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36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学习重点

学写生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知识链接

李大钊生平简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

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

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达标检测

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幼稚、含糊、会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课后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有关李大钊生前其他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过渡性谈话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1小结过渡性谈话:

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1)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

(2)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3体味人物的神态:

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1)提问题:

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小组讨论、汇报。

(3)评价、整理:

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4相机抓住: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这两句重

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2)再读课文,找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

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第①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

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一局势十分的严峻。

第②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等词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1)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

范读、轻声读。

(2)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怀之情。

教师相机略加以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的指导。

达标检测

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被捕前:

坚决地说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不慌不忙视死如归

被捕后:

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1、灯光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倍加珍惜。

学习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学习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

王愿坚简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

(“万盏灯”一一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

(2)文中郝副营长说的“多好啊”“该多好啊”是指什么?

 

(3)学生质疑:

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

4重点讨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加以补充。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

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最后组织学生评议。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

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达标检测

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后作业

完成大小书上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灯光

倒叙联想照应

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学习重点

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知识链接

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导入新课,渗透背景

1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在刑场上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2当我们漫步于北京新华门就能看到在巨大影壁上的一行金色大字(板书课题:

为人民服务),你知道这五个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板书:

演讲,介绍演讲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达标检测

思考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死的意义有哪些不同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1、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学习重点

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知识链接

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导入新课,渗透背景

1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在刑场上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2当我们漫步于北京新华门就能看到在巨大影壁上的一行金色大字(板书课题:

为人民服务),你知道这五个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板书:

演讲,介绍演讲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达标检测

思考理解:

3、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死的意义有哪些不同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1、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根据课文联系的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背诵其中的某个章节。

4、理解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

学习重点

根据课文联系的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

知识链接

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教具学具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

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2、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

“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

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

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4)思考:

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

(因果)

  (5)思考:

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

“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

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

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3)学生练习:

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

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

(宗旨:

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

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达标检测

这篇文章说明道理的方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论述的,从表达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

(对比,引用)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把“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牢牢地记在我们心中!

课后作业

读背摘抄,积内化。

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

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1、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重於泰山,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误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13、一夜的工作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浏览”、“审阅”、“咨询”等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习本文观察细致,选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一夜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知识链接

周总理的生平资料

教具学具

 1.本课朗读录音,周恩来照片,本文作者及周总理简介。

2.本课重点句段及相关问题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揭示课题,导课

1、师:

孩子们,你们知道周总理吗?

从你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和一些课外的知识,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是啊,我们的总理为了振兴中华,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是人民的好总理,每个人都很怀念他,每个人都很尊敬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何其芳走进总理的一夜。

(板书:

一夜的工作)大声朗读课题,昨天布置了预习,你们读了吗?

很不错,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眼睛都亮。

现在我来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

二、讲授新课

1、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把字读准,把句读通,一边读一边琢磨一个问题:

假若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课文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儿?

2、通过朗读,你们读出了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我们再来从整体上把握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默读课文)

3、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4、从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周总理的劳苦的呢,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周总理的简朴呢?

让我们再走进课文,大声朗读,用笔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5、“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多读几遍,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周总理生活的简朴呢?

“极其简单”:

什么样的简单?

把“极其”换个词?

“非常简单”(不够简单)“很简单”(不够简单)“十分简单”(不够简单),这些都不够简单啊,只有“极其”才够啊!

一起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肯定有话要说了吧!

6、“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读)

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心目中的周总理。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的“辛劳”:

 

什么是审阅?

为什么总理要一句一句地审阅?

再读,从哪里看出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

看什么,画什么,想什么,问什么?

再读,可见总理审阅文件怎么样?

达标检测

难怪,作者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分啊,在回来的路上,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读)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读)总理一夜的工作难道不让我们激动?

读……(点评)

总理一生的劳苦,一生的简朴难道不让我们敬佩?

再读……(点评)

难道我们不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吗?

再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吧: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是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

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

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状况,说话不到十五分钟,他就昏迷了过去。

1976年1月,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是周总理活着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啊!

人们永远怀念他!

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伟大的总理吧!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下课!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13、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极其简单)

工作劳苦(废寝忘食)

伟大  无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