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819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4

《祝福》教案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A、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B、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教学设想:

1、以分析祥林嫂的死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有条件的应当组织学生看电影《祝福》,看看课文与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

四、教学时数:

安排三教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小说的相关基础知识

1、定义: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我们以前所学的简单记叙文就是小说的雏形。

2、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3、表现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4、结构: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品,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5、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6、欣赏理解:

欣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而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安排,同学们主要应掌握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风格特点。

②、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狂人日记》)使用的笔名。

作品:

1、三部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主要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坟》《热风》《集外集》《集外集补编》《集外集拾遗》

3、散文集:

《朝花夕拾》

4、散文诗集:

《野草》

5、翻译书:

《毁灭》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

《狂人日记》(1918、5)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都选自《呐喊》。

四、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主题: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五、基础知识检测

(一)字音:

监(jiàn)生寒暄(xuān)烟霭(ái)镯(zhuó)子朱拓(tà)

瘦削(xuē)间或(jiàn)诧异(chà)悚然(sǒng)踌蹰(chóuchú)

谬种(miù)尘芥(jiè)形骸(hái)模样(mú)新正(zhēng)

俨然(yǎn)荸荠(bíqí)驯熟(xùn)桌帏(wéi)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蹙缩(cù)诡秘(guǐ)怔怔(zhèng)再一强(jiàng)

炮烙(páo)窈陷(yǎo)惴惴(zhuì)抵当(dàng)歆(xīn)享

醴(lǐ)酒陈抟(tuán)老祖拗(niù)不过

(二)词义:

(1)幽微:

细微。

(2)监生:

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3)寒暄:

(问)寒(问)暖。

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

暄:

太阳的温暖。

(4)烟霭:

烟雾。

(5)间或:

偶尔。

(6)悚然:

惊惧的样子。

(7)惶急:

惶恐焦急。

(8)踌蹰:

A犹豫;B得意的样子。

(9)不更事:

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

更,经历。

(10)谬种:

坏东西(骂人的话)。

(11)俨然:

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12)百无聊赖: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13)沸反盈天:

形容人声暄嚣杂乱。

沸反:

像沸水一样翻腾。

盈:

六、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补充知识:

孟春:

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òng春:

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

暮春三月。

晚秋:

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

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

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

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

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

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

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中的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

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细描:

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

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

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

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

八、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情节反映人物形象

1、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34-35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正面描写)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

顺着眼。

(善良温顺)(第34段)

――行动: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第36段)(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36段)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

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第34段)(侧面描写)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

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

“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

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趣味问题:

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次:

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

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本段小结:

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

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

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

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第45段),抢了回去。

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41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

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因此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

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

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

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

引:

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

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我们还是往下看吧。

3、高潮部分: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A、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B、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第66段)眼睛: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66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C、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

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

(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

)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

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D、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人们的反应怎样?

――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本段小结:

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

①、鲁四老爷的态度:

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

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②、鲁四婶的态度: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

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

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

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③、人们的态度: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

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

“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

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④、柳妈的态度: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

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

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

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

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

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

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

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F、祥林嫂的结局: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思考:

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

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

“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

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①、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

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哪三个?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②、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

“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

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

③、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A、鲁四老爷的咒骂:

“不早不迟,偏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