璃罩为半球形双层石英玻璃构成。

它既能防风,又能透过波长0.3~3.0μm范围的短波辐射,其透过率为常数且接近0.9。

双层罩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外层罩的红外辐射影响,减少测量误差。

附件:

包括机体、干燥器、白色挡板、底座、水准器和接线柱等。

此外还有保护玻璃罩的金属盖(又称保护罩)。

干燥器内装干燥剂(硅胶)与玻璃罩相通,保持罩内空气干燥。

白色挡板挡住太阳辐射对机体下部的加热,又防止仪器水平面以下的辐射对感应面的影响。

底座上设有安装仪器用的固定螺孔及调整感应面水平的三个调节螺旋。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⑴安装

总辐射表应牢固安装在专用的台柱上。

台柱是用一根金属管或木柱,上部固定一块比总辐射表底座稍大的金属板或木板构成。

台柱离地面约1.50m,下部埋入地中要很牢固,长时间内不会出现下陷或变形现象,既使台柱受到严重冲击振动(如大风等),也不改变仪器的水平状态。

安装时,先把总辐射表的白色挡板卸下,再将总辐射表安装在台上,使仪器接线柱方向朝北。

用三个螺钉(最好用不生锈的材料)将仪器固定在台柱上,若台架为金属板则事先打好三个孔,用螺栓固定仪器。

然后利用仪器上所附的水准器,调整底座上三个螺旋,使总辐射表的感应面处于水平状态,最后将白色挡板装上。

仪器安装后,用导线与接线柱、记录仪表连接(接线时,要注意正负极),有的接线柱有三根引出线,其中一根连接机体,用于连接电缆的屏蔽层,起到防干扰和防感应雷击的作用。

(2)使用和维护

总辐射的观测,应在日出前把金属盖打开,辐射表就开始感应,记录仪自动显示总辐射的瞬时值和累计总量。

日落后停止观测,并加盖。

若夜间无降水或无其他可能损坏仪器的现象发生,总辐射表也可不加盖。

开启与盖上金属盖应特别小心,要旋转到上下标记点对齐,才能开启或盖上。

由于石英玻璃罩贵重且易碎,启盖时动作要轻,不要碰玻璃罩。

冬季玻璃罩及其周围如附有水滴或其他凝结物,应擦干后再盖上,以防结冻。

金属盖一旦冻住,很难取下时,可用吹风机使冻结物融化或采用其他方法将盖取下,但都要仔细,以免损坏玻璃罩。

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对总辐射表进行如下检查和维护:

①仪器是否水平,感应面与玻璃罩是否完好等。

②仪器是否清洁,玻璃罩如有尘土、霜、雾、雪和雨滴时,应用镜头刷或麂皮及时清除干净,注意不要划伤或磨损玻璃。

③玻璃罩不能进水,罩内也不应有水汽凝结物。

检查干燥器内硅胶是否变潮(由蓝色变成红色或白色),否则要及时更换。

受潮的硅胶,可在烘箱内烤干变回蓝色后再使用。

④总辐射表防水性能较好,一般短时间或降水较小时可以不加盖。

但降大雨(雪、冰雹等)或较长时间的雨雪,为保护仪器,观测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加盖,雨停后即把盖打开。

如遇强雷暴等恶劣天气时,也要加盖并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净全辐射的观测

净全辐射是研究地球热量收支状况的主要资料。

净全辐射为正表示地表增热,即地表接收到的辐射大于发射的辐射,净全辐射为负表示地表损失热量。

净全辐射用净全辐射表测量。

净全辐射表

净全辐射表由感应件、薄膜罩和附件等组成(见图13.5)。

图13.5净全辐射表

净全辐射表感应件也是由涂黑感应面与热电堆组成。

但与总辐射表不同,它有上下两个感应面,两面均能吸收波长为0.3~100μm全波段辐射。

热电堆两端与上下两个感应面相贴。

由于上下感应面吸收的辐照度不同,使得热电堆两端产生温度差异,其输出的电动势与涂黑感应面接收的辐照度差值成正比。

净全辐射表有长波与全波段两个灵敏度,其要求范围均在7~14μV·W-1·m2。

长波与全波段灵敏度允许误差≤15%。

响应时间≤60s(99%响应)。

白天(净全辐射为正值)采用全波段灵敏度,夜间(净全辐射为负值)采用长波灵敏度。

为防止风的影响和保护感应面,净全辐射表上下感应面装有既能透过短波(0.3~3µm),又能透过长波辐射(3~100µm)的半球形专用聚乙烯薄膜罩。

薄膜罩上放置橡皮密封圈,然后用压圈旋紧,使得薄膜罩牢牢固定住。

附件:

有表杆、干燥器、底板、上下水准器与调节螺旋、接线柱和橡皮球等。

干燥器(内装硅胶)装在表杆内与感应件相通,用橡皮球打气,通过干燥器即使上下薄膜罩充成半球形,并提供干燥气体,排除罩内潮气。

此外还有上下两个金属盖和固定压圈用的金属环等。

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⑴安装

安装净全辐射表的架子是由台柱和伸出的长臂所组成(见图13.12),长臂的末端固定一块比净全辐射表底座稍大的金属板或木板。

安装架子时,要求台柱离地面约1.5m,长臂基本水平,方向朝南。

台柱埋入地下部分要很牢固,不要因长臂末端安装仪器长期承受重量而下垂。

安装时,把表的底板用不锈螺旋固定在金属板上,使感应件伸出长臂,接线柱方向朝北。

用调整螺旋将感应面调平。

最后用电缆线连接记录仪,接线时要注意正负极。

⑵使用与维护

净全辐射表观测的是全辐射差额,不仅白天观测夜间也要观测。

记录仪显示的是瞬时值、时累计量和0~24小时日总量,一般白天显示正值,夜间为负值。

净全辐射表和总辐射表一样,除每日上下午至少各检查一次仪器状态外,夜间还应增加一次检查。

每次检查和维护的内容如下:

①感应面是否水平。

②薄膜罩是否清洁和呈半球凸起。

罩外部如有水滴,应用脱脂棉轻轻抹去,若有尘埃、积雪等,可用橡皮球打气,使罩凸起并排除湿气。

薄膜罩通常每月更换一次,风沙多、大气污染严重或紫外光强易使聚乙烯老化的地区,要增加更换次数。

更换薄膜罩时要用专用工具(金属环)把压圈旋下,取下橡皮密封圈与旧罩,然后换上新罩,放上密封圈,再用专用工具把压圈旋紧。

换罩时如发现密封圈老化或损坏应同时更换,更换时注意不要弄脏或碰坏黑体。

如果感应面有脏物,要用橡皮球清除,不要用刷子等硬物去清除。

③遇有雨、雪、冰雹等天气时,应将上下金属盖盖上,加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