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757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docx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

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见表9)。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4)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见附录Ⅱ-1)。

  二、心脏病

  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建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见表9)。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

  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表3、表4)。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见表5.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四、血脂异常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

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五、吸烟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

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

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建议:

  

(1)劝吸烟者戒烟(动员吸烟者亲属参与劝说,提供有效的戒烟方法)。

  

(2)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

  (3)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吸烟法规,如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仅在指定地点可供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

  六、饮酒

  人群研究证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前仍然有争议。

  建议:

  

(1)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

  

(2)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

  七、颈动脉狭窄

  国外一些研究发现,65岁以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

  建议:

  

(1)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

  

(2)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它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

  八、肥胖

  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近年有几项大型研究显示,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建议:

  

(1)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

  

(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

  九、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

  第三节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个主要方面:

  

(1)让人们了解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主动预防;

  

(2)告诉人们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知道如何预防;

  (3)发生了脑卒中后应该如何应对。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医院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和行为学危险因素如:

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参见第一章)。

  第二节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一、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建议:

 对已发生脑卒中者选择必要的影像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

  二、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建议: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患者病情稳定时(一般为卒中后4周)开始。

  三、抗血小板聚集

  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

 建议:

  

(1)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分2次服用;

  

(2)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囊),2次/d;

  (3)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

  四、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有在诊断为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才适宜应用抗凝剂。

  建议:

  

(1)已明确系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mg/d,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

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令,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治疗。

  

(2)卒中急性期不宜抗凝,一般可在卒中发生2周后开始抗凝治疗。

  五、其他心脏病的干预

  六、颈动脉狭窄的干预

  七、高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八、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九、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十、健康宣教及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

  第三章卒中单元

  一、概念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二、分类 

  

(一)急性卒中单元;

  

(二)康复卒中单元;

  (三)联合卒中单元;

  (四)移动卒中单元

  三、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一)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有利于继续教育

  四、卒中单元的建立和实施

  

(一)医院的医疗条件及设施;

  

(二)卒中单元模式的选择;

  (三)改建病房结构;

  (四)组建卒中医疗小组;

  (五)制定临床操作规程和标准;

  (六)标准工作时间表

  建议:

  

(1)收治脑血管病的医院应该建立卒中单元,卒中患者应该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治疗。

  

(2)卒中单元的建立基于病房空间条件、多学科医疗小组和标准的操作规程。

  (3)不同级别的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卒中单元类型。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一、脑卒中的识别

  二、脑卒中患者的运送

  三、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急救:

  应收集的信息;急救措施及相关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一、诊断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二)诊断分析步骤:

是卒中还是其它疾病;是哪一类型的卒中;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

  二、处理

  

(一)基本生命支持:

气道和呼吸;心脏功能;血压调控

  

(二)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三、急诊处理流程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二)辅助检查:

头颅CT和MRI;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

DSA、CTA、MRA;其它检查

  二、治疗

  

(一)控制危险因素(参照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建议:

  

(1)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25mg/d.

  

(2)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ASA25mg和DPA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3)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

  (4)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药物

  建议:

  

(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2)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3)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3、降纤药物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降纤酶治疗。

  (三)、TIA的外科治疗 详见本指南第七、八章有关部分。

  第二节脑梗死

  一、诊断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

①CT;②MRI;③TCD;④血管影像;⑤其他

  

(二)临床分型(OCSP分型)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后循环梗死(POCI);4、腔隙性梗死(LACI)

  二、治疗

  

(一)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参见第九章)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参见第九章)

  (三)改善脑血循环

  1、溶栓治疗

  建议: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3)对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

  2、降纤治疗 

(1)巴曲酶;

(2)降纤酶;(3)其他降纤制剂:

如蚓激酶、蕲蛇酶等。

  建议:

  

(1)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

  

(2)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3、抗凝治疗

  建议:

  

(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3)下列情况无禁忌证(如出血倾向、有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时,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①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②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③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LMW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4、抗血小板制剂

  建议:

  

(1)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

  

(2)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潘生丁缓释剂的复合制剂(详见第二章)。

  (3)推荐剂量阿司匹林150~300mg/d,分2次服用,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

  5、扩容

  6、中药治疗:

如丹参、川芎嗪、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

  (四)神经保护剂

  目前常用的有胞二磷胆碱、都可喜、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等,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确切疗效有待研究。

 亚低温和高压氧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有关研究正在进行。

  (五)外科治疗:

参见第七章。

  (六)血管内介入治疗:

参见第八章。

  (七)康复治疗:

参见第十一章。

  第三节脑出血

  一、诊断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

①头颅CT扫描。

②头颅MRI检查。

③脑血管造影(DSA)。

 (3)腰穿检查

  

(二)各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诊断要点 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室出血

  (三)脑出血的病因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瘤卒中

  二、治疗

  

(一)急性脑出血的内科治疗 一般治疗;调控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药物;亚低温治疗;康复治疗

  

(二)手术治疗

  建议:

  

(1)既往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如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应考虑脑出血。

首选头部CT扫描,明确诊断及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情况。

  

(2)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

  ①基底节区出血:

小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0ml)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选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

  ②小脑出血:

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

  ③脑叶出血:

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④脑室出血:

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3)内科治疗为脑出血的基础治疗,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是治疗的中心环节,要精心处理(详见第九章)。

  第四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二)辅助检查:

CT;CSF;脑血管造影(DSA、CTA、MRA);其他:

TCD、局部脑血流测定

  二、治疗

  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防治再出血;防治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防治脑积水

  建议:

  

(1)有条件的医疗单位,SAH患者应由神经外科医师首诊,并收住院诊治;如为神经内科首诊者,亦应请神经外科会诊,尽早查明病因,进行治疗。

  

(2)SAH的诊断检查首选颅脑CT,动态观察有助了解出血吸收、再出血、继发损害等。

  (3)临床表现典型,而CT无出血征象,可谨慎腰穿CSF检查,以获得确诊。

  (4)条件具备的医院应争取做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怀疑动脉瘤时须尽早行DSA检查,如患者不愿做DSA时也可先行MRA或CTA.

  (5)积极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稳定病情和功能恢复。

为防再出血、继发出血等,可考虑抗纤溶药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

  (6)依据脑血管异常病变、病情及医疗条件等,来考虑选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手术或放射外科等治疗。

  第五节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1、起病方式:

有多种,其中亚急性(48h~30d)、慢性(30d以上)起病者占多数(73%)。

  2、临床表现:

复杂多样。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CT;

(2)MRI;(3)MRV;(4)DSA

  2、其它检查

  (三)常见部位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

  海绵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

  二、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抗栓治疗:

抗凝;溶栓

  建议:

  

(1)对疑似病例,特别是原因不明的高颅压患者,可首选CT扫描,必要时再进行MR检查;对临床已拟诊静脉窦血栓形成,应首选MR扫描,应用MRI加MRV技术进行综合判断较之DSA似更有优势;欲行介入治疗溶栓时,可行DSA检查。

  

(2)临床确诊后应对症处理、积极寻求病因并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一、自发性脑内出血

  

(一)手术适应证;

  

(二)手术禁忌证;

  (三)手术方法

  建议:

  

(1)对于幕上的脑叶或壳核出血≥30ml,小脑半球出血≥10ml,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小骨窗开颅或锥颅方法,实施微创手术。

如有条件,可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内窥镜或导航技术等,以取得良好效果。

  (3)术前必须向家属(或患者)交代手术的利弊,征得其同意和理解后方可进行。

  二、颅内动脉瘤

  

(一)手术适应证;

  

(二)手术方法

  建议:

 原则上应对SAH患者行早期血管造影,对已发现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手术治疗,但需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具体的医疗条件予以实施。

  三、脑血管畸形

  

(一)分类

  

(二)不同脑血管畸形的治疗

  1、动静脉畸形;2、隐匿性血管畸形;3、静脉畸形

  建议:

 选择手术治疗和确定手术方案应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状况、血管畸形的形态、大小和血流动力学等。

应遵循手术的基本原则,并重视预防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适应证

  二、动脉血管成形术(PTA)的适应证

  三、开颅去骨片减压术的适应证

  建议:

  

(1)对于有或无症状,单侧的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CEA治疗。

术前应评估双侧颈动脉血流状况。

  

(2)不推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24小时内的紧急CEA治疗。

  (3)脑梗死伴有占位效应和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者,为了挽救生命,可考虑行去骨片减压手术。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栓塞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并发症及处理

  建议:

  

(1)一般情况下,后循环的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而后交通动脉瘤或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多选择外科治疗。

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手术医生对血管内治疗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

  

(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尽早安排脑血管造影,如果没有非常严重的血管痉挛,应在造影的同时进行栓塞治疗。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栓塞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并发症及处理

  建议:

  

(1)外科手术容易切除的AVM,一般不推荐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2)单纯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AVM时,不主张应用固体栓塞材料,而应该用液体栓塞材料。

  (3)对于伴有动静脉瘘的AVM,可用弹簧圈减低血流后再注射液体栓塞材料。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治疗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并发症及处理

  建议:

  

(1)颈动脉狭窄>70%,患者有与狭窄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考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2)颈动脉狭窄<70%,但有明显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者,在有条件的医院也可考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3)直径小于3mm的动脉,支架放置术再狭窄率较高,建议采用特殊支架(如涂层支架)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4)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是新近问世的技术,由于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故应慎重选择。

  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第一节颅内压增高

  一、一般处理

  二、脱水治疗

  

(1)甘露醇:

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1次,一般情况应用5~7天为宜。

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推,使用时间也可延长。

  

(2)呋喃苯胺酸(速尿)。

  (3)甘油果糖。

  三、外科治疗

  建议:

  

(1)确定为高颅压者应给予脱水治疗,首选甘露醇。

  

(2)不推荐所有脑卒中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如腔隙性脑梗死等不宜脱水治疗。

  (3)脱水治疗无效或出现早期脑疝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第二节血压的调控 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的处理原则有:

  

(1)积极控制过高的血压。

  

(2)防止降血压过低、过快。

  (3)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采用抗血压治疗过程中。

  (4)降血压宜缓慢进行,因为此类患者的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差,急速大幅降血压则易导致脑缺血。

  (5)降血压要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不同,对原有降血压药物敏感性不同,以及合并其他不同的疾病等。

  (6)维持降血压效果的平稳性,一般主张采用长效降血压药物。

  (7)在降血压过程中应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尤其是脑、心、肾。

  第三节肺炎及肺水肿

  约5.6%卒中患者合并肺炎。

误吸是卒中合并肺炎的主要原因。

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

15%~25%卒中患者死亡是细菌性肺炎所致。

急性脑卒中可并发急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见于30%~70%重症蛛网膜下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