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674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二.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

及时巩固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学思结合原则,有教无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四.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五.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2)教育即生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3)教育即社会,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起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六.现代教育学形成的基本条件:

(1)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2)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3)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

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八.《学记》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终身教育:

接受教育应当是人一生不断反复的过程,工作于学习应交替起来,紧密联系学校,社会与家庭,以及把各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形式教育联系起来,在人们需要教育的时候能以最好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教育,使教育能贯穿全人生。

教育者赢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从事终身学习,并需要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终身教育的实施。

三.东方教育:

(1)“教”字的左右结构,表明早在古代,东方文化已经认识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

(2)“教”字左部结构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传授,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物观。

(3)“教”字右部结构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

四.西方教育:

(1)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教育是教育者对早已种在学生心灵的智慧种子进行引导和挖掘。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师只作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很少有强制教育,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

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六.教育的本质:

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七.教育者,受教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受教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八.现代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

九.《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功能”的表述:

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教育的本质可以看出,教育既需要满足人的发展要求,也需要满足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决定了教育的功能需从人与社会这两个角度去揭示,前者主要指向教育的基本或直接功能,后者主要指向教育的扩展功能或间接功能。

(1)教育的基本功能即个体功能

(2)教育的扩展功能即社会功能

十.现代教育功能的选择,在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以及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之间也存在不同的选择。

十一。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分清教育功能的主次,把握好教育功能的辩证关系。

(1)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选择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统一。

(2)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发展。

(3)处理好教育的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之间的关系,即核心的“育人”与”制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据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把握他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明确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

它是国家,阶级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发展的基本指道思想。

它一般包含如下因素: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主要指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是有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等。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和生活本位论。

(多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内容,考试时自己总结)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明人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统一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一定社会关系仲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全人类解放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4)综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七.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①“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

②“五育”之间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渗透。

③“五育”仲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一直和行为的要求,因此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我们不能忽略某一个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来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有时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中强调某一方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忽略或放松其他方面。

八.素质教育的特点:

①以人为本②突出主体精神③面向全体④关注终身发展

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①教育价值观不同②教育内容不同③教育方法不同

④教育评价不同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发展:

是一种积极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

二.内发论:

①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②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③内发论完全否认后天学习,经验与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外铄论:

①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②外铄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③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

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

四.个体社会化的基本载体主要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如何理解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经验培养人。

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存在的价值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财富,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从其运行过程看,在把一些静态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育活动的运行是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的,是不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它是同人们的认识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连的,在运行过程中,尽管受教育者所掌握内容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但有些教学或学习的方法也不是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转变的。

教育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是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世界认识的结果,它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从而逐渐丰富和深化。

这种认识的成果也不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世界上无法找到另外一种同教育完全一样的活动。

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组性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④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

三.现代教育的素质:

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它是教育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1)职业道德

(2)知识基础: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是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知识,即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遇有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三是实践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3)教学能力

(4)身心素质

四.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①有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②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③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④有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五.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教师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归宿和核心体现。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①学无止境②保障学权③学为义务④学为利器。

六.学生:

广义:

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

狭义:

多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

特狭义:

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七:

传统学生观——教师中心论———外塑论

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现代学生观——学生中心论——内发论

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力,不借助外力就能达到和谐的社会行为,强调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坚决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而教育者只是咨询者。

八.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①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②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③学生是完整性的人④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九.现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并完成的。

一十.现代师生关系的类型:

①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②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③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

 

(第六章)现代课程

一.课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二.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完善。

三.课程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四.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时又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是在进步主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反锁,其代表人物是儿童中心课程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课程论者罗杰斯。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五.现代课程的类型:

(1)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本位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正规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

这是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划分的课程类型。

一般来说,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有意”“无意”两种,前者是有计划的,主要体现为正规课程;后者是无计划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潜在课程。

六.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课程改革的进行受到外部与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1)社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因:

①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

②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④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

(2)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是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

七.教学方式的创新:

①注重探究教学②提倡合作学习③关注体验性教学④走向自主创新学习⑤课程评价的创新

 

(第七章)现代教学

1.现代教学本质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

(2)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3)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

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

3.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①特殊认识说②发展说③多本质说

(2)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②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③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③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⑤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五.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首先,教学过程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促进。

其次,教学过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忽略或人为地抹杀这种联系,就会否定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从而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六.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

现代人们常常习惯于用“教学相长”来说明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其本来含义,即教师的教和教师的学也是在相互推动的。

在终身教育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以此来推动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长。

4.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现代教学的三维目标可以表述为: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实践中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带来的弊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二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中关于人的研究的最新进展,说明了人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内在合理性。

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指的是教学过程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具有的导向、指引和塑造作用,它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的实然状态。

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古往今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总是跟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不会存在跟价值观无关的教学活动。

不管教师本人是否自觉意思到,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不仅不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5.现代教学原则体系可以由以下原则构成:

(1)循序渐进原则

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②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③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

(2)因材施教原则

(3)启发诱导原则

(4)联系实际原则

其基本要求包括:

①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5)直观性原则

其需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②直观离不开教授;③重视对语言的运用。

(6)巩固性原则

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重视积极巩固;④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记忆方法。

(7)量力性原则

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②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九.现代教学方法的分类:

(1)一般教学方法:

①讨论法

是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发现法

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实(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行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③学导式教学法

是在吸取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倡导的“指导学习”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导”是指教师的指导。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

④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

⑤实践法

是指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实习作业、练习以及某些形式的独立作业等。

(2)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

①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

②发展记忆能力的方法;

③发展社会智能的方法;

④发展和培养个性的方法。

10.教学模式是指: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11.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活动教学模式

(2)“尝试教学法”模式

(3)“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2.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内容:

早在16世纪,西欧有的国家已开始了班级授课制的尝试。

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捷克教育学J.A.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阐述,后经18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人的补充、完善,班级授课制逐步走向成熟,到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采用班级教学,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903年的()学制将班级授课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也称作课堂教学。

其主要特征为:

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即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相近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固定的班级,以此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按学校、学年、学科分成许多部分,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时间固定,每个科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①备教材;②备学生(核心);③备教法;④备教法。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第八章)现代德育

1.现代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形态的德育;

(2)古代学校德育;(3)现代德育。

3.现代德育观的几种解说:

(1)认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道德判断、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观察学习,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3)情感派认为,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4.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

(1)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整体;

(2)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应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

1.要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如中学生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等,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待人有礼貌、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等,很具体,看得见,抓得住,坚持下去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