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371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doc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一幅写实图片,造成图片中“ThegreatAmericanslowdown”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美国人疯狂进行股票投机生意,造成股值的疯长

C.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巨大

2.“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毫不过分: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上述经济思想彻底破产始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苏俄国内战争后

C.1929年经济大危机D.中国抗战胜利后

3.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某一重大经济现象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一经济现象演变成为世界规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中心

B.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C.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场

D.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4.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D.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5.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由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人民资本主义,缓解了社会矛盾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6.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7.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他是在(  )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作出的伟大贡献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8.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修建此类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经济结构,鼓励能源出口B.国家加强干预,防止盲目竞争

C.扩大生产规模,刺激生产发展D.直接提高就业率,开拓经济发展空间

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这一做法带来的社会影响有(  )

A.消除了极端贫困B.促进了社会稳定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D.稳定了国际资本主义

10.凯恩斯说:

“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11.(原创题)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形象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12.(改编题)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13.经济学界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它体现的经济思想盛行于(  )

A.资本主义萌芽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罗斯福新政时期D.二战后初期

14.(原创题)阅读下列有关美国历史发展的图片和漫画,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②富人的钱财来源于疯狂的股票投机 ③漫画生动体现了经济危机来临前美国的社会状况 ④处于悬崖上危机四伏的是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代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安全网”的出现(  )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高达7.7%,增幅再惊世界。

美国彭博社评论:

“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

”下列经济政策中,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类似的是(  )

A.斯大林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C.世界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D.20世纪末美国的“新经济”

17.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

其初衷在于(  )

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18.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19.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上述材料说明(  )

A.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下图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其表述正确的是(  )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①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②资本的社会化 ③国民收入出现社会化再分配 ④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

A.①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上升到1939年的1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从2.3万人增加到42万人,人均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分)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他”是指谁?

(2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2008年11月23日专电,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最终结果日前在京揭晓,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赞成的高票获奖。

(3)材料中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奖,请你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撰写获奖理由。

(6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3分)

22.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

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

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

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

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

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

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

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

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

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 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包括: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5分)

(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分)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

(2分)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2分)

(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6.D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明显不对,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持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只不过不再是完全自由放任罢了。

排除了①也就排除了A和B。

C、D的区别在于②③,②是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特点,材料中“要制订出一些计划”也表明国家要干预经济,因此是正确的。

所以正确答案为D。

7.D 【解析】“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强调了罗斯福新政扩大政府权力;“独裁者”、“希特勒”等词说明此议员对罗斯福这一政策持反对态度。

A、C项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与题干信息相悖;D项与题意相符。

8.D 【解析】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为解决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失业问题而实行以工代赈的一个重要举措。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促进了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

但不能从根本上削除贫困问题,也不能稳定国际资本主义。

同时结合题干中“社会影响”这一设问,可排除C项。

10.A 【解析】并不要求“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说明并不完全排斥自由经济。

11.D 【解析】从“复苏”到“繁荣”所处的时间段是从1990年~2000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

12.C 【解析】从图中工业发展变化可看出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在下降,而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新型经济进步较快。

13.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这属于自由放任政策。

因此可断定盛行的时间应是工业革命时期。

1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90%,说明了美国国民贫富差距扩大,但无法断定财富来源于股票还是工农业生产,所以②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5.D 【解析】安全网指社会福利,结合福利国家的作用可排除②。

16.C 【解析】现在中国的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进行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的首要背景也是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是靠了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这些钱被用在铁路、公路、电厂和公共房屋的建设上”也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极其相似;综合上述两点,可知应选C。

17.C 【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对银行的整顿,重建人民对银行的信心,这样才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8.C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看出,二者都在加大公共工程建设,这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

19.D 【解析】从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可看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0.C 【解析】图表反映的是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不能看出资本社会化和全球化问题,应排除②④。

21.【解析】本题以世界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为线索,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知识的掌握。

在解第

(1)

(2)问时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在解第(4)问时要注意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要不断创新等角度总结认识。

【答案】

(1)发生的变化: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

(3分)

说明:

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分)

(2)罗斯福。

(2分)国家干预经济。

(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基础,把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经济改革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对农村改革乃至整个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3分)

(4)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本题便以此热点来引入,考查历史上英国和美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福利国家的史实。

(1)问,一定要紧紧扣住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来回答,可以从实施的主体,国家的方法,享受的人群,以及享受的具体福利等方面来分析。

(2)问,从材料中数千万、数百万人的处境可知答案,罗斯福的解决措施应从解决贫困和就业、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来回答,而不应泛泛回答新政的所有措施。

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字眼,再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找出相似的做法及共同的特点。

第(4)问,注意材料中的“供人们”和“防止人们”,就是实行社会保障,防止过度贫困,防止两极分化,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5)问,可以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积极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特征:

由教会负责实施到政府组织实施;通对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儿童、低收人者和老人的保护;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教育、生产条件、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

(5分)

(2)问题:

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导致数千万人处于贫困当中。

(2分)措施:

实行社会救济,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等。

(3分)

(3)相似之处:

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等。

(或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2分)

共同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

(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2分)

(4)目的: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2分)

(5)认识: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应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等。

(答任意3点可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