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191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章应急救援的现场控制与安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果对受害者的救助不及时或不妥当,政府有关部门或参与应急处置的有关人员和组织有可能面临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甚至造成与受害者及其亲属的对立,影响事件善后恢复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反,对受害人的及时救助可以减少人员伤亡,避免事态恶化,消除恐慌心理,缓解应急处置工作的压力,防止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进而使整个灾难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得以顺利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救助原则应当和快速反应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社会,应急处置的首要目标是人员的安全,救助原则与快速反应原则的本质要求就是减少人员的伤亡。

大量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案例研究表明,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就是反应不及时,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民航总局第155 

号令《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CCAR-399)已经2005 

年8 

月31 

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

三、人员疏散原则

在大多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应急处置的现场控制与安排中,把处于危险境地的受害者尽快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出现更大伤亡的灾难性后果,是一项极其重要工作。

在很多伤亡惨重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中,没有及时进行人员安全疏散是造成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事故,或者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在决定是否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灾难性事件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根据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对人员疏散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临时紧急疏散;

一种是远距离或相对允许时间较长的疏散。

临时性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事件中。

临时性紧急疏散的最大允许疏散时问一般只有十几分钟,否则人员就会有生命危险。

当现场的危险解除之后,即可考虑让人员返回现场。

远距离疏散常见于有毒物质的大面积泄漏与扩散、放射性物质,特别是发生核泄漏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

由于现场的有害因素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远距离疏散不仅有疏散的距离较远的特点,而且人员离开现场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年,有的可能是永久性的疏散,没有重新返回的可能。

四、保护现场原则

按照一般的程序,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结束之后,或在应急处置过程的适当时机,调查工作就需要介入,以分析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原因与性质,发现、收集有关的证据,澄清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责任者。

也就是说,除非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发生原因明显的是由于自然灾害、意外等因素所引起,不涉及任何人为的因素或责任,否则,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特别是对现场的控制作出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到对现场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便于日后开展调查工作。

现场处置工作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日后对事故的调查。

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应急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救助伤亡人员,或防止灾难的蔓延扩大上,而忽略了对现场与证据的保护,结果在事后发现其中有犯罪嫌疑需要收集证据时,现场已遭到破坏,给调查工作带来被动。

因此必须在进行现场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把保护现场作为工作原则贯穿始终。

虽然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是不同的环节与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绝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保护现场不仅有利于事后的原因、性质调查,而且也是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展的重要措施。

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现场一般比较混乱,不仅保留着能够反映,生原因的主要证据,而且有受害者的尸体及各种遗留物品。

在现场处置时,为事态的蔓延扩大或抢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往往会对现场采取一定的紧急措施对现场的建筑物或有关设施采取破坏拆除措施等。

这在客观上会对现场造成一的不可避免的破坏,关键是应急人员在采取紧急措施时,一定要提高保护现意识,不能保护的应进行记录或作出必要的标志。

此外,发生灾难性事故与事件能会有大量群众围观,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浑水摸鱼,偷盗现场物品。

一些对事故与事件负有责任的人也可能趁乱销毁犯罪证据,这些都是应当引起足够注意的。

五、观察与记录原则

观察,就是对现场从宏观到微观的查看、把握,及时发现现场应急处置和危险源,防止危害范围蔓延扩大。

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现场情况一般比较复杂,而且现场通常还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在爆炸事故或其他爆炸事件现场,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爆炸装置,存在暂时未受波及的易燃易爆物品。

在爆炸现场一般会出现人员的伤亡、建筑物的损坏。

警戒线外围可能还有为:

的围观群众,而犯罪嫌疑人则有可能混杂在人群之中。

因此,现场一般会处变化过程之中,要求应急处置人员在控制灾难性事故现场时,要充分考息人、应急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现场可能会受到威胁。

当灾难的危害范围移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为避免发生二次灾难,必须安排人员认真对现场的整体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现场发生的各种变化现场的变化情况及时作出新的决策和工作部署。

记录和现场物品的清理联系在一起,是指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对通过观察一些情况、证据、物品进行登记和保存的过程。

记录不仅要把现场的动态变如实地反映出来,而且要把事后调查与善后处理可能用到的物品进行记录币例如,2002年我国国航的一架飞机在韩国釜山发生空难事故后,韩国警察、志愿者等应急处置力量在现场采取控制的同时,安排大量的人员对事故现场大量的、细致的记录和清理工作,包括遇难者的遗体、飞机的残骸、受害,品、与事故相关的证物等物品都被细心地收集了起来。

通过细致的现场记录和清理,不仅可以收集大量的人证物证,以利于日后的事故调查,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事故遇难者的残骸和遗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害者亲友的负面影响,为善后恢复工作创造条件。

六、保护应急参与人员安全的原则

美国“9·

ll”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在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的300多名警察与消防人员的牺牲。

造成牺牲的原因很多,有现场指挥的失误,也有在紧急情况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要保证应急参与人员的安全,现场的应急指挥人员在指导思想上也应当充分地权衡各种利蔽,使现场应急的决策科学化与最优化,避免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和代价。

第二节现场控制的基本方法

在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过程中,对现场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应急安排。

其目的是防止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进一步蔓延扩大,使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但是由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地点也有不同,但其现场也有不同的环境与特点,所需要的控制手段包括应急资源也不相同。

这些差别决定了在不同的事故现场应该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

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现场控制的一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警戒线控制法

旨由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人员对需要保护的重大或者特别重大事件处现场,防止非应急处置人员与其他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干扰应急行动。

的特别保护方法。

在重特大灾难现场或其他相关场所,根据不同情况或需要,应安排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或保卫人员,或武装警察等应急参与人员实施警戒保护。

对应急现场,应从其核心现场开始,向外设置多层警戒。

现场设置警戒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处置工作的顺利进出上有一种安全感,同时避免外来的未知因素对现场的安全构成威胁,以避免现场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危及周围无关人员的安全。

应急警戒范围,应坚持宜大不宜小,保留必要的警戒冗余度以阻止现场大规模无序流动。

在实践中,各国普遍的做法是设置两层以,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

这种警戒线表面上是虚设的,但是,这种虚设的警戒线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让处置人员产生一种安全感,而高效地投人救援工作。

警戒线的设立也可以使大部分外部人员或围观群众自觉远离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现场,从而为应急处置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域控制法

在有些灾难性事故与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可能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较多,处置工作必然存在优先安排的顺序问题;

也可能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某些局部区域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控制进入现场的人员数量。

区域控制在不破坏现场的前提下,在现场外围对整个应急现场环境进行总体观察,确定重点区域、重点地带、危险区域、危险地带。

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

先危险区域,后安全区域;

先外后内域,后中心区域。

具体实施区域控制时,一般应当在现场专业处置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由事发单位或事发地的公安机关指派专门人员具体实施;

对于重特大灾难应急现场,还应当由穿着制服的人民警察或武装警察实施区域控制。

三、遮盖控制法

遮盖控制法实际上是保护现场与现场证据的一种方法。

在应急处置现场,有些物证的时效性要求往往比较高,天气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取证的真实性;

有时由于现场比较复杂,破坏比较严重,再加上应急处置人员不足,不能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处置,因此需要用其他物品对重要现场、重要证据、重要区域进行遮盖,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遮盖物一般多采用干净的塑料布、帆布、草席等物品,起到防风、防雨、防日晒以及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触动的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尽量不要使用遮盖控制法,防止遮盖物污染某些微量物证,影响取证以及后续的化学物理分析结果。

四、以物围圈控制法

为了维持现场处置的正常秩序,防止现场重要物证被破坏以及危害扩大,可以用其他物体对现场中心地带周围进行围圈。

一般来讲,可以使用一些不污染环境的阻燃阻爆的物体。

如果现场比较复杂,还可以采用分区域、分地段的方式进行。

五、定位控制法

有些应急事件现场由于死伤人员较多,物体变动较大,物证分布范围广,采取上述几种现场控制方法,可能会给事发地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现场特定死伤人员、特定物体、特定物证、特定方位、特定建筑等采取定点标注的控制方法,使现场处置有关人员对整体事件现场能够一目了然,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定位控制一般可以根据现场大小、破坏程度等情况,首先按区域、方位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分,可以有形划分,可以无形划分,如长条形、矩形、圆形、螺旋形等形式;

然后,每一划分区域指派现场处置人员,用色彩鲜艳的小旗对死伤人员、重要物体、重要物证、重要痕迹是标注。

第三节现场状态与情境的评估

任何处置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对现场形势的准确评估为前提,快速反应的原则,不仅单纯强调速度快,而是要保证处置工作的高效率。

处置人员在达到现场后,如果不了解现场基本情况就盲目进行处置是不可取的。

否则无法实现防止事态蔓延扩大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应急救援人员的伤亡成更严重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进行现场控制,应急处置人员的重要职责是获取准确的信息,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认识与把握。

这些信息可帮助指挥决策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评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性质

信息不充分下的危机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应急处置现场情况评估的重要性。

首先是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因为性质事件的应急处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在对有爆炸发生的事件进行控制时,要对现场进行评估:

判明这是意外事故,还是人为破坏;

是普通的犯罪,还是恐怖袭击。

如果是人为破坏,就需要在处置时对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注意发现和收集证据;

如果是恐怖袭击事件,就需要考虑现场是否还有其他爆炸物。

同时要考虑对附近的人群进行必要的疏散。

在评估时,注意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所针对的人群,所采取的手段等因素,辨明事件性质,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

数灾难性事件的处置现场可能会存在各种潜在危险,会随时发生后续危险发生、蔓延和扩大,导致危害加剧,并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在进行应急处置时,必须对现场潜在的危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例如,在爆炸事故中,由于现场可能存在未爆炸的危险物质,对这些处置决定了处置工作的最终效果。

对无法搬走的危险物品,除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外,还必须安排有经验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应急事件的现场一般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在应急处置中要对这些危险有足够的重视和评估。

三、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而且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其中现场情景与应急资源是否匹配是决定应急处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急资源不足,可能会造成对现场的控制不力,导致损失扩大;

及时组织足够的应急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处置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但动用过多的应急资源,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对现场情景以及处置难度的评估分析,及时合理地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应急处置快速、有效应对的重要保证。

在实践中,无论最终需要组织多少应急资源,都应特别强调第一出动力量的重要性。

有力的第一出动可以在处置之初有效控制事态。

如果第一出动不足,再调集其他力量增援,则可能失去应急的最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其难度和处置所需的处置力量也不尽相同。

评估的意义就在于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通过评估可以调集适当的应急处置力量,达到快速妥善处置的效果。

四、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

人员伤亡情况不仅决定着事件的规模与性质,而且也是安排现场救护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中,人员伤亡情况是决定事件报告的期限、反应级别的重要指标。

当人员伤亡的数量超出机场的反应能力时,必须及时请求协同应急资源的支持。

应急处置现场对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包括确定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需要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投入的医疗资源。

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估计人员伤亡的情况一般应以事发时可能在现场的人数作为评估的基准,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人员伤亡的大致情况。

根据应急管理的适度反应原则,对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应尽量实事求是。

如果估计过重,不仅会造成反应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加重事件对社会心理的冲击。

反之,则可能由于报告不及时,反应不足而错失救援的良机。

在现场医疗救护中,对于已经死亡的人员,要妥善保存和安置尸体,尽可能收集相关证物和遗物,为善后工作和调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五、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一些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依然处于积极运动期,随时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后果,而周围环境和条件就是其再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应急处置时必须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和条件对处置工作的影响。

对事发现场的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包括对空间、气象、处置工作的可用资源特点的了解与评估。

不同类型事件的现场对环境特点的把握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果空难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其蔓延的可能性、处置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同。

一般来说,设置在临海地区或海面上的机场,一旦发生事故,事故向其他区域蔓延的可能性较小,这就是由其特定的现场环境所决定的。

周围环境评估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让灾难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部门比较清晰地了解处置的具体条件,根据不同的空间、气象等环境条件,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不同的处置资源,提高处置的效率和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节现场应急处置所需的紧急安排

应急救援现场处置需要根据事件的类型、特点与规模作出紧急安排。

尽管不同的灾难陛事件所需的安排不同,但大多数事件的现场处置都应包括设置警戒线、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人员安全疏散、现场交通管制、现场以及相关场所的治安秩序维护,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的现场管理,以及对受害人作出分类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警戒线设置

为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事后的原因调查,几乎所有的处置现场都要设立不同范围的警戒线。

由于事件的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严重,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多层警戒线,以满足不同层次处置工作的要求。

一般而言,内围警戒线要圈定事故或事件的核心区域,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划定事件发生和产生破坏影响的集中区域,在核心区域内一般只允许医疗救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应急专家或专业的应急人员进入,并成立现场控制小组,组织开展各项控制和救助工作。

内围警戒线的范围确定要考虑两个因素:

现场危险源的威胁范围和与事故或事件原因调查的相关证据散落的范围。

现场可能会发生二次灾害,通过内围警戒线的设立,尽量减少处于危险范围中的人员,以降低事件的二次伤害。

外围警戒线的划定以满足救援处置工作的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为保证安全,大量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在内围警戒线之外开展的。

在救援现场,参与处置的人员可能成百上千,来自数十个不同的部门和组织,参与处置的各种车辆、设备也需要安排必要的停放位置和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外围警戒线是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空间,无关人员,包括媒体工作人员一

般不应进入此区域。

在某些事故或事件的处置中还要设立三层警戒线,即在核心区和处置区之间设置缓冲区,作为二线处置力量的集结区域和现场指挥部所在地。

二、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

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初步评估,避免盲目反应,根据相关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反应的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协调,减少组织的混乱。

根据应急预案,不同事件由不同的部门牵头负责,并由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各个部门在处置中分工协作,具有较为明确的任务和职责。

由牵头部门组织各部分应急处置人员赶赴现场并开展工作,并应在现场通道设置引导和联络人员安排处置后续人员。

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现场的应急人员与其他应急资源。

人员集结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有一些原则值得遵循。

首先,人员应方便应急处置工作,核心处置力量和现场急需的专业处置力量要接近现场;

人员集结要有序可循,不能造成混乱,人员集结的位置和规模不能对现场内造成堵塞。

三、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

应急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工具。

各专业部门应根据自身救援业务的需求,采取平战结合的原则,配备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和器材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以保障救救援。

四、人员安全疏散

根据人员疏散原则,在处置现场组织及时有效的人员安全疏散,是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

根据疏散的时间要求、距离远近可将人员安全疏散分为临时疏散和远距离疏散。

临时紧急疏散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和爆炸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中。

临时紧急疏散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紧急性,如果在短时间无法及时疏散,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但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决不能片面强调疏散的速度,如果疏散过程中秩序混乱,就可能造成人群的相互拥挤和踩踏的阻塞现象,甚至造成群死群伤。

在机场非航空器应急中,如航站楼起火时的应急疏散,应提前做好疏散预案,并在应过程中有效组织与配合。

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人员的疏散过程是一个移动的过程。

研究表明,人群在移动过程中的行进速度并不取决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取决于人群的密度。

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挤过度而不能进,速度接近于零。

在组织人员疏散时,特别是在建筑物内组织疏散时,起码应采取以下措施:

有正确的疏散路线,并有明确的疏散路线标志;

安排专门人员对疏散人员进行引导,并负责疏散秩序的维护,避免出现拥挤现象;

为人群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避免不准确的消息在人群中传播,使人群的心理保持稳定;

如果人群进入恐慌状态,要尽量缩短恐慌状态的时间,使人群的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的现场管理

应急救援事件发生后,各种新闻媒介就成为现场处置与社会各方沟通的重要渠道。

面对蜂拥而至的新闻采访人员,既不能听任其在处置现场进行无限制的采访,也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封堵。

前者会导致对正常的处置工作的干扰,甚至破坏现场证据;

后者易与媒体形成对立局面,甚至导致谣言的传播。

因此,在现场处置中,应重视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的管理,通过在警戒线外设立新闻联络点,安排专门的发言人,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处理好与媒介的公共关系,利用和引导媒介与社会公众、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良好沟通,以降低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

八、对受害人作出分类处理

现场紧急安排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受害人作出分类处理。

按照被害人学的研究,灾难性事件的受害人既包括直接受害人(死亡人员、受伤人员以及灾难中的幸存者),也包括间接受害人,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在现场作出紧急安排时,不同类型的受害人均需作出妥善处理。

如:

在航空器事故现场的卫生急救中,应该对伤员进行分拣处理,避免现场没有稳定时进行伤员转运。

对死亡人员需要作出的安排有:

以对死亡人员进行确认;

编辑死亡鉴定证据;

通知死亡人员家属;

接待亡人员家属;

确定停放尸体的场所并维护其秩序与安全;

安排对死亡人员的悼念动,并满足因宗教、民族等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对幸存者需要作出的安排有:

满足提出的基本需求,如对食物、饮料、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与其家人、亲友取得联系;

解决回家的交通问题与经费方面的困难;

生理方面的伤害及时得到医治;

组织心理安慰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发放慰问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