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939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时段】

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

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

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

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

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展示: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北京人制作工具和用火情况》、《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2、表格:

列表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区别

3、打制的粗糙尖石器一个和一根草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导言和插图,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认识到: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大量考古发掘的化石可以证明。

学生讨论后简要补充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类人猿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慢慢形成人手——直立行走——人脑形成——语言产生,从而进化成人。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题和三个子目,知道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只是讲了三个典型代表: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整体把握本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他们生活在哪里?

怎样证明他们是人类而非猿类?

引导学生看书和插图,回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识记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化石、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许多远古人类,出示大屏幕片: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哪些远古人类?

最著名的是什么人?

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具体情况怎样?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理解:

最著名的要数北京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迹和遗骨最丰富的遗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备感自豪。

(导入第二目)

(二)北京人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并提示观察角度:

前额、眉骨、颧骨、下额。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完成。

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归纳出:

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况》提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猜想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的?

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

根据生活经验和书上插图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径有:

雷电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小组一名代表发言。

提示: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时间顺序去想象。

(三)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出示大屏幕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问:

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分析,学生理解:

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通过比较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

细读课文,寻找答案。

明白“血缘、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引导学生看插图《山顶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特点和情况。

三、链接生活:

现在动物园里的猩猩、猴子能进化成人吗?

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

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知道:

不能,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它们的某些举动是偶然的,无意识的。

四、实践探索:

课后“活动与探究习题2”,学生动手试着用尖石器割草绳,挖东西,体会原始人的艰难生活。

五、巩固练习: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将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的遗址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排列,应是怎样的顺序?

3、课外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猴子能否最终变成人”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造工具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群居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爱美,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

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半地穴房屋》等图片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

(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

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

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

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

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

怎样操作才会省力?

(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

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

(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

图上有哪几个遗址?

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

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

(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

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

自学后讨论:

(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

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

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

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

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降水较多,防止水淹。

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讨论后得出结论:

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

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

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

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5、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

D。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

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7、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

(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四、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

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

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生活:

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设计思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课。

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历史课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这就是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思路。

运用的方法是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音乐《黄帝颂》、视频《祭黄大典》。

【课前准备】

(一)课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

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二)分组探究题目:

1---3组结合教材12—13页炎黄战蚩尤一目分析、讨论,选出中心发言人,展示本组成果。

1、说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4---6组阅读教材13—14页黄帝——“人文初祖”一目,思考、讨论,并选出中心发言人后汇报成果。

1、传说中黄帝对后世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黄帝呢?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7---9组

1、选出演员,排练教材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

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看完后教师提出: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

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面所震撼。

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

让我们带着困惑与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历史„„

二、展示交流

(一)战地记者组

1、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师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1、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师:

指导看教材中13页的插图以及《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教师点拨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1、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会议报道组,以教材剧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教材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

在教材剧表演完毕后,教师顺势引导“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从而将本课难点——抽象的“禅让制”化为具体形象的感知。

讨论: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应该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的人被选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都值得我学习。

师点拨,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私有财产的增多,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人类告别传说时代,进入夏朝。

三、组内外评价

以组内评价、组外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种形式从小组活动参与程度,小组成果的达成方面进行评价。

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历史小博士。

四、迁移运用

1、台湾各党派首脑连战、宋楚瑜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礼运》请回答:

(1)

(2)你认为尧舜禹属于

五、升华认识

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你从黄帝、尧、舜、禹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几千年来,这些关于圣人的传说盛传不衰,吸引着我们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他们的人格品质。

他们的宽厚待人也好、严于律己也好,感染我们的是他们“先天下人为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作为每一个人,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吗?

作为社会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六、结束语

《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自古至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步。

愿同学们在今后历史的学习中,做生活的智者,文明的使者。

七、板书设计

一、炎黄战蚩尤

1、涿鹿之战

2、华夏族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时期的发明

2、“人文初祖”——黄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的传说

2、大禹治水

3、尧舜禹的美德

4、原始社会的终结: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XX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