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 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93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 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落 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落 日.docx

《落 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 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落 日.docx

落日

[永恒的瞬间]

落 日

诗海拾贝

 送僧归日本

[唐]钱 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赏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到三、四句才暗示归途邈远。

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了诗境,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水月”“禅观”“梵声”等佛家术语,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思考】 本诗是如何表达“送僧”这一主题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有关“战争”的名言

1.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英国谚语)

2.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贺拉斯)

3.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罗·勃朗宁)

4.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

(英国谚语)

5.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达·汤普森)

6.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特赖奇克)

7.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海·约翰逊)

8.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

(威·申斯通)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折痕(hén)  舷梯(xián)  顷刻(qǐnɡ)

哔叽(bì)  湔雪(jiān)  半晌(shǎnɡ)

桅杆(wéi)  勋绶(shòu)

(2)多音字

拾金不昧

shí

应当

yīnɡ

拾级而上

shè

应酬

yìnɡ

翘首

qiáo

尽管

jǐn

翘尾巴

qiào

用尽

jìn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注视·审视

同:

两个词语都是动词,都有“看”的意思。

异:

①“注视”着重指精神集中地看。

“审视”指仔细看,看的目的在于思考并做出判断。

②“注视”的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事物外,还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事物。

“审视”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

③“注视”不仅可以指公开地看,还可以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审视”没有这种用法。

填一填:

在世界的注视下成长,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必须经得起世界目光的审视,因而必须是和谐的、文明的、健康的。

(2)寂然·悄然

寂然:

形容寂静的样子。

悄然:

①形容忧愁的样子;②形容寂静无声。

填一填:

整座小楼里寂然无声,她读着来信,悄然落泪。

4.词义辨误

(1)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汽车产业,并非所有省市都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各地方政府“一窝蜂”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做法值得商量。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以为潜逃国外便可躲过法律制裁,不料最终还是被警方缉拿归案。

这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古今皆然。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几何时,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象征了,“莲”中蕴含了有关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美妙比喻。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对企业的各项收费过多、过杂、过乱。

如企业造厂房即存在三四十项收费,包括图审费、质检行政费、白蚁防治费、防雷费等,令人目不暇接。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俱乐部砸钱“买”球星,却催生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球霸”。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商量:

交换意见。

不能用于重大问题。

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2)天网恢恢:

形容违法者逃不出法律的制裁。

使用正确。

(3)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不久。

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4)目不暇接:

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5)不可一世:

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自己,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使用正确。

[作者卡片]

姓 名

朱启平

生卒年

1915—1993

籍 贯

浙江嘉兴

相关材料

  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报道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

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所作通讯享誉海内外。

作品:

《落日》《鹰扬大海》《伟大的平凡》等。

[背景呈现]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朱启平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以真实的笔触直接记录了日本投降的仪式,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准确再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知识链接]

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一种文体。

通讯的特点:

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较浓的议论色彩。

1.“70年来的奇耻大辱”是指什么?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从1874年5月日本发兵侵略台湾事件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被迫签订的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2.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介绍签字场所的?

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说明签字场所内的布置情况?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签字桌子为中心,先从桌子选定、装点、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物在桌子四边的位置。

这是一个见证日本投降签字的重要场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读者理应对此有准确细致的了解,所以要准确介绍。

详写签字场所,增强了临场感。

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写得如此精确?

[名师指津] 从“意义”“气势”两个角度思考。

[我的理解] 把时间写得如此精确,一是说明新闻事件意义重大,二是体现出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

2.文章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水兵的着装和表情?

[名师指津] 态度与心情。

[我的理解] 服装的整洁说明战士们对受降仪式的重视,满脸的笑容表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3.写记者的活动状况对全文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 ①事件发展;②气氛心情。

[我的理解] 通过对记者们活动的描写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场景描写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进一步渲染气氛,表现人们的心情。

4.各国代表出场的顺序说明了什么?

[名师指津] 根据抗日之贡献。

[我的理解] 在重大国际场合出场的先后顺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中国代表在受降仪式首个出场以及后来签字时居于领先地位,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最久,牺牲最大,贡献最大,更是仪式举行前经过力争而取得的。

5.文中插入重光葵与梅津的故事有何深意?

[名师指津] 历史深度与前后对照。

[我的理解] 由现场的报道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加强了报道的历史深度,丰富了报道内容;并通过前后对照——当年何等飞扬跋扈、野蛮残酷,而今天又是何等的垂头丧气、拘谨可怜。

作者用轻蔑的口气揶揄了他们。

这也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

6.最后一部分写了三个小插曲,各有什么用意?

[名师指津] 发泄、庆祝、意义。

[我的理解] 

(1)“投降书脏了”,作者借机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

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与日本人的运气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只不过是借题发挥,发泄一番而已。

(2)写盟军的空军组队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受降典礼。

表明了他们这次飞行是为显示军威,庆祝胜利的。

(3)写一位年轻水手的话,想到要把今天见到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的情景,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样遥应开头说的“永志不忘”,再次点出事件的意义。

另外,用一个年轻水手的话,也是为引出作者的评述,以点明文章主旨。

7.《落日》中人物众多,他们的身份又是各种各样的,要能绘声绘色地予以表现,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注意设置了哪些线索?

结合内容,试做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 时间、氛围、心理印象。

[我的理解] 

线索类型

分析

时间线索

7点多钟—8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

氛围设置线索——简单、庄严、肃穆

在开头简单概括氛围“简单、庄严、肃穆”,后面加以渲染。

“简单”是因为仪式是在舰船上举行的,条件上受到限制;“庄严、肃穆”是氛围的营造,也是人们对日本投降这一历史事件意义的确认。

心理印象线索

文章开头只点了一下“永志不忘”,然后随着仪式的进行与完成,逐渐在心中定格。

8.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

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

是否文不对题?

有独特的含义吗?

[名师指津] ①文章写完的时间;②太阳旗;③比喻。

[我的理解] 

(1)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后,就到另一条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

写完时,正是落日时分,作者触景生情,就以“落日”为题,点出了写作背景和时间。

(2)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插遍了东南亚国家的土地,今天,它终于“坠落”,向世界人民投降。

以“落日”为题,既辛酸又快慰,又对侵略者含嘲讽之意。

(3)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

 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但是在本文中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

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名师指津] 可结合“我”作为经历人的见证作用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

“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

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点面结合绘场景

►写法指导

本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作者从把握会场的氛围、揭示受降仪式的意义入手,以会场上不同人物的表情、行为、动作、话语为主要描写点,涉及主持者、受降方代表,记者、官兵等。

这样安排既注意到面上,又能够突出要着重把握的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网罗有助于表现中心、饶有风趣的材料,并组合为一个整体。

要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一个场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抓准“点”。

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场面特点的人、事、景物进行详细描写。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深度。

2.要写好“面”。

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要顾及大局,体现广度。

3.要“点”“面”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感情。

►随堂练笔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表现校园生活的场景,字数在300左右。

►范文示例

忽然灯灭了,有歌声传来。

喧闹的教室静了下来,变得鸦雀无声。

我们都抬头望向讲台,是班长在用多媒体放歌,是《朋友》!

我们都被这熟悉的歌声感动了,歌声中班长用深情的声音告诉我们:

这首歌陪着我们度过了相聚的第一个新年,赢得了歌唱比赛的一等奖……说着说着班长说不下去了,教室里一片啜泣声,泪光中往昔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涌现。

黑暗中,同学们都静静地看着大屏幕,跟着轻唱了起来,“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这时,忽然响起“呜”的一声,坐在我身边的秦一鸣大哭了出来,也不知是积聚了多久的眼泪,在歌声响起的这一刻再也忍不住,大滴大滴的泪水滴落下来。

嘴里却还呜咽地哼着《朋友》的旋律。

教室里一片泪的海洋。

旧耻虽已湔雪,中国仍应警醒

日本投降了,“密苏里”号上的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签字告慰了在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魂。

而回顾1945年至今日本的某些表现,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如鲠在喉。

我们一直要求日本向中国人民道歉,可日本政要们对靖国神社一次又一次的参拜、日本部分教科书对战争事实的掩盖和歪曲等告诉中国人,日本从来没有愧疚的想法和道歉的打算。

这些都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与苦难,应增强我们的国力,同时防止未来日本成为中国的敌人。

旧耻虽已湔雪,中国仍应警醒。

[适用话题]

感恩老兵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

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

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

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

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

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

我不得而知。

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

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

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

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

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

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

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

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

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

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

“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也听到他们欣慰地说:

“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思考】 

1.就整篇文章而言,开头两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

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引起下文。

与下文中国参加抗战的老兵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作者写对中国抗战老兵处境的感慨与思考做铺垫。

2.新闻主题:

在文中,作者直接亮出了观点“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

他从法兰西举办的隆重庆祝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看到并想到了别人没有看到、想到的东西——“感恩老兵”。

这一主题反映出了作者可贵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新闻敏感。

(或者:

这篇新闻主题思想针对性强。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竟然忘记了感恩,而且几乎成了一种可怕的时代病。

针对现实存在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感恩老兵》一文告诉人们: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

”)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应酬(yìnɡ)  翘首(qiáo)  海风吹拂(fú)

B.绿呢(ní)  厥功(jué)  拾级而上(shí)

C.湔雪(jiān)  宣读(xuān)  舷梯(xián)

D.目睹(dǔ)  携带(xié)  密密簇簇(cù)

解析:

选B。

“拾”应读sh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后,本山大叔拉住姚明,与他握手寒喧。

B.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0日引述外媒报道,澳大利亚的侦查机已抵达发现疑似与失联航班MH370有关残片的南印度洋海域。

C.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灰灰,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D.躺在那儿,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仰望在树叶中露出的斑斑蓝宝石天空,像处于一簇水草底下的虾,周围、上下全是树叶。

解析:

选D。

A项,“寒喧”应为“寒暄”;B项,“查”应为“察”;C项,“天网灰灰”应为“天网恢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几何时,十几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

B.2015年5月18日,兰州新区中川牡丹园将486种各式牡丹推到一线,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实属罕见,各式牡丹让游园的宾客目不暇接。

C.寒冷的天气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进攻俄罗斯时,不谙当地气象,被寒冷的天气击败,结果损兵折将,一蹶不振。

D.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各色人物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构成了“余震”的主旨:

“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解析:

选A。

A.曾几何时: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与此处的“十几年寒窗磨剑”矛盾。

B.目不暇接:

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C.不可一世:

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D.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开罗宣言》为构建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历经70年国际风云变幻而不减。

B.陈寅恪先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的忧伤,而且是对整个文化精神的忧伤,更是对一种即将衰落的文化的忧伤。

C.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此举将让农民对土地拥有更明确的产权,也拥有筹集资金的新方式,并且促进远远超出农业以外的经济。

D.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各地舆论普遍对其历史和现实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关注这一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和社会即将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解析:

选A。

B项,最后两句语序颠倒,不合逻辑;C项,“促进经济”搭配不当;D项,“分析”宾语不明,是“政策”还是“历史和现实因素”,不清楚。

“对……产生的变化”逻辑错误。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

①人民网渥太华4月12日电 特派记者邹德浩报道: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厅厅长麦菲4月11日在温哥华宣布,该厅与省内亚裔社区联合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课推荐教材,将向各中学推出新的历史教科书,新书的第五课内容涵盖南京大屠杀、加拿大战俘等重要历史事实,并提出有关战争受害人索赔、日本政府对二战的认罪态度以及与二战历史有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②麦菲11日在温哥华东区谭普顿中学宣布该消息时表示,由于省内亚裔人口逐年增加,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亚太地区的联系也日益增多,因此,学校历史教育不应继续以欧洲为中心,学生也应有机会认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发生的历史事实。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主席列国远对这套推荐教材的出版表示欣慰,她相信此举会给日本国内拒不承认战争罪行的右翼势力增加压力。

她表示,该会下一步工作将是通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师联合会鼓励教师了解亚太历史,协助他们采用这一新教材。

③这套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厅推荐的历史教材名为“1931-1945亚太地区的人权:

社会责任与全球公民权责”,教材由教育厅联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温哥华日裔加拿大人协会人权委员会等组织与个人撰写。

编辑小组成员中有4名中学教师、2名历史学家,其中列国远、鹿毛达雄、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普莱斯等4人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成员。

④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日裔加拿大人协会人权委员会代表鹿毛达雄表示,在日本,甚至在加拿大的日裔社区中,正确认识二战历史和日本的战争责任,都有相当大的阻力。

加拿大有责任认识欧洲以外的二次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