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176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docx

三峡教案修改定稿DOC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

他脱口而出——三峡。

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

二.一读课文,正字音:

范读课文同学们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

v阙(  )处 曦(  )月

v沿溯(  ) 素湍(  )

v飞漱(  ) 属(  )引凄异

v襄(  )陵 朝(  )发白帝

三、二读课文,译《三峡》: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重点及疑难字词、句子勾画出来。

2.小组合作,把疑难字词句解决。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意思是”中断”

一词多义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三读课文,赏三峡:

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

从景色之美、写景方法、精炼的语言、文章的布局等。

例:

我喜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因为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山势。

 

问题预设:

交流美点,学生自由发言。

1.第1段中写景的句子有"两岸连山……蔽日",是说两岸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直接)写出了三峡两岸山高岭连的特点,突出了三峡雄奇的气势。

2.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3.第1段中写景的句子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是说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通过间接描写,还是突出了三峡两岸的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4.《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5.1段:

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6.三峡真美,美在夏水猛急,你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8.水:

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

9.第2段中写景的句子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季江水漫上小山包,顺流逆流,来来往往的船只都被阻断隔绝了。

通过船都不能通过,反衬了夏天三峡水势之大。

写出了夏天三峡水之奔放的壮美。

10.《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想: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

11.三峡真美,美在春冬之山水清幽秀丽,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倒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第3段中写景的句子有"春冬之时……良多趣味",这里是写冬春两季三峡的特点。

描写对象有水、山、树、草,写出了这个季节三峡景物清凉幽静之美。

13.《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

14.《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

"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15.学生明确:

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16.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17.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动静结合,色彩各异。

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18..如何读?

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

幽美,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

19.三峡真美,美在猿声凄婉,你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0..学生明确:

第4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21..学生明确:

第4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22.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高猿长啸","哀转久绝"这是凄婉。

24..如何读?

4段:

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感受到肃杀、悲凉、寒气透骨

25.《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

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26.《三峡》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

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27..互文:

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杂糅,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并成一句。

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素

五.文章既写出了景色的美又布局巧妙。

第一段:

山: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

夏水:

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

秋峡: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

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作者的文笔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景色美,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写景的方法

六.写法探妙,以资借鉴

1.抓住景物特征。

2.动、静相结合。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4.调动视、听、嗅、味、触多种感官多角度写。

5.仰视、俯视、平视不同的视角

6.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现在分别找四位同学朗读四段文字,走进作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走近作者品读语情——情感美

1.读出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雄壮。

2.读出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的气势。

3.读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的美感。

4.读出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哀伤。

师生小结: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七.教师总结:

郦道元用文字描绘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也会在三峡壮丽的历史画卷上添上精彩的一笔,努力吧!

八.作业

1、文笔小试,展现三峡:

请为三峡写一篇精彩导游词。

2、默写课文

3、课外阅读,细品三峡:

阅读余秋雨的《三峡》。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山美水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好,本节课就暂到这里,谢谢。

 

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

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

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

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

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第一段:

山: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

夏水:

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

秋峡: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

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

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

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

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

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师小结:

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

首段总写三峡概貌,后三段分写四季的三峡,而且在写景的时候能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中有情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

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

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3.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全文,回顾梳理,提出疑难问题。

问题预设。

(1)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

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的水大流急,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

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2)文中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矛盾?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前后并不矛盾,前句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的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航。

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3)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

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

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

、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

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

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1、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

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2、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进行,而采用了这样的顺序?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最有特色,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明确:

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4、《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5、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课后练习。

三峡是美丽的,我们身边很多景物也是美丽的。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风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

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

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奔放美

水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凄婉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投影仪显示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那这几句写了三峡的什么呢?

山水

2.山的特点呢?

山的特点:

长、多、高峻

水的特点:

盛大、清澈、激荡、迅疾

过渡:

耳听为虚、眼见实。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想不想亲眼见见三峡的山、水呢?

(一组山、水的图片)

是的,三峡的山是美的,老师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用“三峡的美,美在……”这个句式造了一句描写山的句子,看了以后,你能不能也仿照老师的样子,用这个句式说一句有关水的句子呢?

例:

三峡美,美在山。

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过渡:

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读山的时候如何读呢?

山:

静,读的舒缓

我们说男孩子要象山一样伟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样灵动,我们请男孩子读山的部分,请女孩子读读水的部分。

过渡:

除了写山、写夏水之外,还写了三峡的其他季节的景色,一起来看一下,请一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过渡:

摄影家们对美感悟是敏感的,他们用照片及时的记录了这一切,春冬之时和秋景的照片老师也有,要看吗?

3、三读课文,领悟三峡的美

过渡:

有位伟人说过,一起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模仿来的,尽管我们从理论上知道如何读了,但我们还要谦虚一下,先取取经,听听人家是如何读的?

(学生评价)想模仿吗?

请学生准备一下,教师为其配上音乐,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三、感悟三峡

过渡: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水

现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描写三峡的水“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

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

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

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

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的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我觉得:

这里应该补充三峡中描写水的句子:

才有比较

两组描写水的句子,你喜欢那一组为什么?

四、总结本课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中我们还要善于总结,这样我们才能提高。

现在就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来看看我们的作业。

五、布置作业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

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三、初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投影15幅)

1.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不会读的、弄不懂的字词作个标记。

(投影16幅)

3分钟后,请学生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多媒体展示)

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献(yǎn)飞漱(shù)属引(zhǔ)

2.教师范读。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几处重点句子,如(多媒体展示):

自非/亭午夜分,不风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四、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1.复习文言文的翻译六法。

(多媒体展示)(投影20幅图)

(1)"对",即对译。

(2)"换",即替换。

(3)"留",即保留。

(4)"删",即删略。

(5)"补",即补充。

(6)"调",即"调换"。

2.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3.请学生分组合作,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忙。

(1)小组活动,疏通字词。

(2)全班交流,互助解决。

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段(文词方面第二段难点较多),其余学生点评。

五、积累(投影22幅图)

1.探寻美点。

通过刚才解读课文,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

用"三峡真美,美在……你看'……'(用文中的语句)"的句式把自己找到的最喜欢的美点跟大家说。

示例:

三峡真美,美在山高岭连,你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品读,品味语言,赏析靓点

1.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

学语文不能"得意忘言",也就是说,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文章说了什么,而不注意作者是怎么说的。

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

前面的学习,我们更多地是关注他说了哪些美点,而作者是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

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

读出来,并用"《三峡》真妙,妙在你看"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

(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郦道元笔下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

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建设者用智慧改造三峡,我相信将来三峡的动人画卷上,一定也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