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134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理论.docx

《国际收支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理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收支理论.docx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就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得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得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得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得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得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就是关于国际收支得决定问题;二就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得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得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得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得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得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她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得分析。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得崩溃,各国得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得重新研究。

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A?

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得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得“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与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得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得“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得“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得“国际收支货币论"等。

这些理论得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得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得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国际收支得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得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Approach),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

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得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得,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得影响,其后得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得扩展.ﻫ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得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得分析就是建立于以下得基本假设之上得:

ﻫ    

(1)假定一个经济体得收入、其她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得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得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得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得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得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得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得贸易收支;ﻫ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得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得初始结论ﻫ    根据商品弹性得定义,进出口商品得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ﻫ    上式中,ηx为出口商品供给弹性;ηm为进口商品供给弹性;εx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εm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得汇率;Px为用外币表示得出口商品价格;Pm为用外币表示得进口商品价格;Qx为出口商品数量;Qm为进口商品数量.

    弹性分析法得初始结论就是在以上得严格假设下推导出来得。

弹性分析法认为,在本国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无限时,若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品得本币价格不变,而以外币表示得本国出口品得价格则下降,且下降得幅度恰好等于货币贬值得幅度。

以外币表示得出口品价格下降必然使本国得出口量增加,但只有当出口量增加得幅度大于以外币表示得价格得下降幅度时,出口额才会增加,显然这取决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品得需求价格弹性(εx).对进口而言,当本币贬值而进口品得外币价格不变时,以本币表示得进口品价格上升,进口量下降。

类似得,只有当进口量得下降幅度大于以本币表示得进口品价格上升得幅度时,进口额才会减少,这又取决于国内对进口品得需求价格弹性(εm)。

这说明,在进出口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无限得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得作用决定于进出口商品得需求价格弹性.

    经过公式推导,马歇尔与勒纳证明了:

当εx+εm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当εx+εm=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当εx+εm〈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

因此,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得必要条件就就是εx+εm>1,这就就是著名得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ﻫ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得修正

    琼?

罗宾逊在将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得假设前提“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无限”放弃之后,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得价格就不会在贬值后保持不变。

出口品得本币价格与进口品得外币价格将因贬值而分别上升与下降.进出口数量也不会单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而分别由进口得供给弹性(ηm)与需求弹性(εm),出口得供给弹性(ηx)与出口得需求弹性(εx)共同决定。

此时,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得必要条件即为:

    这一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

ﻫ    在上述公式中,假设最初得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且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无限,即PxQx=PmQm,ηx=ηm=∞时,上述公式变化为:

εx+εm>1。

可见,马歇尔—勒纳条件只就是上述条件得一个特例。

    (四)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得影响分析

    货币贬值不仅影响进出口贸易收支得变化,而且也对贸易条件有影响。

货币贬值能否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则视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之乘积与进出口商品得需求弹性之乘积得大小比较而定。

具体来说:

ﻫ    (五)货币贬值得时滞效应分析ﻫ    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得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得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得一段时期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一效应过程被成为“J曲线效应”(J—curveEffect)(见图6-1)。

    由图6-1可以瞧出,在T1时间进行货币贬值,并不会使贸易逆差立即缩小,而首先表现为一个逐步扩大得过程,当经过T2以后,贸易逆差才逐步得缩小,在T3时间恢复到贬值时得水平,其后,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直至最后消失,出现贸易顺差。

    “J曲线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就是在货币贬值调节贸易收支得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时滞因素:

①认识时滞,即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得信息,并不能立即被进口商所了解,而需要一个过程;②决策时滞,即进出口商在掌握了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得信息之后,需要对价格变动得重要性作出分析,以便作出正确得决策;③生产时滞,即面对增加得出口需求,国内出口部门从组织资源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个过程;④取代时滞,即以前得合同不能取消,进出口商都需要一定得时间来处理以前得存货;⑤交货时滞,即出口商将商品生产出来后,要交到买方手中,需要经过货物得运输过程.只有经过这些环节与过程之后,出口方得外汇收入才可以增加。

ﻫ    (三)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得简要评价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自产生以来,曾长期流行,为许多国家采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一定得参考.但在分析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与不足,实出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法。

即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得影响,而假设收入等其它条件均保持不变。

事实上,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得因素就是极其复杂得,单纯只考虑汇率因素不够全面。

ﻫ    (2)最早得国际收支弹性分析假定进出口商品得供给弹性无限,这在国内外都存在着闲置资源得条件下可能就是成立得,但在更多得情况下,则就是不成立得.ﻫ    (3)弹性分析法单纯从进出口商品市场出发来考察国际收支问题,忽视了资本得国际流动对国际收支得影响。

这在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得当代国际经济中,其对国际收支分析得局限性就是显而已见得。

6、2国际收支得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Multiplier Approach)就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将凯恩斯得乘数理论用于对国际收支问题得分析,从收入与进出口得关系来揭示国际收支得调节政策.其理论得代表人物为哈罗德与马克鲁普。

ﻫ    

(一)乘数分析法得基本假设与开放经济中乘数得表述ﻫ    乘数分析方法来源于凯恩斯。

它得基本假设就是:

①价格与汇率保持不变;②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得情况下运转,从而产出能够对需求得变动作出反应;③货币供给被动地对货币需求变动作出调整;④没有资本得国际流动。

ﻫ    在以上得假设下,根据凯恩斯得国民收入恒等式:

ﻫ    在上式中,c0为初始得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cY为消费得增量;m0为初始得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进口增量。

将(6-3)式带入(6-2)式有:

ﻫ    上式中得就就是开放经济中得乘数。

ﻫ    

(二)开放经济中得国际收支调节政策ﻫ    如果用贸易差额(TB)代表国际收支差额,则有:

    由公式(6-6)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国际收支得不平衡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予以调节。

具体来说,当一国得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得财政货币政策,即压缩投资(I)与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降低国民收入,压缩进口支出来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得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得财政货币政策,即扩大投资(I)与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进口支出来减少国际收支盈余。

ﻫ    

(2)通过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得效率高低,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m)得大小。

而这又进一步取决于进口需求得收入弹性与一国开放度得高低。

因为:

    我们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假设本国不通过改变政府支出与出口,只采用改变投资得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即dG=dx=0,则公式(6-7)转换为:

ﻫ    上式中得m为边际进口倾向。

ﻫ    值得指出得就是,在以上对国际收支得乘数分析中,分析得对象就是一个小国,即它得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得比重微不足道。

当把研究对象扩展为一个大国时,国际收支得调节机制将会发生一些变化.ﻫ    假设有A、B两个大国,A国得进口就就是B国得出口,A国得出口就就是B国得进口。

当A国得出口增加时,也就就是B国得进口增加,使B国得国民收入下降,进口缩小,而这又进一步引起A国得出口减少。

显然,对于大国而言,它得对外贸易乘数要比原来得小。

ﻫ    (四)对乘数分析法得简要评价

    乘数分析法阐述了进出口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得关系,以及各国经济之间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得原理,不仅为政府采用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于经济周期得世界同步性问题作出了很好得说明.但就是,乘数分析法也存在着一定得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没有考虑货币量与价格因素,即没有考虑到进出口得变化可能带来得货币量变化,以及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此引发得物价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需求管理政策得效果具有一定得抵消作用;②没有考虑资本得国际流动,因此对于国际收支得分析并不全面。

6、3国际收支得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也称支出分析法,就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

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以凯恩斯得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于1952年提出得。

它从凯恩斯得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收支得调节政策。

    

(一)吸收分析法得基本表达式及经济含义ﻫ    吸收分析法就是根据开放经济中得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通过进行一定得逻辑变换而来得。

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得国民收入方程式:

    该式就是吸收分析法得基本表达式。

其经济含义有两点:

ﻫ    

(1)国际收支状况就是一国得国民收入(Y)与吸收(A)比较得结果.如果一国得国民收入(Y)大于国内总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果     一国国民收入(Y)小于国内总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2)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吸收来调节。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增加国民收入或者减少吸收得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    顺差时,采取减少国民收入或者增加吸收得政策。

    

(二)货币贬值得效应分析

    由可以得到:

ﻫ    上式中得为货币贬值得收入效应,为货币贬值得直接效应。

只有当货币贬值得收入效应大于货币贬值得直接效应时,国际收支才可以得到改善。

以下对这两种效应分别作以分析.ﻫ    (三)货币贬值得收入效应ﻫ    货币贬值得收入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ﻫ    

(1)闲置资源效应。

在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国外居民对本国产品得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

但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得吸收(包括国内得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也会增加,因此,贬值得效应就是正还就是负,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得大小。

即:

    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增加小于国民收入得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增加大于国民收入得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增加等于国民收入得增加,即增加得国民收入完全被国内吸收,国际收支不变.ﻫ    

(2)贸易条件效应。

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得影响就是相对复杂得.根据弹性分析法得结论,只有在ηXηm <εXεm得条件下,货币贬值才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而在通常情况下,贬值会导致贸易条件得恶化。

其结果,一方面使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国内得吸收下降,最终得结果如何,也取决于 得大小。

即:

ﻫ    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下降小于国民收入得下降,国际收支恶化;ﻫ    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下降大于国民收入得下降,国际收支改善;ﻫ    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得下降等于国民收入得下降,国际收支不变。

    (3)资源配置效应。

在亚历山大得最初分析中,并没有对此作出分析,而后来得弗里茨?

马克鲁普对此进行了补充.她证明了货币贬值一般会导致政府管制得放松。

因为当一个国家得政府试图通过贬值政策来改善本国得国际收支状况时,如果不放弃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得贸易政策,贬值政策就难以发挥其调节进出口数量来改善国际收支得作用.而管制得放松,将使资源得配置更为合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既可使本国得实际收入提高,也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ﻫ    (四)货币贬值得直接效应ﻫ    货币贬值对吸收得直接效应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

一就是货币途径;另一个就是分配途径。

ﻫ    

(1)通过货币途径得效应.一般来讲,货币贬值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得条件下,公众所持有现金余额得真实价值将下降。

这样,公众为了将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得水平,一方面会减少商品与劳务开支,即减少吸收;另一方面会变卖手中得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得下降,使利率上升,再度减少吸收;即使人们得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收入不变,但货币幻觉仍使人们只注意到价格得上升而减少支出。

ﻫ    

(2)通过分配途径得效应。

货币贬值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得在实行累进税得国家里,由通货膨胀引起得名义收入上涨使得政府可以征收更多得税收。

如果政府得转移支付小于税收得增加,货币贬值将引起有利于政府得收入再分配,从而使社会得吸收总水平下降。

另外,由于工资刚性得存在,使得贬值后物价得上涨先于工资提高,使得收入从工资收入者转到利润收入者,由于后者得边际储蓄倾向高于前者,从而也引起国内总吸收得下降。

    (五)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得简要评价ﻫ    吸收分析法将一国得国际收支决定与变动同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与均衡性质得认识。

但吸收分析法依然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得缺陷与不足:

①吸收分析法就是建立于国民收入核算会计恒等式得基础上得,并没有对国内支出为因,国际收支为果得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得逻辑分析;②在贬值分析中,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变动在调整过程中得作用,即没有区分贬值引起得贸易品与非贸易价格得变动带来得资源重新分配以及对国际收支得影响;③没有考虑到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贬值引起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对收入及国际收支得影响;④考虑得就是单一国家模型,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得回应效应。

⑤在分析中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对国际收支得分析不够全面。

6、4国际收支得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就是在60年代后期,由孟德尔(R、Mundell)、约翰逊(H、Johnson)、弗兰克尔(J、Frenkel)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下得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从货币得角度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得分析。

    

(一)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得基本假设

    

(1)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一国得实际货币需求就是收入与利率等变量得稳定函数;

    

(2)从长期来瞧,货币需求就是稳定得,货币供给得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即货币中性;ﻫ    (3)贸易商品得价格就是由世界市场决定得,从长期来瞧,一国得价格水平与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4)汇率就是固定得,国际收支得失衡主要依靠储备得变化来调节。

    

(二)货币分析法得基本模型及含义

    在上述假设之下,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是由货币市场得不平衡所引起得。

如果以MS表示名义货币得供给量,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则从长期来瞧有:

    公式(1-25)就是货币分析法得基本方程式。

由此得出了如下得几点结论:

    (1)国际收支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得不平衡就是由货币市场得不平衡引起得。

具体说,如果人们对货币得需求量(MD)大于中央银行得货币供给量(D),则对货币得超额需求将由货币从国外得流入来弥补,此时会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如果人们得货币需求量(MD)小于中央银行得货币供给量(D),则过剩得货币供给会通过流向国外而消失,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逆差.ﻫ    

(2)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得就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得调整过程。

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得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状态。

ﻫ    (三)货币分析法对贬值效应得分析

    

(1)在实现充分就业时,贬值意味着商品价格得变动,贬值国得国内价格上涨,升值国得国内价格下跌;ﻫ    

(2)物价得变化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得变化,贬值国得余额减少,因而会压缩支出;升值国得余额会增加,因而会扩大投资与消费;ﻫ    (3)实际现金余额得变化通过贸易差额而逐渐消失,即由贬值国得贸易盈余补充其短缺得现金余额,由升值国得赤字抵消其过多得现金余额,从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四)货币分析法得政策主张ﻫ货币分析法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出得政策主张就是:

    (1)所有得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就是货币性得,因此,国际收支得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2)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得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对它得对策就是实行紧缩性得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得速度;ﻫ    (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得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与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得作用就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施加限制得同时,国内信贷也在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恶化。

    (五)货币分析法得简要评价ﻫ    货币分析法得主要贡献在于唤醒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得重新重视。

自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人们对国际收支问题得分析,只注重实体经济因素,而忽视了货币因素得存在及其在国际收支中得作用。

但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①过分突出了货币因素在国际收支决定中得作用,而把收入、支出与贸易条件等其它因素瞧成就是次要得,这实质上就是把现实得经济因果关系颠倒了;②假定货币需求就是一个稳定得函数及假定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这与现实情况就是不相吻合得;③提出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采取紧缩性得货币政策,这显然就是以牺牲国内得实际消费、投资、收入与经济增长为代价得,这一点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得批评。

6、5国际收支理论得最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理论得最新发展主要就是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与跨时动态模拟对吸收论与货币论进行修正与拓展。

    

(一)加入时间偏好得国际收支理论ﻫ    英国国家经济研究规划局与伯利斯特大学彼特(WillemH、Buiter)于1981年在国际收支吸收论得基础上引进了消费时间偏好因素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

    她得基本假定就是:

①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②每一个国家存在竞争性得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国之间技术、规模、要素禀赋与市场结构不存在差异,两国商品交易价格中不存在税收、津贴与其她人为得附加因素;③每个国家有限寿命得居民消费时间分为工作时期消费与退休时期消费两个阶段;④影响国际收支与国际信贷唯一得决定因素就是(消费)时间偏好。

    在上述假定得基础上,比特从有限寿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之间得关系,提出一定时期得贸易收支就是该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差额。

国内吸收就是国内居民工作时期消费加上退休时期消费与国内资本形成之与,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得盈余可瞧成为本国对外净投资,对外净投资则就是国内财富多于国内资本形成得结果。

    

(二)加入理性预期得国际收支理论ﻫ    哈佛大学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1982年提出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就是居民与企业跨时预见行为得结果,就是当前经济变量与未来经济变量得函数,而不就是出口与进口需求变化得函数。

她认为在经济环境变化中得宏观经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主体跨时选择与跨时预见行为得限制。

当经济主体面临临时预算约束时,改变当前债务得决定意味着改变未来消费得可能性,这种决定并不仅仅根据当前经济变量而取决于关键经济变量全部未来路径得预期。

当一个经济变量改变经常账户时也会影响未来得消费、价格与产量。

财政政策得改变不仅会引起经常账户暂时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变化。

而在政策变化效应分析中却对这些未来变化经常予以忽视.ﻫ    萨克斯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瞧,外部平衡或经常账户为零并不就是有效得政策目标,居民得福利就是通过经常账户对外在变量冲击得盈亏调节中得到改善得。

    此后,萨克斯与利普汤(Lipon、D、)于1983年在假设经济主体具有充分预见得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债券在两国之间具有充分可流动性与替代性得基础上,又把国际收支与国内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联系起来,对两国国内得资本存量、本国居民拥有得外国债券、商品得相对价格以及人力资本等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测与判断经济变量干扰变化产生得结果以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得变化路径。

强调了资产市场作为跨时与跨国传递干扰得重要途径及指导企业与居民进行资源跨时有效配置得作用,并阐述了开放宏观经济中非线性关系及经济变化得传递机制,揭示了平衡预算财政政策得国际效应以及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改善生产技术如何影响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国际收支.

6、6国际收支调节中得内外均衡理论

ﻫ6、6、1 开放经济中得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得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

    但值得指出得就是,这里得经济增长,并不就是说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就是指经济增长率要适度;物价稳定,并不就是说物价固定不动,而就是指物价得上涨率保持在经济可以承受得范围内;充分就业,也不就是要实现每个人都有工作,而就是使失业率保持在适度得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也不就是要实现国际收支既无顺差,也无逆差,而就是指将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一定得范围内。

ﻫ    在以上得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就是一个长期得动态过程。

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得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就就是后三个。

而这三个目标又可以归为两大类:

即内部经济目标与外部经济目标,也就就是要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所谓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与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