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41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恨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飘飖一作:

飘飘)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阑通:

栏)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但令一作:

但教)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向东望无心鞭马任由马前进回京城。

回来一看池苑的地方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伤心落泪。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秋草丛生,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人打扫。

梨园歌舞艺人头发已雪白,椒房侍从宫女红颜尽褪。

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玄宗悄然思念贵妃,孤灯油尽仍难以入睡。

迟缓的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星河泛白天快要亮了。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经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据说他能用精诚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于是道士尽力去寻找贵妃的魂魄。

腾云驾雾如闪电,上天下地找了个遍。

找遍九天之上寻遍九地之下,却还是茫茫不见所寻不得。

忽然听说在海上有一座仙山,这座仙山被云雾环绕隐隐约约。

华美精巧的楼台阁被五彩云霞托起,那里面体态轻盈柔美的仙女数之不尽。

当中有一个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玉环。

使者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

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带着花冠就出厅堂来了。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中国的宫廷乐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时殷勤地托使者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中的誓言只有君王和我知道。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

汉皇:

原指汉武帝刘彻。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

爱好女色。

倾国:

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御宇:

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

汉贾谊《过秦论》:

“振长策而御宇内”

杨家有女:

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丽质:

美丽的姿质。

六宫粉黛:

指宫中所有嫔妃。

粉黛:

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

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无颜色:

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华清池:

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

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

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凝脂:

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

《诗经·

卫风·

硕人》语“肤如凝脂”。

侍儿:

宫女。

新承恩泽:

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云鬓:

《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

金步摇:

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芙蓉帐:

绣着莲花的帐子。

形容帐之精美。

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

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春宵:

新婚之夜。

佳丽三千:

《后汉书·

皇后纪》:

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

言后宫女子之多。

金屋:

《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

他笑着回答说:

“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列土:

分封土地。

可怜:

可爱,值得羡慕。

骊宫:

骊山华清宫。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凝丝竹:

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渔阳:

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

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鼙鼓:

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霓(ní

)裳羽衣曲:

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

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九重城阙:

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

烟尘生:

指发生战事。

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

《楚辞·

九辩》:

君之门以九重。

乘:

一人一骑为一乘。

翠华:

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

司马相如《上林赋》:

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

百余里:

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

指天子军队。

宛转:

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

娥眉:

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

花钿:

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

委地:

丢弃在地上。

翠翘:

首饰,形如翡翠鸟尾。

金雀:

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

玉搔头:

玉簪。

《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

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云栈:

高入云霄的栈道。

萦纡(yí

ngyū):

萦回盘绕。

剑阁:

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

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

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峨嵋山: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

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行宫:

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天旋地转:

指时局好转。

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

回龙驭:

皇帝的车驾归来。

信马:

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太液:

汉宫中有太液池。

未央:

汉有未央宫。

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西宫南苑:

皇宫之内称为大内。

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

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

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梨园弟子:

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

梨园:

据《新唐书·

礼乐志》:

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

坐部伎"

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椒房:

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

阿监:

宫中的侍从女官。

青娥:

年轻的宫女。

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孤灯挑尽:

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

挑尽,说明夜已深。

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迟迟:

迟缓。

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耿耿:

微明的样子。

欲曙天:

长夜将晓之时。

鸳鸯瓦:

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

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

霜华:

霜花。

翡翠衾:

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谁与共:

与谁共。

临邛:

今四川邛崃县。

鸿都:

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

灵帝纪》:

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致魂魄:

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方士:

有法术的人。

这里指道士。

殷勤:

尽力。

排空驭气:

即腾云驾雾。

穷:

穷尽,找遍。

碧落:

即天空。

黄泉:

指地下。

海上仙山:

《史记·

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玲珑:

华美精巧。

五云:

五彩云霞。

绰约:

体态轻盈柔美。

《庄子·

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参差:

仿佛,差不多。

金阙:

《太平御览》卷六六。

引《大洞玉经》:

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

西厢:

《尔雅·

释宫》:

室有东西厢日庙。

西厢在右。

玉扃(jiong):

玉门。

即玉阙之变文。

小玉:

吴王夫差女。

双成:

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

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九华帐:

绣饰华美的帐子。

九华:

重重花饰的图案。

言帐之精美。

《宋书·

后妃传》:

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珠箔:

珠帘。

银屏:

饰银的屏风。

迤逦:

接连不断地。

新睡觉:

刚睡醒。

觉,醒。

袂(mè

i):

衣袖。

玉容寂寞:

此指神色黯淡凄楚。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凝睇(dì

):

凝视。

昭阳殿:

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

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蓬莱宫: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人寰(huá

n):

人间。

旧物:

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寄将去:

托道士带回。

钗留二句:

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

擘:

分开。

合分钿:

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重寄词:

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两心知:

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长生殿:

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

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

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比翼鸟:

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连理枝:

两株树木树干相抱。

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恨:

遗憾。

绵绵:

连绵不断。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

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

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

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本文作者持爱情说。

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

观点也颇具分歧。

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