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612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docx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对比、类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事)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五、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

①时间:

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

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人物:

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事件:

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六、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

(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七、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如《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④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或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如《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⑤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突出、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

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雪”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暗示社会环境。

如《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2)、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记叙文中心、主题的归纳: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三、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四、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十五、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十六、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七、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八、说明文的分类: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十九、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名言、资料等)

二十、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二十一、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二十二、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三、论证方法: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具体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1、作用:

①例证法:

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

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

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2、公式:

例证法:

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

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

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

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二十四、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五、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步骤:

1、引论:

提出问题2、本论:

分析问题3、结论:

解决问题 

二十六、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七、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八、三大文体语言特色:

记叙文语言特征:

生动、形象、准确

说明文语言特征:

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

严密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承上文,总起下文),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

总结全文;点题或点明中心;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精辟深刻、音韵和谐、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引发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

风格:

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夏之绝句》)

注意: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即修辞+修辞作用)。

用XX比喻XX(或XX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态(或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

把XX拟人化(或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态(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栩栩如生,逼真)。

3、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使句式更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4、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5、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7、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8、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9、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0、借代: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11、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2、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附: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拟、夸、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四、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即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1)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A、人物:

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B、环境:

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五、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如(如:

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六、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七、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八、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九、归纳中心或中心思想:

中心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所叙述描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或作者在说明文中主要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或作者在议论问中所论述的中心论点。

公式:

①写人为主:

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

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

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

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

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文章通过对XXX人(或事件或事物)的XXX(情况)的叙述描写,刻画了一个XXX(人物特点)形象(展示了XXX(事件名称)由……(盛、衰等)到……(衰、盛等)的发展过程),表现(或“表达”)了作者对XXX(文章所表现的现象特点)的热爱、赞美(或“鄙视”、“厌恶”、“批判”)等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XXX(某种生活、社会现象)的向往(或“批判”)。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作者以XXX(说明顺序)为顺序,运用XXX(主要说明方法),说明了XXX(说明对象)的XXX(事物、事理特征名称)特征,表达了作者对XXX(说明的特点)的XXX态度。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作者运用XXX论证方法,论证了XXX(论点),表现了作者XXX(论证的现象)的关注,表达了作者XXX(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十、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手法: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托物言志)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中心。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

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

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5、烘托、渲染: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十一、描写手法的作用:

1、①外貌(肖像)描写: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

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

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

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2、公式:

外貌:

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

……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

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

……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十二、记叙线索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①以“物”为线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时间”;⑤以“感情”。

⑥以“地点”

2、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

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三、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抒情: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

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记叙文中的说明:

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三、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先答具体的说明顺序,再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四、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

五、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