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2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docx

竹房城镇带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房县竹房城镇带产业发展规划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1、生产基地不断壮大。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抢抓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等政策机遇,将茶叶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加大茶叶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窑淮乡、红塔乡是全县规划建设重点乡镇,从2008年到2010年两个乡镇共新建茶叶基地12781亩,城镇带5个乡镇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28611亩,占全县茶叶基地面积的36.5%。

2、生产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

通过优化、整合茶叶资源,城镇带5乡镇现在共有茶叶生产加工车间18家,茶叶经销门店十几家,培植市级以上重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2家,年生产加工能力和茶叶经销数量超过全县的70%。

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共有6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证书,认证面积3000多亩,产量100吨,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000多亩,有机食品1000多亩,这6家企业全部集中在城镇带建设乡镇。

(二)主要制约因素

1、老茶园基础条件差,管理粗放。

城镇带建设乡镇投产茶园大部分基地建于80年代,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基地建设分散,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

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的接受较慢,茶园管理粗放,重采轻管、粗采滥制现象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出效益。

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太弱。

现有茶场和加工企业基地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茶叶产品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更谈不上市场营销。

神农公司和吴氏茶业有限公司虽被十堰市命名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但企业实力和竹山、竹溪同类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茶叶深加工项目尚未起步,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3、资金短缺,阻碍了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性、建设投入大的朝阳产业,但受地方财力限制,对茶业投入、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茶园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另外,很多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投入有限,影响了茶叶基地建设步伐,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三)发展前景分析

1、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窑淮、红塔两个乡镇是我县茶叶建设重点规划乡镇,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双重气候特色,立体气候明显。

境内山峦叠障,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高,茶园生态环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中性偏酸,具有发展高香绿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2、技术力量雄厚。

城镇带5乡镇是我县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也是全县农业生产示范地区,这里农民素质相对较高,农业技术力量配置最为雄厚。

3、政策机遇好。

房县已被省政府列入湖北省高香绿茶板块基地县(鄂政办发[2006]77号文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接续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南三县百里茶叶生产长廊”联接县,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将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4、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民种茶积极性高。

茶叶产业是一种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容纳农村劳力多,且适宜短期、零星打工的农村妇女。

近年来,县委、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茶场(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间高涨。

5、发展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富有,人们对茶饮料的需求明显地将从生理性需求发展至安全性、健康需求。

由于茶对人体健康特有而卓越的功效,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尤其是绿茶正在变成21世纪最畅销的流行饮料。

这一不可逆转的绿色健康消费趋势,将突破区域性消费的局限性,对绿茶国内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思路、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综合效益为目标,坚持“绿色、生态”开发和建管并重,扩大基地规模,突出产业特色,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在抚育改造现有茶叶基地的基础上,坚持建管并重,一手抓发展,扩大基地上规模,一手抓改造,提档升级增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精品名牌,努力把房县建设成为高香绿茶板块基地县,与“两竹”对接,形成“南三县百里茶叶生产长廊”。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布局,适度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茶叶的生长特性,科学评估建设地块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科学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原则。

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扶优扶强茶叶加工企业,走“企业(加工厂)+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促进贸、工、农和产、经、销一体化,大力推进加工业,提高茶叶产业的整体效益。

——坚持科技兴茶原则。

以科技为依托,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尽快解决粗放经营、科技含量较低现状,提高茶叶的科技水平。

——坚持分户建园原则。

茶叶基地建设要以农民为建设主体,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企业统一加工、销售,农户分户建园,由政府提供种苗,农户投工投劳进行茶叶基地建设。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实施茶叶产业工程,在抚育改造现有2.8万亩茶叶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发展0.4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带5乡镇茶叶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600吨,实现产值1.2亿元。

2、专项目标:

——新建茶叶基地1.2万亩。

每年发展0.4万亩,通过3-4年发展,到2013年茶叶基地规模达4万亩(其中:

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万亩),培育茶叶专业村15个、茶叶种植大户200户。

新建茶叶基地通过3年的扶育管理进入采摘期,5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鲜叶60公斤,亩平收入达3000元。

——改造老茶园1.4万亩。

每年更新改造0.4万亩,到2014年全部改造完成。

——建设、扩建茶叶加工企业(或加工厂)18家。

到2015年,城镇带茶叶加工企业达36家,培育省级茶叶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县级龙头企业4-5家,名优茶比例达70%,茶叶贮藏保鲜率达40%,实现产值1.2亿元。

——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亩。

通过抚育改造,在窑淮建设茶叶生产示范园区到2015年,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100%,绿色茶园面积达到60%,有机茶园面积达到40%。

“神农绿茶”牌的武当道茶品牌建设基本形成。

三、优势区域布局及主攻方向

(一)区域布局

城镇带茶叶基地建设以窑淮乡、红塔乡为重点,军店镇重点抓好老茶园的改造工作。

窑淮乡所辖适宜种茶的各村均重点建设发展,打造茶叶专业乡镇,红塔乡茶叶基地建设重点集中在南潭、潮旺、兴胜、桂平等4个村,重点打造专业村和休闲农业观光。

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在窑淮乡的界山、陈家、淮水、窑场等村。

(二)重点项目与主攻方向

1、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分户建园的种植模式,新建茶叶基地1.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4万亩,其中:

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万亩,作业道、沟渠、水窖等基础设施配套。

同时,每年更新改造老茶园0.4万亩,修建和改造路、渠等基础设施。

2、加工体系建设:

按照县乡办龙头、村办加工厂的建设原则,结合各乡镇茶叶生产规模和建设步伐,建设“龙头(或加工厂)+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带茶叶加工企业达到30家,到2020年生产加工企业达到50家,名优茶比例达到70%,茶叶贮藏保鲜率达到40%,实现产值1.2亿元。

(详见附表4)

3、品牌开发体系建设:

整合茶叶资源,统一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QS”市场准入制,指导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认证个数达到15个,认证面积4万亩,其中:

有机茶生产面积1万亩,绿色食品茶3万亩,“武当道茶”品牌效益凸显。

4、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宣传包装,建立健全定点代销体系,建立市场与企业(或茶场)快捷的营销渠道。

5、科技培训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依托中国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省果茶研究所等权威科研单位,组建科研攻关机构,培训技术骨干,加强名优茶系列产品研制、无公害茶生产与加工、名优茶冷藏保鲜等技术应用。

整合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建区域性、专业化的茶叶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三)建设重点

——新建幼龄茶园1.2万亩,改造和抚育茶叶基地2.8万亩;

——建设优质茶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万亩。

——培优扶强吴氏茶业、神农绿色食品公司等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争创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改造、整合茶叶加工车间18个,使年茶叶加工能力超过600吨,年加工产值超过1亿元;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和茶叶生产、加工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及营销渠道;

——统一品牌包装,打造“神农”牌“武当道茶”品牌。

加工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和营销渠道。

四、主要任务

(一)高标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按照布局区域化、建园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要求,突出“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以窑淮、红塔两个乡镇为重点建设基地,到2013年城镇带茶叶基地达到4万亩,窑淮乡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专业生产乡镇基本形成。

加强现有茶园基地改造升级,通过坡耕地改造,补苗植树,增加植被,完善排灌设施,防止水土流失。

坚持茶叶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粮油生产相结合,大力推广林茶套种、果茶套种、粮(油)茶套种,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二)开发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茶

一是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推广与普及。

加强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建立茶园缓冲隔离带,实施无公害栽培,推行茶园覆盖免耕技术,坚持施用生物活性肥和有机肥,控制施用化学肥,采取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名优茶的冷藏、茶树设施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实用技术,严格执行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全程无污染控制,力争用五年时间使茶叶实现“无公害化”。

二是探索改造茶叶的加工工艺,完善厂房机械配套设施建设,引进茶叶加工机具、汽热式杀青机组和微波杀青干燥等设备,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机制工艺规范化,品种系列标准化,促进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三是研究和开发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执行国家产业化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信息上对重点茶场和龙头企业给予倾斜,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名优品牌集中,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创品牌,品牌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积极探索和完善经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或骨干茶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推行“企业(茶场)+基地+农户”的统分模式,企业(茶场)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茶农分户建园、分户管理,通过合同契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解除茶农的后顾之忧。

(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抓手,强化品牌意识,培育精品名牌,大力开发名、特、优质茶。

进一步加大对品牌的整合和保护力度,推行“QS”市场准入制,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进入市场销售”的品牌发展战略,完善检验监测体系,重点培育以“神农绿茶”品牌为代表的有规模、有市场、有带动力、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市场与企业(或茶场)快捷的营销渠道,促进茶叶产品流通,解决品牌过多过杂、有品牌而无名牌的问题,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茶业产业在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

县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对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协调、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目标考核等工作。

各有关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实行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

加大对茶叶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要投入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牌开发、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幼龄茶园管理、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及通过有关认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要捆绑整合退耕还林、农业板块、低产林或低丘岗改造等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各计其功”的办法,优先用于茶叶基地建设,新建茶园由县政府无偿向农户扶持茶种,并每亩补助建设资金200元,在茶园抚育管理的前3年,每年补贴105元的抚育管理费。

(三)加强技术指导

新建茶园和加工车间一定要先论证,后施工,切实做到谁论证,谁负责,技术与投资相统一。

县农业部门要抽派技术人员,到各建设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有关建设乡镇要抽调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有关人员组建技术专班,包村包户,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负责建设地块和加工车间的作业设计和质量把关。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建设质量。

(四)加强建设检查力度

在茶叶产业开发过程中,县委、政府督办室要按照“五制”管理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对各乡镇建设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严格奖惩兑现,对建设成绩突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或挪用投入资金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或处分,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表1:

新建茶叶基地年度规划表

表2:

老茶园改造年度规划表

表3:

茶叶加工企业年度规划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