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797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docx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96全解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

《绿色植物生产环境》

课程标准

(2012.3.22)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

二〇一二年四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

96,学分:

3,

适用专业: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开设学期:

第1,2学期

二、课程性质

总体描述:

该课程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影响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它要以《普通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绿色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现代化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总体描述:

该课程是依据“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绿色植物种植养护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相关体内和环境因子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长的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名称

目标

专业能力

充分理解植物与周围大气、水、土壤环境的关系,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方法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社会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学习情境名称

子情境名称

参考学时

1

土壤组成

土壤的固相组成

14

土壤的液相组成

土壤的气相组成

2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的孔性

10

土壤的结构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土壤的酸碱性与缓冲性

3

化学肥料的施用

N肥的合理施用

18

P肥的合理施用

K肥的合理施用

复合肥的配制及施用

4

有机肥料的施用

有机肥的种类、性质

6

有机肥的施用

5

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

太阳辐射与植物

温度与植物

湿度与植物

风与植物

14

6

农业天气系统与农业生产

气压系统与天气

锋与天气

气团与天气

切变线与天气

副高与天气

14

7

农业灾害天气防御

低温冷害类天气的防御

旱涝类天气的防御

低温连阴雨的防御

干热风等的防御

10

8

农田小气候改造

种植行向的气象效应

耕作措施的气象效应

灌排措施的气象效应

设施栽培的气象效应

10

六、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学习情境一

学习情境名称

土壤组成

典型工作任务

土壤质地的测定与调查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参考学时

14

知识内容与要求

1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2.掌握土壤质地的类型,生产上如何进行改良?

3掌握土壤水分类型,有效水的范围,生产上如何进行水分的调节?

4了解土壤通气的重要性,土壤空气和大气有什么异同,生产上如何调节土壤的通气性?

技能要求

1.掌握土样采集与处理的方法

2.掌握快速测定田间含水量的方法

3.学会测定土壤质地类型

4.通过调查当地不同质地土壤类型,反映出不同质地土壤肥力情况,适宜种植的植物属性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二

学习情境名称

土壤理化性质

典型工作任务

土壤容重和总孔度的测定

田间土壤酸碱性的测定

参考学时

10

知识内容与要求

1掌握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和土壤比重的概念

2.掌握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关系、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和不良结构的改良。

3.理解土壤耕性和影响耕性的因素,掌握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技能要求

1.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和总孔度

2.学会使用酸度计

3.学会快速测定田间土壤酸碱性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三

学习情境名称

化学肥料的施用

典型工作任务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碳铵含氮量的测定

参考学时

18

知识内容与要求

1掌握土壤中N、P、K素的各形态间的转化

2.掌握N、P、K肥的合理施肥原则,各肥料品种施用时的注意点

3.了解复合肥料的类型,掌握复混肥料的混合原则及配制

技能要求

1.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扩散吸收法

2.掌握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3.掌握土壤速效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

4.掌握各种肥料的鉴别和养分测定方法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四

学习情境名称

有机肥料的施用

典型工作任务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碳铵含氮量的测定

参考学时

6

知识内容与要求

1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异同,有何优、缺点

2.了解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

技能要求

1.学会堆肥的技巧

2.学会沤肥的技巧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五

学习情境名称

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

典型工作任务

太阳光照强度的测定

土壤温度的测定

风的观测

参考学时

14

知识内容与要求

1、掌握太阳辐射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2、掌握三基点温度、界限温度、积温、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3、掌握相对湿度、露点等特征量对大气湿度的影响

4、掌握风对农业环境的作用

技能要求

1、学会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2、学会充分利用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风力资源的

农业方法和措施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六

学习情境名称

农业天气系统与农业生产

典型工作任务

气压的测定

简易天气图的绘制

参考学时

14

知识内容与要求

1、气压系统的不同类型的天气特点

2、锋的不同类型的天气特点

3、不同性质气团的天气特点

4、切变线和副高的天气特点

技能要求

1、学会分析天气图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七

学习情境名称

农业灾害天气

典型工作任务

主要农业措施的农田改造方法

设施大棚内环境的改造措施

参考学时

10

知识内容与要求

1、寒潮、霜冻的农业天气特点及其防御

2、干旱、洪涝的农业天气特点及其防御

3、干热风的天气特点及其防御

4、低温连阴雨的天气特点及其防御

技能要求

1、掌握指导生产一线寒潮、霜冻的主要防御方法

2、掌握指导生产一线干旱、洪涝的主要防御方法

3、掌握指导生产一线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方法

4、掌握指导生产一线低温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方法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学习情境八

学习情境名称

农田小气候改造

典型工作任务

农业气象资料统计及分析

农田局部小气候改造

参考学时

10

知识内容与要求

1、种植行向的气象效应及农田改造

2、垄作的气象效应及农田改造

3、灌排的气象效应及农田改造

4、设施栽培的气象效应及农田改造

技能要求

1、掌握运用栽培措施改造农田小气候

2、掌握运用耕作措施改造农田小气候

3、掌握运用灌排措施改造农田小气候

4、掌握运用设施栽培方法改造农田小气候

教学实施要求与建议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课程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

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

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笔试多采用问卷、问答题、选择题型为主,理论考核内容应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事例的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考核重点在实践技能的考核,更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技能考核体系。

在新的技能考核体系中,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入,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能力考核,融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考试+实验部分考试,理论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验部分为所有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50%。

2.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

1.2009年宋志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 

2.2008年奚广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农业气象》

教学参考书目:

《土壤肥料学》王荫槐

《土壤肥料学》刘克锋,韩劲

《土壤学》黄昌勇

《农业气象学》,崔学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农业气象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冯定原主编

《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陈世训主编

3.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3.1编写教学文件,开发教学资源

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电子教案、习题集,并建立试卷库,为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提供较好的条件。

3.2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场地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进一步完善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为满足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提供良好场地,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3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光盘等多种形式教学,并建立课程网络课堂,增强教学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课程考核与评价

4.1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

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

评价方式:

本课程建立企业、学生、教师、专家、同行五结合评价小组,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以企业和学生为主体,专家和同行参与,教师协同组织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具体做法是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学习成果展示、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操作过程评价,着重检测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及时讲评和鼓励。

通过学习效果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2考核形式:

包括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学生自评(10%)、模拟公司对学生评价(30%)、教师对公司评价(30%)、教师对个人评价(30%)

4.3.考核方法:

包括口试、笔试、操作、答辩等

4.4评价内容:

课程内容评价包括知识内容、单项能力、综合能力等三大部分进行评价,即评价理论知识是否实用和够用;单项能力操作的熟练程度;综合能力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等。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