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608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docx

重要质的研究方法

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进入研究现场时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情况,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守门员”。

“守门员”指的是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

进入研究现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实地自然地进入、直接说明意图地进入、隐蔽地进入等。

理想地状态是自然地、直接向被研究者说明意图地进入,但是在有地情况下这样做却比较困难。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访谈

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

“访谈”与日常谈话不完全一样。

访谈:

有特定目的和一定规则,形式较为正式,访谈中访谈者可以要求对方就刚才所言进行重复和详述。

而日常谈话目的性较弱、形式较松散、随意,双方有意避免说话重复和直接追问,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访谈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例如和对方接触,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等,一般而言,要以对方方便为主,尽量找一个安静的、放松的地方,要许诺保密,并且要事先询问能否录音。

(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对方同意录音,也得做记录,以利于追问。

■访谈的类型(开放、半开放、封闭)

按结构分,访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

根据正式程度可以分为正规和非正规访谈。

根据双方接触方式又可以将正规访谈分为直接和间接访谈两种。

在封闭型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

与此相反,开放型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开放型访谈中,访谈者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

访谈的形式不拘一格,访谈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

在半开放型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往往使用开放型访谈的形式,了解被访者关心的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转向半开放型访谈,重点就前面访谈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以及尚存的疑问进行追问。

提问:

在座的有哪些做过访谈?

你们觉得访谈中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访谈中的提问

在访谈中,访谈者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提问,因此“问”在访谈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提问题的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研究问题的性质(如公开或隐私话题)、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的个性、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访谈者和受访者的关系、访谈的具体情境(如公共场合或私下交谈)等。

因此,访谈者应该学会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提问。

“在访谈中如何开始说第一句话?

”——这是访谈新手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

尽可能自然地、结合受访者当时地具体情况开始谈话。

案例:

(访谈者在约定的时间走进中学生强强的家,强强刚看完电视)

访谈者:

噢,是武打片呀,什么名字?

强强:

是《小李飞刀》,可好看了!

访谈者:

古龙的作品是很精彩。

强强:

(惊喜地)你也喜欢看武打地,太好了。

访谈者:

以后有时间我们切磋一下。

现在言归正传,好吗?

(访谈在愉快地气氛下开始了)

访谈问题有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分为三组类型来认识,即开放型和封闭型、具体型和抽象型、清晰型和含混型。

开放型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预期的答案,允许被访者作出多种回答。

提问常以“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词语出现,如“你是如何看网络教学质量问题的?

封闭式问题是指对被访谈者的回答方式和内容有严格限制,往往只需回答“是和否”。

如:

“你的同学中有人打架吗?

质的研究主要是开放或半开放式访谈,所以一般采用开放型问题。

但,必须注意的是,问题不能没有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

具体型问题就是询问一些具体事件或细节。

“昨天语文课上发生了什么事,当时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抽象型问题是指问题具有较高的总结性和概括性。

“你们平时课余时间都干些什么?

清晰型问题如“昨晚你是几点睡觉的?

含混型问题如“你今天什么时间,和哪些同学一起到校的?

到校前你们是不是先去了一趟网吧?

实际访谈中一般多用开放型、具体型和清晰型的问题。

此外还应该有意识地使用追问这一手段,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追问”指的是:

访谈者就受访者前面所说的某一个观点、概念、语词、事件、行为进一步进行探询,将其挑选出来继续向对方发问。

原则:

使用被访者自己的语言和概念来询问受访者自己曾经谈到的看法和行动。

案例:

访谈者在倾听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成功经验的介绍后,发现对方提到的“赏识教育”这一概念很有意思,希望进一步了解,于是就问:

“您刚才使用了‘赏识教育’这个词,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赏识教育’吗?

”当对方进行了解释之后,也许访谈者还想知道这位家长是如何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进行“赏识教育”的,因此又追问;“您刚才解释了‘赏识教育’,请问您在平时具体是怎么进行赏识教育的?

■访谈中的倾听

“听”是访谈中的一项重要的无形的工作,它决定着接下来“问”的内容和方向,也是双方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对于访谈者来说,在倾听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为基本的原则又两条:

一是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二是要能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听”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访谈者不仅有意识地学会一些“听”地技能,而且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对方的心。

访谈者在“听”对方说话时,不仅要听到对方所发出的声音和语词,而且要设法体察对方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包括隐含对方所说出来的话语中的深层次意义。

访谈者要调动自己所有的触觉和情感去感受对方,去积极主动地、有感情地与对方交往。

只有这样,访谈地双方才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建构性的探讨。

■访谈中的回应

访谈者对受访者作出的回应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有:

(1)认可;

(2)重复、重组和总结;(3)自我暴露;(4)鼓励对方。

“认可”指的是访谈者对受访者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了,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

表示认可的方式通常包括两类行为:

(1)言语行为,如“嗯”“对”“是的”“是吗”“很好”“真棒”;

(2)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

对被访者所说的话进行重组和总结,也是一种回应的方式。

这样也能帮助对方理清思路,引导对方继续就这件事的细节进行陈述;对于访谈者来讲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例如:

对一位每天工作到12点的教师说:

“您工作非常努力啊”。

“自我暴露”就是访谈者对被访谈者所说的内容就自己有关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

如在访谈一位学生时,可以坦诚的说:

“我当年也很调皮,老师经常批评我。

应该避免的方式:

论说型回应、评价型回应。

“论说型回应”就是访谈者利用一些现成的理论或个人感受和经验对被访者所说的内容作议论。

如当一位家长谈到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工作的情景,访谈者自作聪明地回应说:

“您这么做是不是为了赢得同事的赞扬,以便提高自己的声望呢?

”很显然,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话不投机而产生排斥感,使访谈不欢而散。

在质的研究中,访谈可以分成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两种形式。

“个别访谈”指的是研究者向一位被研究者进行访谈,通过两个人之间的个人互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焦点团体访谈”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集体访谈的形式。

在这种访谈中,访谈的问题常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研究者组织一群参与者就这个焦点进行讨论。

焦点团体访谈有很多个别访谈所没有的优势,可以发挥一些比较独特的作用。

其中比较突出的作用有:

1)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2)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性探讨;3)集体建构知识。

小练习:

进行一次访谈

观察:

除了访谈以外,质的研究中另外一个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这么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爱因斯坦:

“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如何做观察?

■观察的类型

以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从事的活动来分,有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和半参与性观察。

在参与性观察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这种观察的情境比较自然,观察者不仅能够对被研究的现象得到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深入到被观察者的文化内部,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意义的解释。

参与式观察的有点在于,研究不会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生活结构和内部关系,可获得较深层次的材料,但是研究者主观因素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观察地客观性。

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本身地技能非常重要。

其活动要有明显地自觉性,提高注意力,主动记录现场的活动;要进行角度广泛的观察;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增强自己对情境的敏感度,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也随时记录下来。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观察者站到与被观察者同一个地位上或深入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而是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或是隐秘的方式进行。

好处:

研究者可以有一定的距离对被观察者进行较“客观”的研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

但是,观察的情境是“认为的”,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在被人观察,会受到较多的“研究效应”影响,言行也许会不自然或不同于平常。

实际上,在研究中“参与”与“非参与”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晰的,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局外人”是不存在的。

多数观察是一种“半参与性”活动。

此外,按照观察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按照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

■设计观察提纲

在观察开始之前,研究者需要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

确定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设计观察提纲等。

为了使观察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需要编制具体的观察提纲。

参与式观察式比较开放、灵活的,但也要事先有一个线索,为观察提供方向。

提纲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

提纲中一般设计6个方面的问题。

谁?

什么?

何时?

何地?

如何?

为什么?

■观察的阶段

初期——全方位的开放式观察

逐渐聚焦的阶段

找出研究焦点后进行选择性观察

实例:

要对我们班“课堂的参与度”进行观察,那么首先就可以来一个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到参与的广度问题。

然后注意到班上主要是哪几个同学发言了,再重点对这几个学生的言行进行观察和分析。

了解该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深度问题。

■记录的程序

观察记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观察问题,观察的内容,地点,时间以及使用的工具来进行选择.

通常,观察开始,我们可以先就观察的场面画一张现场图。

这张现场图不仅应该包括观察现场的物质环境(如教室内桌椅板凳的布置、墙上悬挂的图片和标语等),还应该包括观察现场的人文环境(如学生就座的位置、教师活动的范围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现场内某些物体的摆设或人员位置有所变动,可以随时画新的现场图.画现场图是观察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手段,可以对观察现场提供一个直观,二维,超越语言表述的图象展示.现场图画好以后,我们还应该在下面附上一段文字说明.这段文字说明不仅应该对观察的现场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而且应该介绍研究者本人来到观察现场的第一反应.

 

教师

 

观察记录要求按时序进行,所记的事情之间要有连续性,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

在实地进行观察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反应能力、记忆力和笔录能力。

如果当场有的细节记不下来,可以先使用一些代号或缩写形式。

实地观察者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频繁地“上厕所”,躲在无人知晓地地方迅速补记重要地信息。

■设计观察表格(见各类表格设计)

质的研究中观察记录的格式较灵活,往往因具体情境而异。

但有一个基本原则:

清楚而有条理,便于今后查找。

较为规范的记录格式一般是:

用较大的纸或笔记本,在记录的第一页上方写上观察者的姓名、观察内容的标题、时间、地点,以及本笔记的标号和页码。

在记录的时候,每一页被分成两部分,左边用于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右边写上研究者的思考。

“事实”笔记与“个人思考”笔记要分开。

页边上还要留有一定空白,以便今后补充记录、分类和编码。

案例:

实地观察记录表一

时间

观察到的事件

观察者的解释和疑问

10:

10

老师使用教学监控软件收回了控制权,继续讲课。

全班有3个学生的电脑不受控制,他们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有两个在浏览课件的其它内容,还有一个在悄悄地玩游戏。

我想这几个学生一定对自己地电脑动了手脚,他们可能是课堂中的边缘人吧,估计他们对这个老师的课不感兴趣。

10:

20

有些研究者还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记录格式,就是将观察记录分为四个部分:

“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

其实也就是把上述的“个人思考”笔记细分为“个人”、“方法”和“理论”。

实地观察记录表二

时间

实地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12:

00

食堂里大约有300人,10个窗口前队伍平均有4米长。

我感觉很拥挤。

这个数字是我的估计,不一定准确。

中午12点似乎是学生就餐的高潮。

12:

10

在买汤煲的窗口排起两米长的队,排队者大多数(约三分之二)都是女生

我想是不是这里的汤煲非常好吃?

是不是女生特别喜欢吃?

还是因为今天太冷,女生更怕冷?

我坐在离这个窗口4米远的座位上,看不清汤煲的质量和花样,不知这么多人买是否真是因为好吃。

也许食物的味道与质量关系到买它的人的多少。

■分析观察资料

观察记录通过实地笔记和个人思考地笔记两个部分地写作,对资料已经进行了初步地整理。

在进一步归纳和分析时,要在记录内容的旁边或下边加上“归纳概要”。

■几个注意点:

(加个提示图)

1.记录的语言要具体、清楚、实在

比如,当观察学校食堂的经营情况时,如果我们写下“食堂里十分萧条,炊事员人浮于事,工作没有效率”这样的笔记,就显得过于抽象和概括。

一个改进的方法是:

在事实笔记部分写下:

“在这个面积200平方米的食堂里有30名顾客、20名炊事员”,然后在个人笔记中写下:

“我感觉这个食堂工作效率不高”。

2.观察者要进行自我反思

观察是人的主动建构,是人头脑中的意识与感觉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观察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者的思考,都必须经过观察者推论的过滤。

因此,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推论进行反省,尽量将自己所做的推论与观察到的事情分开。

例如:

在对课堂上学生就座的行为模式进行观察时这样记录:

“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开始选择座位,大部分人都选择坐在熟人旁边”。

(进行讨论)

在事实性笔记中,观察者应该保持一种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记载。

实物

“实物”指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加工过的自然物。

包括:

历史文献:

传记、史料

现实的记录资料:

文件、规章制度、作息时间表、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单、课表、日记、考试卷等

影像资料:

照片、录像、电影、广告、幻灯片等。

按照资料的正式程度,我们可以将实物资料分为个人类和官方类两种。

正式的官方类资料是指那些被用于比较正规、严肃的社会交往中的部分,主要是用来为公众服务。

如:

结婚证、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报刊杂志等;非正式的个人类资料是用来为个人目的服务的与个人生活相关的资料。

如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个人备忘录等。

此外还有第三类:

照片。

从照片的拍摄和收藏来看,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在研究中可供收集的实物资料很多,收集的途径也相应地有很多不同。

但是有一个共同地基本前提就是,研究者在收集实物之前必须经过当事人地许可,在尊重实物主人和代管者(也叫“守门员”)意愿的情况下进行。

例如:

我们想在一所中学获得某个学生的作业来分析,那么就应征得学生本人、班主任或认课教师的同意;假如我们想要某个学生的相片来分析,也要征得其本人和其家长的许可。

实物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拓宽视角和增加敏感度,及时和全面地捕捉到被研究对象有关地信息,丰富研究地内容,并达到互相证实和检验地目的。

而且,研究者对实物产生和发生地过程地直接干预和影响较少,就是说,很多实物是在研究开始之前早就存在的,并不是专为研究者准备的“预期产品”,相比访谈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要更加“不加修饰”,更为真实可信。

同时,实物资料也反映出一些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情感和想法。

当然,实物分析也有其局限之处。

比如,由于家庭变故或其它原因,某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灰意冷,各门作业都写得很潦草,错误很多。

但是研究者在分析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而很有可能判断这个学生向来学习态度差,能力低。

这说明仅仅使用实物分析的方法是不够的,所以目前实物分析法多被作为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资料整理和分析关系图

资料整理

对访谈记录的整理要及时、全面。

将笔录与录音相对照,加上回忆的情景,逐字逐句地整理出来,最大限度地凸现原汁原味。

质地研究对资料整理的要求比较严格,通常需要将资料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在具体整理访谈资料之前,我们先对每一份资料编号,从而建立一个编号系统。

例如:

S表示学生,T表示教师等等。

初步分析资料

阅读原始资料

分析资料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熟悉资料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

在阅读材料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主动“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有关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

资料登录

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将收集的资料打乱,赋予意义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

登录的一个十分具体的工作是找到有意义的码号,“码号”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是资料分析大厦中最小的建筑砖瓦。

寻找码号可以有很多标准,其中之一是词语出现的频率。

如果某些词语在资料中反复出现,说明这些词语是被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需要进行重点登录。

比如在一项对小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的调查中,学生们反复谈到“没劲”。

不仅同一位受访者在不同的访谈中反复提到,而且不同的受访者也多次提到这个概念。

因此,我们便可以选择这个概念作为码号,在资料中注意寻找这方面的内容,重点对其进行登录。

寻找“本土概念”

通常收集的原始资料数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庞杂,如果对每一个词都进行登录,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就像对研究对象进行抽样一样,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最有力地回答研究问题的资料。

资料抽样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码号。

“本土概念”应该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

这些概念通常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与学术界或一般人常用的概念不太一样。

案例:

在一项对大学生能力的调查中,访谈者期望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这些方面来解释大学生的“能力”。

访谈时他问受访的学生:

“你认为在进入大学的学生中,他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对方回答说,这类学生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时会学的同学,一类时能学的同学。

访谈者立刻意识到了“会学”和“能学”这一对概念是受访者本人的“本土概念”,马上开始追问。

结果,他发现“会学”的同学看起来并不紧张,但学习有方法,效率比较高,因此学习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很好,而“能学”的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主要是通过时间加汗水来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的。

这位受访者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来理解访谈者的问题,而不是从访谈者事先设想的那些方面。

由于访谈者及时捕捉住了这一对本土概念,他对受访者眼中的“能力”有了更加确切的理解。

编码和归档

第一轮登录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码号都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编码本。

这是一个将所有的码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系统,反映的是资料浓缩以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

在建立编码系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随时储存和调出资料的档案袋系统。

档案袋需要根据资料的情况经常进行调整,增加新的码号时需要相应增加新的档案袋,旧的和不适用的码号及其相应的档案袋应该取消。

归类主要有类属型和情境型两种方式,前者将资料按意义主题分成类别,后者将资料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或意义关联进行叙述。

归类和深入分析

类属分析

“类属”是说按照资料所呈现的某个观点或主题分析,是一个比较大的意义单位。

例如“交往”这个类属概念下,有“人情”、“送礼”、“矛盾”、“朋友”等一些要素。

类属分析就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用来解释它们的概念、术语的过程,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等。

例如:

在对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他们用“按时完成作业”“做老师的小助手”“上课不插嘴”等词句来评判学生。

那么,就可以提出一个类属“好学生”,下面分为“学习”“纪律”“品德”三个核心类属,分别列出“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插嘴”、“做老师的小助手”

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这样可以呈现出一个整体脉络下的各部分之间的连续性。

我们可以以整个研究现象中的主题、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或变化等内容来分析。

我们既可以将一次访谈或一次观察的内容写成一个情境片断,也可以将对一个人的几次访谈写成一个故事,还可以将几个人的故事练成一体,组成一个综合个案。

注: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各有利弊,但是它们在实际分析中可以相互包容对方。

在情境分析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意义分类系统将故事进行分层,使故事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展开叙述。

在类属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在主题下面穿插一些故事片断和轮廓分析,让这些故事性的描述对该主题的内容加以展示和说明。

质的研究报告的特点:

(参考书《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

报告的组成部分:

质的研究报告与量的研究报告非常类似,通常包括如下部分:

(1)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3)背景知识:

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等。

(5)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

(6)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

但是,质的研究报告形式比较灵活。

建构理论的方式:

采用“自下而上”的形式“归纳”出理论的。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从中提炼出许多概念来,然后不断归纳提炼,就像是在一个“大漏斗”中逐渐加以过滤,建立起初步的理论框架,将其中的概念和命题与原始资料之间进行对照和比较,生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来。

扎根理论:

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了“扎根理论”,就是指从经验材料中提取和建立理论。

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质的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类属型和情境型。

这两大类型与前面关于资料分析的思路有相似之处,但是资料分析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指的是资料分析时的具体策略,而这里所说的是写作研究报告时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