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288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珍惜

单元备:

本单元以“珍惜”为主题,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平静的生活、亲密的友情、甚至繁华都市中的一抹绿色。

每个人珍惜的东西虽不同,但拥有了这份感情,我们对生活就多了一份感动,对生命就多了一份理解,对世界就多一份关爱,同学们会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

《可爱的中国》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齐读题,导入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学生读题(可爱的中国)

二、紧扣题,寻找句子

“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

”(学生一边读,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

(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

朋友!

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读好这句话?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

学生交流读)

句子2:

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

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

教师小结读)

句子3: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

这些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

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自由读并找出有关句子)

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字——画面——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

(让学生先读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

目前)的情况。

(不按照顺序)

段落1:

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

听着!

朋友!

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

她似乎在骂着:

“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

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

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把母亲也装饰起,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

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

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

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4个“难道?

”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

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

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读)

段落2:

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全部先出示)

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这是刻不容缓的了。

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

我想,欲救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惟一的出路,

也是我们救母亲的惟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

(1、让我们看这一句。

齐读。

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

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

段落3:

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只要读读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

(屈辱……)(白色)

六、感悟将,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

将)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

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

(学生齐读)

出示段落: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1、谁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

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

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学生交流)

、(引读)

“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相机完成板书:

(欢歌……)(红色)

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

(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

(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自于方志敏对祖国母亲爱

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

老师小结。

(板书:

深沉、执着)再读题。

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老师归纳

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去读一读。

2、摘录中的佳词佳句。

3、写写自己学完后最深的感受。

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

板书设计:

目前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执着将欢歌……

教学反思: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当时70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江破碎、国弊家穷的现实后,再让学生精读感悟方志敏对中国未景象的展望和自信的语句。

在下一节的第二时中再让学生品读交流……

整节下,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读品味深受方志敏烈士爱国情感的感染,抓住“蹂躏”“生吞活剥”“刻不容缓”“锁链”等词语读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卖国贼的痛恨,对方志敏的崇敬……

但是由于所写年代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较远,孩子们对当时一些革命先烈的英雄行为体会不深,所以,对方志敏用“可爱“这个词形容自己的祖国感悟不深,体会不到位。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背一背?

(生背诵《赠汪伦》)

2.师:

谁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

通过预习,谁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题。

(4)师:

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师:

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

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

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新:

焕然一新。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

师: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

(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一、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三、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

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板书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

高适是谁?

(明确:

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itǎ),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谁能说说呢?

(明确: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见机点拔:

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荒寒凄凉。

)(板书:

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

你能把它划出吗?

(明确: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

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

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

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

(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的。

让我们祝福他吧。

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确实让人佩服。

)(板书:

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

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

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六、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

下应主大量阅读。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荒寒凄凉真挚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昂扬

教学反思:

语新程标准强调:

“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思想的培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本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城市的标识》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遒quizú涸hé芸ún馈eì忖ǔn

蒡bànag啁Hzōu啾igū窠ē

正音字:

胞bā,不读pā崭Hzǎn,不读Hzàn

词语:

遒劲:

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

赠送

芸芸众生:

芸芸:

众多的样子众生:

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

川:

河流息:

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

寿终:

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

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作家:

张抗抗:

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普里什:

(1873-194),全名米哈伊夫•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俄罗斯著名学家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线索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三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幻灯片。

四分析

首先讲解题什么是标识

所谓标识,是指用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全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段为第一部分,6-1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本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板书设计:

雷同:

高楼大厦、立交桥、现代服饰

差异:

不同的树:

杭州香樟长春油松北京国槐

教学反思:

本思路较为清晰,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连续2次质疑,(读题质疑、根据关键词质疑),既使教学得以层层推进,又使学生能够在质疑——探究——理解——领悟的过程中完成语学习活动,体现了堂教学的高效,并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

后的仿写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是对的再次回顾,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树再次体会到作者的独特视角。

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

《吾腰千钱》

教材理解:

本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言寓言。

经过对前几篇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

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

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

本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这篇是一篇拓展性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积累言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学常识。

2、自读自悟,理解含义。

3、借助译,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培养他们借助译自学古,积累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的语感与技巧。

情感目标:

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

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

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

生命呢?

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先不要参照译,尽量理解内容。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理解、记忆:

氓:

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

全、都。

程度副词。

善:

同擅,擅长。

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

横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